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集社區

張家集社區地處香泉鎮東部於烏江鎮相鄰,距南京國際機場不到40分鐘路程,距黃金水道長江不足30華里。處在安徽省東向發展的前沿,是回響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化》與《關於皖江城市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的排頭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張家集社區
  • 地理位置:地處香泉鎮東部於烏江鎮相鄰
  • 回響: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化》
  • 社區簡介:由原東湖、三何、張集三個村合併
社區簡介,工業建設,紅色故里,展望未來,

社區簡介

該社區由原東湖、三何、張集三個村合併而成,省道滁蕪路橫貫全區,全區轄25個自然村,2個居民組,常住人口6235人,其中農業人口4345人,耕地面積7117.1畝,山林面積3000畝,抗旱排澇電站4座,中國小,糧站、社區醫院、自來水廠,變電站等基礎設施建設逐年完善,村級道路建設完備且交通十分便捷,特別是本社區相關書記領導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十年育樹,百年育人,國之根本,貴在教育;所以本社區專設主抓教育的專職人員,在幾屆社區領導的關懷下,張家集國小入學率為100%,中學為98%。

工業建設

張家集工業集聚區始建於2006年,省道206穿境而過,交通區位十分明顯。集聚區規劃面積260公頃,已建成面積113.3公頃,工業用地100公頃。區內擁有自來水廠一家,日供應生活飲用水8000噸,220KV變電所一座,電力供應十分充足。移動、聯通分別建立基站,通信信號穩定。園區有幼稚園、國小、中學各一座,截止2011年6月底,園區已吸納十三家工業企業入駐,涉及化工、鑄造、建材、農副產品加工等。上半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000萬元,工業增加值2000萬元,繳納稅收200萬元。解決800人就業,經濟和社會效益十分明顯,對全社區經濟發展起到重要支撐和承載作用。

紅色故里

張洪(1915-1981)和縣香泉鎮張家集人,父親早喪,14歲離家,打短工,當旁聽生,靠奮發自學當上國小教員和校長。“九一八”事變後,他閱讀革命書籍,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民國二十六年(1937)9月,在太原參加一O四師游擊幹部訓練班學習,同年10月加人中國共產黨並擔任文水縣三區區長。次年任營教導員時,英勇善戰,受到一二O師通令嘉獎。在抗大總校任指導員時,兩次被評為“模範指導員”,並榮獲獎章一枚、二等獎一次。  解放戰爭中立過功,抗美援朝戰爭中,他擔任師政治部主任,領導全師戰時政治工作,成績顯著。
1969年12月,任湖北省軍區政委,兼任湖北省生產建設兵團政治委員,並當選為湖北省第四、五屆人大代 香泉鎮表。他對黨忠心耿耿,具有高度的革命事業心和責任感,他在主持湖北省軍區黨委工作期間,廢寢忘食,積勞成疾,三次患腦血栓病。1976年10月,病情剛剛好轉,就堅決要求出院,動員和組織省軍區機關部隊和民兵,開展揭批林彪、“四人幫”的鬥爭。1981年11月七日,因腦溢血搶救無效於武昌逝世。

展望未來

本社區民風樸實,基層組織建設良好,民眾有較強的自覺性、自律性、凝聚性,在近幾年的社區發展建設中,在黨支部的正確引領下,社區各項指標都有所提升,特別是民眾關心的水、電等日常生活問題;與此同時,黨總支下設黨支部不斷壯大,現共有3個支部,151名黨員,其中女黨員17人,預備黨員5人,流動黨員20名,越來越多的民眾自發向黨組織靠旗,凝聚在張家集社區黨組織左右,相信在黨的正確指導下,張家集社區的新農村建設會越來越好,民眾幸福指數穩步提升,社區的明天會更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