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暉

張廷暉

張廷暉(茶神),字仲光,號三公,生於唐天復三年(公元903年),卒於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享年78歲。,父親是建州吉苑裡(今福建省建甌市東峰鎮)的種茶大戶,到廷暉手上已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茶焙地主,在吉苑裡鳳凰山一帶擁有方圓三十多里茶園。

基本介紹

  • 本名:張廷暉
  • 別稱:濟世公
  • 字號:三公
  • 所處時代:後唐初
  • 出生地:東萇里
  • 出生時間:公元903年
  • 去世時間:公元980年
  • 主要成就:北苑茶祖
  • 封號:美應候累加效靈潤物廣佑候
  • 享年:78歲
個人介紹,生平事跡,

個人介紹

唐僖宗丁未年(公元887年),其祖父張世表落籍建安縣東萇里,即今建甌市水源鄉水北村後山,開基立業,張廷暉少年時即隨父上山開荒種茶。張廷暉勤勉踏實,在他的精心管理下,田莊茶園遍布建安(今建甌)的東溪流域,在鳳凰山一帶擁有方圓數十里的茶園和茶焙,成為遠近聞名的茶焙業主。
唐末五代之際,閩國的閩王十分好茶,張廷暉經營的鳳凰山茶園,茶品上乘,被閩王看上,並不斷前來索取,張廷暉不堪其擾,加上王審知建立閩國後,其子王延鈞、王延稟、王延政等人內訌不斷,戰事頻生,搞得民不聊生,茶業難以維持。到了閩龍啟元年(公元933年),張廷暉乾脆將鳳凰山及其周圍方圓三十里的茶園,悉數獻給閩國,閩王大喜,封張廷暉為“閣門使”(相當於現在外交部裡頭負責禮儀的官員)。依舊讓他管理茶園,開辦皇室獨享的御茶園。因鳳凰山地處閩國北部,故取名北苑。民國《建甌縣誌》載:“閩龍啟元年(933年),張廷暉將鳳凰山方圓三十里茶山悉數獻給閩王,閩王將其列為皇家御茶園,因該園地處閩國北部,故稱北苑”。
鳳凰山成為皇家御茶園後,靠著朝廷的支持,北苑研膏茶在製作工藝上,得到很大提高。從閩國至南唐、北宋、南宋、元、明,歷代朝廷,都在北苑建立“龍焙”,並遣重臣督造御茶。由此,北苑成為中國最著名的皇家御茶園,至兩宋登峰造極,創造了名傾天下、空前絕後、無與倫比的龍茶盛世。

