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畈鎮

張家畈鎮

張家畈鎮,直屬麻城市轄鎮。地處大別山南麓,鎮政府駐張家畈,人口59728人,面積201.9平方千米。1958年設張家畈公社,1987年設鎮。位於市境東南部,距麻城市鎮府47公里。面積138平方公里,人口4.8萬人。麻(城)羅(田)公路穿過鎮境。鄉鎮企業以農機修配、生產工藝製品和磚瓦為主。農業以種植水稻、小麥、油菜、花生、芝麻、板栗、油桐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湖北省麻城市張家畈鎮
  • 外文名稱:Hubei City Zhangjiashan farm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中
  • 下轄地區:張家畈、觀音閣、黃柏山、余家河等村
  • 政府駐地:張家畈
  • 電話區號:0713
  • 郵政區碼:438323
  • 地理位置:地處大別山南麓
  • 面積:201.9平方千米
  • 人口:4.8萬人(2016年)
  • 方言:麻城方言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黃市龍潭,龜峰山
  • 車牌代碼:鄂J
鄉鎮介紹,歷史沿革,代碼,地理,自然資源,森林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電力資源,旅遊資源,什子寨,于成龍石刻,龍潭,仙女岩神話,民俗文化,民俗,特產,經濟發展,歷史名人,教育事業,

鄉鎮介紹

麻城市轄鎮。位於市境東南部。面積201.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8萬人(2016)。轄50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張家畈。

歷史沿革

1958年設張家畈公社,1987年設張家畈鎮、蔡店河鄉。1996年,張家畈鎮面積138平方千米,人口4.3萬人,轄項家畈、觀音閣、黃柏山、白水畈、張門口、丁南沖、李家沖、余家垸、張家畈、盡石山、門前垸、黃石坳、屈家畈、李家鋪、張家邊、林峰、余家河、鮑家沖、王家邊、方姑洞、李家山、白石山、袁家沖、沈家河、樓棟樹、沈家垸、高廟、牌樓河、余家沖、台子畈、夏家坳、夏家畈、申家沖、譚家沖、佛塔山、塗家坳36個行政村;蔡店河鄉面積56平方千米,人口1.5萬人,轄大楓樹、茅鋪、楊家河、木馬岩、李南沖、傅家坳、牌坊崗、獅子岩、蔡店河、朝陽河、二里河、鄧家山、吳家山13個行政村。
?年,撤銷蔡店河鄉,併入張家畈鎮。2004年,鎮政府駐張家畈,人口59728人,面積201.9平方千米,轄項家畈、觀音閣、黃柏山、白水畈、張門口、丁家南沖、李家沖、余家垸、張家畈、盡石山、門前垸、黃市坳、屈家畈、李家鋪、張家邊、林峰、余家河、鮑家沖、王家邊、方姑洞、李家山、白石山、袁家沖、沈家河、櫨棟樹、沈家垸、塗家坳、高廟、牌樓河、余家沖、台子畈、夏家坳、夏家畈、申家沖、潭家沖、佛塔山、大楓樹、茅鋪、楊家河、木馬岩、李南沖、傅家坳、牌坊崗、獅子岩、蔡店河、朝陽河、二里河、鄧家山、吳家山、東南溝50個行政村。

代碼

【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421181108:~200 121項家畈村 ~201 122觀音閣村 ~202 220黃柏山村 ~203 220白水畈村 ~204 220張門口村 ~205 220丁南沖村 ~206 220李家沖村 ~207 220餘家灣村 ~208 122張家畈村 ~209 220近石山村 ~210 220門前灣村 ~211 220黃市坳村 ~212 220屈家畈村 ~213 220李家鋪村 ~214 220張家邊村 ~215 220林峰村 ~216 220白石山村 ~217 220袁家沖村 ~218 220沈家河村 ~219 220樓棟樹村 ~220 220沈家灣村 ~221 220塗家坳村 ~222 220高廟村 ~223 220牌樓河村 ~224 220餘家沖村 ~225 220夏家坳村 ~226 220台子畈村 ~227 220夏家畈村 ~228 220申家沖村 ~229 220潭家沖村 ~230 220佛塔山村 ~231 220餘家河村 ~232 220鮑家沖村 ~233 220王家邊村 ~234 220方姑洞村 ~235 220李家山村 ~236 220大楓樹村 ~237 220茅鋪村 ~238 220楊家河村 ~239 220木馬岩村 ~240 220東南溝村 ~241 220傅家坳村 ~242 220牌坊崗村 ~243 220獅子岩村 ~244 220蔡店河村 ~245 220朝陽河村 ~246 220二里河村 ~247 220鄧家山村 ~248 220吳家山村 ~249 220李南沖村

