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張庭堅
- 字:才叔
- 所處時代:宋朝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廣安軍
- 出生日期:1074年
- 逝世日期:1131年
- 主要成就:為樞密院編修文字
人物生平,人物評價,相關史載,軼事典故,
人物生平
年少時,張庭堅讀書於岳池羊山之麓(羊山疑為今岳池縣顧縣鎮羊山觀)。北宋元祐六年(1091)中進士,任成都觀察推官,做太學《春秋》博士,以德行、道藝教授學生。紹聖時期(1094-1098),任漢州(今四川省廣漢市)通判,掌管糧運、家田、水利和訴訟事項。後調入京師樞密院任編修,因上書為鄒浩求情,被免職。
宋徽宗時,張庭堅被任命為著作佐郎,後被推薦任右正言(諫議官)。在任右正言期間,朝中有部分大臣以希望宋徽宗繼續推行王安石變法內容為名,實則結黨營私。而此時,王安石變法所帶來的弊端已突顯,並在宋哲宗時已被司馬光變法所取代。對此,張庭堅直接指出主張繼續推行王安石變法的大臣們的不良企圖。他的這種做法,招來那些主張繼續推行王安石變法的大臣們的強烈不滿,甚是敵意。但張庭堅為了國家社稷,完全沒把這放在心上,並正言主張繼續推行司馬光變法,大讚“司馬光變法因時變革,人心所歸,(於國家)不為無補”。其直言得到了宋徽宗的贊同。
後來,張庭堅又多次在上朝時就國事向皇上大膽建言。當他向徽宗推薦蘇軾、蘇轍可用時,卻惹惱了徽宗,罷其言職,被貶為承務郎。不久出任京東(今河南省開封市)轉運判官,後又任陳州(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通判。
蔡京主政四川時,張庭堅入其幕府。蔡京入朝為相後,欲將庭堅為己用,庭堅不從,蔡京深以為恨。宋崇寧二年(1103),庭堅被蔡京列為黨籍碑(奸黨),押送虢州(今河南省靈寶市)地方管束,又接連遷鼎州(今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象州(今廣西象州縣)等地。
數年後,張庭堅官復原職。但他也到了耳順之年,是個“暴蔫老頭”了,再無力奔走於朝堂。宋紹興初年(1131),張庭堅去世,卒年57歲。皇帝下詔,追他為“徽猷閣直學士”,謚節愍。
人物評價
張庭堅的政績、德才和人格,備受朝野和百姓的讚美,並被《宋史》立傳,影響後世,以至於南宋著名詩人陸游路經廣安時,特作詩《過廣安吊張才叔諫議》,以表達自己對張庭堅的崇敬。詩曰:“東風匹馬過孤城,欲吊先賢淚已傾。許國肺肝知激烈,照人眉宇尚崢嶸。中原成敗寧非數,後世忠邪自有評。嘆息知人真未易,流芳遺臭盡書生。”
張庭堅故居廣安城北界坡原名“車婆岩”,後人為紀念這位“忠鯁切真”的諫議官,將故居地改為“諫議坡”。
劉摯:涓、紱、庭堅皆太學高第。涓狀寢,不及二子。庭堅尤有操行。
相關史載
《宋史·張庭堅傳》
張庭堅,字才叔,廣安軍人。進士高第,調成都觀察推官,為太學《春秋》博士。紹聖經廢,通判漢州。入為樞密院編修文學,坐折簡別鄒浩免。徽宗召對,除著作佐郎,擢右正言。帝方銳意圖治,進延忠鯁,庭堅與鄒浩、龔?、江公望、常安民、任伯雨皆在諫列,一時翕然稱得人。
庭堅在職逾月,數上封事,其大要言:“世之論孝,必曰紹復神考,然後謂孝。夫前後異宜,法亦隨變,而欲纖悉必復,然則將敝於一偏,久必有不便於民而招怨者,如此而謂之孝,可乎?司馬光因時變革,以便百姓,人心所歸,不為無補於國家;陳瓘執義論諍,將以去小人,士論所推,不為無益於宮禁。乞盡復光贈典以悅人心,召還瓘言職以慰士論。又士大夫多以繼志述事勸陛下者,臣恐必有營私之人,欲主其言以自售,謂復紹先烈非其徒不可,將假名繼述,而實自肆焉。今遠略之耗於內者,棄不以為守,則兵可息;特旨之重於法者,刪不以為例,則刑可省。近以青唐反叛,棄鄯守湟。既以鄯為可棄,則區區之湟,亦安足守?臣謂並棄湟州便。”庭堅言論深切,退輒焚稿。
是時,議者往往指元祐舊臣在廷者太多。庭堅為帝言司馬光、呂公著之賢,且曰:“陛下踐阼以來,合人心事甚眾,惟夫邪正殊未差別。如光、公著甄敘,但用赦恩,初未嘗別其無罪也。”又薦蘇軾、蘇轍可用,頗忤旨。曾布因稱其所論不常,帝命徙為郎,俄出為京東轉運判官。任伯雨言庭堅立身有本末,不應罷言職。庭堅亦辭新命,改知汝州,又送吏部。伯雨復爭之,乞以庭堅章付外,考其所言,毋使言者為三省所脅。李清臣從而擠之,改通判陳州。
初,蔡京守蜀,庭堅在幕府與相好。及京還朝,欲引以為己用,先令鄉人諭意,庭堅不肯往。京大恨,後遂列諸黨籍。又坐嘗談瑤華非辜事,編管虢州,再徙鼎州、象州。久之,復故官。卒,年五十七。紹興初,詔贈直徽猷閣。
軼事典故
《上庠錄》云:“元祐間,馬涓、張庭堅等四人,擅名太學,時號四俊。劉燾,湖州人,年少,亦自負,初補太學生,聞而慕之,以刺謁曰:‘不識可當一俊否?’涓等曬之。燾復曰:‘何得是名?’涓等設詭計以困之,曰:‘每試當預約一字,限於程試中用之,善者乃預。’既而私試之,燾請字,涓曰:‘第一句用將字。’其時策問《神宗實錄》,燾對曰:‘秉史筆者,權猶將也,雖君命有所不受,而況其它乎?’後果為第一,聞者服之,因目燾曰挨屍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