張建才(河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張建才(河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張建才,號風藪主人,男,1962年11月生於河南信陽中國書法家協會草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漢俳學會理事,河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草書委員會主任,河南省書畫院專業書法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建才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河南信陽
  • 出生日期:1962
  • 職業:書法家
  • 代表作品:《張建才書法作品集》《張建才書法》等。
個人榮譽,張海主席為張建才寫的(序),

個人榮譽

張建才書法作品參展於全國第五、六、七、八、十屆書法篆刻展,全國第五、六、八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全國第一屆行草書大展,全國第二屆正書展,全國第二、五屆楹聯書法展,全國首屆、三屆扇面書法展,全國首屆隸書展,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優秀作品展,中國書協成立三十周年會員優秀作品展,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全國千人千作書法大展,第八屆國際書法交流大展,河南省第三屆“墨海弄潮”展,“世紀之聲”河南省藝術大展等。獲全國第一屆行草書展妙品獎,全國首屆行書大展提名獎,全國第二屆電視書法大賽二等獎,第四屆中原書法大賽一等獎,河南省千秋偉業書畫大展一等獎等。出版有《張建才書法作品集》《張建才書法》等。
曾獲河南省青年人才“駿馬獎”;河南省首屆“五四”文藝作品銀獎;河南省人民政府優秀文藝作品獎等。

張海主席為張建才寫的(序)

