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明(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張小明,男,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小明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建甌市吉陽鎮
  • 職業:教授
個人簡介,學習和工作經歷,最新著作,學術觀點,

個人簡介

張小明,男,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於建甌市吉陽鎮的一個“教育之家”。父親系解放前的普師畢業生,原是吉陽學區的老校長;母親也是普師畢業的教師。

學習和工作經歷

1981年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1985年取得了北大國際政治系法學學士學位。
1985年9月免試攻讀本校碩士研究生,1988年取得了法學碩士學位,畢業後在北大國際關係研究所任講師,成為這個研究所最年輕的講師。
1990年張小明考取了北大國際政治學博士研究生資格,1993年3月小明提前兩年讀完四年博士課程,提前一年獲得博士學位。1994年2月,受美國華盛頓大學邀請,赴美國華盛頓大學講學和研究國際關係。
1994年7月底張小明結束在美國的研究工作回到北大。同年8月張小明被破格晉升副教授,1998年開始任碩士研究生導師,所指導的中外碩士研究生中已有8人獲得學位。
從1995年至今,他在北大給碩士研究生開設兩門課程:“冷戰史研究”和“中國周邊安全環境分析”。1996年張小明開始承擔國家社科基金研究項目“世紀之交的中國周邊安全環境”。
1999年8月到2000年7月,作為富布萊特高級訪問學者,在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從事學術研究。近年來,他多次赴美國、義大利、韓國、日本等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並做主題發言。
2000年秋天開始任北大國際關係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所長。

最新著作

《國際關係英國學派—歷史、理論與中國觀》
何謂“英國學派”?張教授簡單介紹了英國學派的來源和理論特色。“英國學派”這個概念在1981年由威爾斯的一個學者率先提出。中國對“英國學派”的翻譯不夠準確,張教授認為翻譯成“國際關係倫敦經濟學派”更能體現翻譯的嚴謹性和準確性。
接著,張教授重點闡述了英國學派的中國觀,英國學派如何看中國並簡單介紹了關注中國與國際社會關係的英國學派學者,比如Yongjin Zhang,Martin Wight。
英國學派中國觀里一個核心的研究問題是:中國如何加入源於近代歐洲的,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社會。在國際社會中有一個文明標準,用以判斷哪些國家是文明國家,老的判斷標準是主權,新的標準還包括人權和民主。
在英國學派眼中,1840年鴉片戰爭之前,中國有自己的文明標準,主要指的是儒家文化。但是鴉片戰爭後,中國放棄了自己的文明標準,逐漸接受西方的文明標準。按照老的主權文明標準,中國在1943年才成為文明國家。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席位,與國際社會關係有所改善。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逐步接受國際社會的觀念,逐步融入國際社會。比如中國在處理與東南亞各國的關係中放棄了輸出革命的思想,也放棄了意識形態的劃線,中國願意和世界上的所有國家保持正常關係,無論意識形態的異同。中國從以往的反對干涉他國事務到現在的參與國際維和行動。21世紀以後,英國學派學者也很關注中國崛起的問題。他們提出一個新的概念——新文明標準。新文明標準有兩個核心,一是人權,二是民主。由於國際社會的文明程度已經大大提高,應根據新的文明標準來判斷中國是否是一個文明國家。在英國學派眼中,中國還是國際社會規則的挑戰者,是修正主義國家,而不是一個維持現狀的國家。

學術觀點

關於中國威脅論
國外流行的中國威脅論很多情況下是一種心理感覺。張教授認為,威脅分為兩種,一種是事實上的武力威脅,另一種是心理上的的自我感覺,即懷疑別人對自己圖謀不軌。國外流行的中國威脅論主要是後一種“威脅”。要消除這種威脅,需要建立更高水平的政治互信、加強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提高文化軟實力。(2012年12月於哈爾濱工程大學學術報告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