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大碗飯

張家界大碗飯

張家界大碗飯就像自助餐一樣,很多的人在一個屋子裡,老闆把炒好的餐用盆子裝好,放在一個能保溫的架子裡面,下面有煤火燃燒保溫,菜的品種很多,都是一些張家界當地人喜歡吃的家常菜,比如大塊肉、紅燒肉、小炒肉、米辣椒、涼拌菜、骨頭湯、蔬菜、稀飯、米飯等近30個品種。周邊上班的白領一族也經常光顧這些大碗飯,還有在此地打工的農民也經常在這裡用餐,由於價格便宜管吃飽,所以受到廣大張家界的喜愛,因此多年來成為了當地最快捷、最實惠的快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家界大碗飯
  • 主要原料:大塊肉,紅燒肉,小炒肉,米辣椒,涼拌菜,骨頭湯,蔬菜,稀飯、米飯等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主要食用功效:吃大碗飯,是“餬口”,吃大碗飯,是“大吃大喝”或“美食”
  • 適宜人群:上班的白領一族,打工的農民
  • 儲藏方法:即盛即用
來由,特色,種類,吃相,文化,

來由

“人是鐵,飯是鋼,一餐不吃餓得慌!”、“虎很三聲喊,人很三碗飯”。在張家界,吃不得三大碗飯的人,常被人瞧不起。為了這三大碗飯,張家界人每時每刻都在打拚,每時每刻都在勞作,想的是三大碗,做的是三大碗,給子孫留下的還是三大碗。三大碗中,最受人們喜愛的是“大碗米飯”。米飯是自己田裡產的,雖然每年只種一季,一季只收幾百公斤,但人們對產大碗飯的稻田情有獨鐘。那丘田在嶺端,瘦瘦的,很貧瘠,上摸得到天,下看得到谷底,有水就豐收,無水就絕收;可栽上秧,就有了希望,就有了盼頭,就有了救命的大碗飯。田要犁三次,埂要糊三次,肥要施三次,水要放三次,半夜要趁雷雨季節趕“雷公田”。天下暴雨,決不能讓水跑下山去,決不能讓開裂的土再開坼;牛角上捆著火把,男人女人傾巢出動,人與牛在田裡打轉,為一個共同的目標苦苦煎熬。

特色

張家界大碗飯就是菜色好、口味好、品種多、家常菜、價格便宜,一般要開在人流大的區域生意才好,一個大碗飯店每天光顧的客人可達到200-300人,一天下來毛收入也可達到幾千元。需要配備2個炒菜的師傅、2名洗菜洗碗工人、1名收銀員。這種簡單的餐飲隨可複製到任何城市,讓張家界大碗飯走進尋常百姓家。

種類

張家界大碗飯張家界大碗飯
張家界大碗飯的種類很多,味道美的有:小麥飯,薯米飯,洋芋飯,綠豆飯,高粱飯, 米飯,蠶豆飯,苞谷飯,蕎麥飯……過苦日子時吃:厥粉飯,棕米飯,蘿蔔飯,白菜飯,葛根飯……最難吃的有:蒿子粑粑飯,棕子粑粑飯,野枇巴飯,芭蕉兜飯……這些“飯”野草野花野果為主料,煮成一道道有地方特色的飯食。在大碗飯中,最出名的叫“張家界粥”,“張家界粥”在過去貧困人家中充當主食,無福吃乾飯,就只能喝粥了。當時有首《煮粥詩》:“煮飯何如煮粥強?好同兒女好商量。一升好作三升用,兩日堪為六日糧。有客只須添水火,無錢不必問羹湯。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長。”

吃相

有了大碗飯的條件,有了大碗飯的誘惑,從小品嘗著大碗飯帶來的喜悅,張家界人一點也不注重自己的吃相:到學校寄宿,食堂一打鈴,學生拚命的往食堂跑,“嘭”一跤跌得人仰馬翻,飯缽兒跌變了形,害怕別人將自己蒸的那大碗苞谷飯搬去,常故意不排隊,使勁擠,擠的全身都有油和飯。端著碗,學生們像群搶食的小豬崽,嚕囌相讓人吃驚:他們大口大口的吃,他們大口大口的嚼,他們大口大口的咽,或坐,或站,或蹲,或臥,或靠……剛吃完就趴在桌上打盹,老師愛譏笑他們不雅的吃相,常這樣用打油詩嘲諷:“人是鐵,飯是鋼,吃噠還有半歇殃!”

文化

張家界大碗飯,作為張家界人早中晚三餐的主食,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花樣也時常更新,對家底不富裕的人家來說,吃大碗飯,是“餬口”,填飽肚子,不挨餓,主食不講究,粗細都能吃。對生活條件好的人家來說,吃大碗飯,是“大吃大喝”或“美食”,色、香、味全,甚至還講究美器美餐,主糧精細搭配,米要上等好米,還要煮上綠豆等以加強營養和口感,從飲食變成“文化”。張家界大碗飯,養活著湘西北一個個憨厚純樸的鄉親,養活著湘西北一個個炊煙裊裊的村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