張 海
美術報》等一些專業媒體在採訪我的時候,曾提出如何評價我在河南的工作。我說,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和我的同事們一起探索出了一種工作模式,即一個書法水平相對滯後,經濟又不發達的省份如何在較短的時期內實現跨越式發展;二是帶出了一支隊伍。在這支隊伍中,各個年齡段都有一批骨幹,骨幹的背後又有大量的後備軍和愛好者,從而使河南書法事業能長久地保持著活力。三十年來,這支隊伍穩步壯大,為當代書壇所關注。其中40歲左右的書家正是伴隨著祖國的改革開放、書法復興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如今這批人已經成為河南書壇的中堅力量。張建才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建才這代人,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當他們需要學習的年齡,正趕上文革的特殊時期,因而沒有得到系統的教育。他們能夠走上書法藝術之路,大抵靠的是與生俱來的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堅持不懈的自學精神。改革開放給他們提供了陽光雨露,及時滋潤他們乾渴的心靈。使他們得以茁壯成長。憑著對書法藝術的一腔熱情和敏銳的藝術感悟力,他們全身心地投身到書法復興的大潮中去,並很快取得不俗的成就。多年來,他們一方面潛心經典,在藝術上打牢根基,一方面認真向老一輩藝術家學習做人從藝的優秀品質,從而逐步成為當今書壇的骨幹。
建才的個人經歷相當簡單。他原在基層文化館工作,1997年調入省書畫院成為一名專業書畫家。在這個位置上,雖無下崗之憂,然而身上的壓力是很大的。建才深知在專業上,不論是創作還是學術,都要不斷取得新的突破,才能和自己頭上的光環相匹配。因此多年來他絲毫不敢懈怠,汲古臨池,不捨晝夜,下了一番墨池筆冢的笨功夫。同時建才善於學習,他能抓住一切機會與同道切磋琢磨,向師長請益釋惑,因此他在書法藝術上能不斷進步。多年來,他的作品不斷在全國重要的展覽中入選獲獎,在藝術上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個性風貌,逐漸為書界所認可。
在重大展覽中入選獲獎,固然是衡量一個書家水平和成就的標誌之一,但不應是終極目標。對於一個書家來說,更重要的是在深入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藝術語言,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不言而喻,這種藝術語言和個性風格既要得到業內的普遍認同,又須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建才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因此他沒有陶醉於入選獲獎的成就之中,而是不斷地警醒自己,沉下來認真思考一些問題,不斷尋求新的突破。在奮鬥的過程中,建才有過困惑和迷茫,但他能在不斷地克服困惑和迷茫中一次次地把自己的書法藝術推上一個新的高度。經過多年的磨礪,建才的藝術風格漸趨成熟,找到了既符合傳統精神又契合自己個性的藝術語言。在眾多當代書家的作品中,我們能一眼認出哪是建才的作品,做到這一點並非易事。
對於建才的藝術成就,評論界給予了較高的評價。如西中文先生認為他具有“能守能變”的特點,“守有根基,變有方略,守不泥古,變不失我。” 李松先生在“根荄洞地方可柯乾挐雲”中講:“建才生長在中原這片書法沃土之中,其書風有著中原的原始‘基因’,奔放的情愫與煥彩的筆墨交織交融。他的行草書攫張瑞圖之倔強,掇朱熹之情采,演王鐸之酣暢,隱‘二王’之灑脫,又挾以章草之厚磔,再獲以流蕩,遂形成了現 在的風格路數。這些從他所創作的條屏和手卷可覓,從其局部筆墨可察。”朱以撒先生在《蘭亭諸子批評榜之張建才》中談到:“張建才的草書極儘可能縈帶、勾連,由上帶下,有疏有密,使字與字之間的聯繫,通過遊絲而緊密無間。在連綿的同時,我們看到了字與字之間的密不容針,步步緊逼,頭連尾,尾銜頭,不可抽刀斷流。與此同時,張建才又把行距放寬了。在字距緊密的同時,寬鬆的行距有如通衢大道,豁然開朗,形成鮮明對比。這樣的章法前人也運用過,無疑是書寫橫幅的良方,它調節了觀者的視線和情緒。”“其次是用筆上的調整。許多相對應的筆畫顯示著差異,時而重按,時而輕提,時而直線長拉,時而曲線蜿蜒,交織在一起。這種相反相成的變化助益了每一個字的形態,在牽扯縈繞的用筆中,是一以貫之的氣韻使每一個字既自立,又承先啟後。用筆上的連貫在與張建才手法的熟練,不是頻頻蘸墨,而是蘸一字解決數字,使人看到了不停歇的運動狀態。在不停歇中爭取變化,賦予每一個字不同之意態。行草書以崔嵬之相展示出來,卻又有不少細膩情節,張建才行草書有了自己的特點。” “張建才也想把隸書寫得韻味多元一些,因此隸書中的楷法、行書法也進入其中。形式使書寫速度加快了,一些筆畫的末端揚起,明顯地追求活潑。” 黃玉海先生在《墨韻盈紙任自然》中說:“他的書法骨力洞息,率真健豪,體法百變,窮美盡妙,讀來粲然盈楮,使人如臨畫境,如聞清音,於輕重交替、起伏跌宕中充分達到感官與視覺的享受。其作品廣涉多體,運筆不拘泥於形態,更重其神韻的汲取,來追求一種靈奇樸素的美感。”“他巧妙地運用筆墨線條疾澀、潤燥、扁圓、質感、力度等各方面的差異,表現書法藝術的千勢百體、變化莫測,進而傳達出微妙的內心感受。其運筆力感凸現,線條勁健而又生動,雖細如絲髮而亦圓潤,點、劃、線間充滿著活力和節奏,大有凝神結思,蓄情而發,一瀉而出的感覺。從章法上,他很注重通篇結構,引領管帶,首尾相應,一氣呵成,以巧妙的布白使作品產生出遊龍出水,雲煙飄動的效果。他十分注重墨韻的美感,常借用筆的變化,以墨寄託情懷,筆中有墨,墨中有筆,力求達到神采與筋骨的巧妙組合。從其部分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他每蘸墨一次,必書至筆枯為止,墨痕絲絲可辨,墨色由濃漸淡、從潤至枯,起訖分明,變化自然,顯示出一種周而復始、斷而還續、起伏交替的墨色韻律。他把熾烈真實的感情滲透到了自己創作的藝術形象之中,隨著感情的起伏波動,或緊密,或疏鬆,墨筆間跌宕起伏的動感,使欣賞者產生強烈的感染力。”“讀張建才作品有一種莫名的衝動,他的字裡行間不但是技法的表達,更重要地他在傳達著一個信息,那就是一個‘情’字,他對書法所用之情,是一種真切的投入,一種由衷的追求。‘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應該說,讀懂了張建才的作品也就讀懂了他的人品。”我認為以上這些評價是中肯的。他們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概話了建才書法藝術的特點,把他們的觀點綜合起來,大體上就是建才書法的整體印象。“守”和“變”兩個字說起來簡單,其實是一個長期而複雜的過程,既需要超卓的識見,也需要異乎尋常的韌勁和毅力。在選準了方向之後,尤其需要堅持不懈的專注和執著。當年一位青年向大師請教成功的秘訣,大師並不答言,只是拿著聚焦鏡,在陽光下對著一片紙久久不動,直到把紙引燃。大師說:秘訣就在此。建才的成功,也是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再次證明了大師所說的真理。以我的觀察,建才對於藝術的持久不懈專注。這正是他成功的秘訣。
張建才書法:新春聯句張建才書法:新春聯句
從個性面貌初具到真正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間包括對風格之樹的精心澆灌和仔細修剪,也包括對創新方向的不斷校正,更包括基本素養的積累以及人格與藝品多方面的修煉。這其間任何一個方面做得是否到位,都有可能成為大家和平庸的分水嶺。創造經典,成為大家,無疑是每個有志書家畢生追求的目標,而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多方面的條件和滴水穿石的艱苦努力。這不僅是對建才他們年輕人的要求,即使像我們這些年近古稀的老人也概莫能外。
建才的這本作品集,是他在藝術的道路上艱苦攀登的一個縮影。看了這本集子,不覺生出許多感慨,寫下來與同道們共勉。劉禹錫《同樂天登棲靈寺塔》詩云:“步步相攜不覺難,九層雲外倚欄乾,忽然笑語半天上,無限遊人舉眼看。”讓我們“步步相攜”,互相勉勵,一道向書法藝術的高峰攀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