生平事跡

建溪流域生產的茶葉自古即稱建茶。建茶自常褒出任福建觀察使並於唐貞元初(785)兼任建州 刺史,實行制茶工藝改革,把蒸青茶葉研末和膏,壓成茶餅,創製了研膏茶以來,就有了長足發展,譽播東南。後蜀詞人毛文錫作《茶譜》時,將建安所產的臘麵茶列為全國名品。到唐朝中後期,建茶聲譽更播向全國,並陸續向外省、特別是西南繁衍。建州經濟在茶業帶動下相當繁榮。然而到五代十國時,建州累遭兵災戰禍,特別是王審知幾個兒子爭權奪位,互相殘殺,而且多起戰爭都發生在建州。如公元932年建州刺史王延稟知閩王延鈞有病,率子及兵將攻福州,稟敗兵潰被執死,閩王派王延政督建州。王延政不服政變上台的新閩王延曦,又發生了多次磨擦,公元943年王延政在建州自立殷國。在這樣戰事頻生的年代,民不聊生,茶業已無法維持,沒有利得卻要交稅,於是張廷暉於閩龍啟年間乾脆把鳳凰山方圓三十里茶園獻給閩國。那時王延政還沒有立國稱王,為討好閩王,在接受張廷暉獻茶園之後,立即派大臣潘承祐,學羨陽,開辦皇室獨享的御茶園,因為地處閩都之北,故取名北苑。為褒獎張廷暉獻茶園之功,王延政報請閩王封給一個空銜的“合門使”官職。“合門使”是什麼樣的職官呢?據《中國歷代職官詞典》及一些史籍記載,這種職官始設於唐朝中後期,宋代完善實設,官署名叫“合門司”,司內置東、西上合門使與副使、宣贊舍人(也叫通事舍人)、合門氐候,負責掌管皇帝朝會,宴請時贊相禮儀,說白了就是司儀官。張廷暉身不在朝中,封這種官職予他,完全是個拿俸祿,但無實權又無事乾的虛職閒官。
潘承祐是閩國管財政的官,並不懂茶事。他主持北苑茶苑之後,便把張廷暉牢牢地控制在身邊,幫他庶理采造等茶事。為了取寵閩王,潘承祐理財有方,張廷暉造茶有術,當年便造出臘麵茶“耐重兒”,以後又出了“京鋌”。一些古茶書和史籍資料中都肯定張延暉在蒸青碎末茶向研膏茶演變發展中做出了很多努力和貢獻。閩國滅、宋朝立,開寶年間北苑御焙被宋朝廷接管,繼續派漕官督造御品官茶。
張廷暉病逝於宋太平興國末。具體死因和日期沒有記載,當地老百姓歷代相傳張廷暉的忌日是農曆四月十四。
宋鹹平間(998—1003)督造官茶的漕官褒念張廷暉獻山建園,制焙御茶的功績,奏請頒詔在御茶園內就地立廟祭祠張公,久之“祈禱有念”,茶工茶農逐漸將其神化,民間把該廟稱茶神“張三公廟”。鑒於北苑的龍團鳳餅飛黃騰達、登峰造極,宋紹興中(1131——1162)朝廷加封已死去數十年的張廷暉為“美應侯”,賜匾額曰“恭利”,勅令建“恭利祠”祀之。此後又累加“效靈潤物廣佑侯”,進封“濟世公”,封張廷暉妻范氏為“協濟夫人”。
宋代著名詩人陸游曾擔任過福建提舉常平茶鹽公事,在建安駐紮有年,深愛建茶,自稱是茶聖陸羽的第九代玄孫。他寫了大量詩詞,據說光茶詩就有三百多首,其中很大部份是寫建茶,讚美龍團鳳餅的。有些茶詩中表明他要繼承祖上(陸羽)事業,成為不愧於茶聖后裔的茶人;還有人著文說他曾經萌想死後能當個茶神,但到了建安後,看到那么多茶工茶農對張三公的崇拜信仰,他的冥想泯滅了。此話未必可信,但反映了人們對張廷暉被封為茶神的擁戴。
“恭利祠”因戰爭數度毀壞。元至正十二年(1352)由里人周長募資重建。
明洪武二十年朱元璋下令罷造龍鳳團茶,御焙消失,自閩龍啟初年設御焙到明洪武罷造,北苑御茶歷時458年,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沒有任何一處可以攀比的茶葉寶冠上的閃亮頂珠。
御茶罷造後,建茶仍為貢品。歷代茶工茶農深情緬懷這位平生為茶業獻身的先行者,誠尊為神,供奉香火,久而成俗。恭利祠香火不斷,每到清明前,各地茶農都到這裡燒香祈求風調雨順,茶園高產,制焙順手,質量上乘,價錢看好,制茶平安。廟宇久盛不衰,雖經戰火。或茶毀而祠存,或廟焚而重建。民國二十六年,由自幼流落霞鎮村的政和人謝仁水(小名犁壁)主持,鄉紳共同出首募捐,重建恭利祠(民間稱“鳳翼廟”、“張三公廟”)。民間捐資極踴躍,廟宇新建完善後尚留有餘資,主持者隨將余金埋入土地中,解放初土匪吳勇部綁架該廟主持,勒索去黃金十四小兩。文化大革命期間,廟宇被拆毀,遺存被破壞,霞鎮、上元兩村“紅衛兵”再次從廟殿地下挖出黃金六兩七錢,銀元15塊。後金銀由兩村對分。
改革開放後建甌茶業大踏步發展,1990年霞鎮村茶農吳雙婢自當緣首,向村民募資,並得到村委會支持,重建恭利祠(鳳翼廟)。今廟建原址,坐東北朝西南,正殿供三公,左三聖公王,右陳林李大奶,正殿之右建膳廳宿舍,土木結構,建築占地面積2100平方米。1996年村委會劃出廟後山地三百畝歸廟宇管理開發,以資經濟接濟。為順應民意,發展茶業經濟,建甌市宗教局於1996年7月批准“北苑鳳翼廟”列為保留寺廟。1999年6月5日又以宗場臨字004號登記在案。在當年張廷暉捐出的御茶園遺址上進行的考古發現成了福建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北苑御茶園遺址也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