地理

張家畈地處大別山南麓,鎮政府駐張家畈,人口59728人(截止到2011年12月底),面積201.9平方千米。轄50個村委會:項家畈、觀音閣、黃柏山、白水畈、張門口、丁家南沖、李家沖、余家垸、張家畈、盡石山、門前垸、黃市坳、屈家畈、李家鋪、張家邊、林峰、余家河、鮑家沖、王家邊、方姑洞、李家山、白石山、袁家沖、沈家河、櫨棟樹、沈家垸、塗家坳、高廟、牌樓河、余家沖、台子畈、夏家坳、夏家畈、申家沖、潭家沖、佛塔山、大楓樹、茅鋪、楊家河、木馬岩、李南沖、傅家坳、牌坊崗、獅子岩、蔡店河朝陽河、二里河、鄧家山、吳家山、東南溝。
張家畈鎮地處麻東山區,是全市森林資源較為豐富的大鎮之一,地勢複雜,針葉樹種較多。近幾年來,由於林政管理逐步加強,同時農村用電、用煤替代了燒柴,森林覆蓋率持續上升,樹下枯枝落葉相繼增多,給森林防火帶來嚴峻挑戰,每年火災次數不斷上升。針對這一形勢,張家畈鎮委,市政府召開森林防火大會後,在各交通要道,進山路口書寫森林防火標語,張貼森林防火戒嚴令,鎮政府成立了森林防火指揮部,落實了過硬的森林防火措施,與各村簽訂了護林防火責任狀,責任狀要求各村必須書寫50條以上護林防火標語;監護好痴、呆、傻及小孩等對森林火災可能有危害的人員;如果發生一起火災,將扣除轉移支付資金300—500元,火災兩起以上的村支部書記實行誡勉。會議還要求各機關單位掛點重點火災村,全鎮共22個單位,每個單位最低掛點2個村,火災發生時,掛點單位必須同鎮政府、林業站一同前往救火,對沒有到達的單位,鎮進行通報批評與扣款處理。
特產主要有蠶繭、肉糕(即魚肉年糕)、老米酒、板栗、野生茶油、野生葛粉及野菜。

自然資源

森林資源

張家畈地處大別山南麓,山勢崇隆,蜿蜒伸展、山形奧折起伏無端;層巒復澗,秀谷相迭;林木蓊翳,物產豐阜。這裡盛夏季節日平均氣溫保持在30℃左右,年氣溫平均在20℃ 左右。
山上有各種野菜約30多種,野生動物150多種及珍稀植物350多種。山上有很多珍貴的野生植物,如野生 蘭花、野百合、刺玫、杜鵑,香樹、檀樹,紫竹野生,茶樹、野生蕨菜、苦菜等。藥材不下幾十種:菖蒲、草烏、蒼朮、天冬、天麻、桔梗、 丹參、苦參、七葉一枝花、金銀花、蕎麥、薏米等等。還有很多種野果:野生板栗、山楂、李子、楊桃( 其實是野獼猴桃)、野柿子、。還有幾十種好吃野生蘑菇,如雞爪菇、松樹菇等。珍稀動物有北豹、梅、野豬、水獺、草狐、娃娃魚斷板龜銀環蛇等。植物千餘種,大宗特產有桑蠶、板栗、菊花柿子、銀杏等。還有大量珍貴中藥材如蔓荊子、天麻、杜仲等等。

礦產資源

天然氣
張家畈鎮天然氣儲量豐富,現已探明的慶興氣田儲量達10億立方米,境內有通往成都、郫縣、都江堰的輸氣管道。設計日供氣能力可達80萬立方米,實際日用氣量僅為9萬立方米,供氣空間較大。蘭—成—渝輸油管線年輸送成品油500萬噸,張家畈鎮分輸站已正式供油,為乙烯項目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張家畈鎮張家畈鎮
煤炭
張家畈鎮境內有豐富的煤炭資源,現已探明地質儲量1.63億噸,可采儲量為1.13億噸。境內現有各類煤炭開採企業71家,其中國有煤礦1家(成都躍進煤礦),國有控股煤礦2家(宏元公司利民煤礦、老君山煤礦),鄉鎮煤礦68家,礦井設計生產能力270萬噸,現實際生產能力在180-200萬噸。運輸渠道以汽車運輸為主,少量煤炭以農用拖拉機運輸。張家畈鎮煤礦的生產工藝以人工落煤為主,兼以放炮落煤生產工藝。
本區煤層Y值10-18mm,平均為12.8mm,X值37-57.5mm,揮發份產率(Vdaf)27.79-47.75%,平均38.14%。按照中國煤炭分類國家標準(GB5751-86),區內除向峨礦段大花炭、花雞公、火炭及二股子煤層肥煤(FM)外,其餘煤層屬氣煤(QM)。區內各煤層主要為中灰,特低硫、特低磷氣煤,少數煤層為肥煤。因此,各煤層是良好的煉焦配煤和煉油用煤,更是良好的動力用煤和民用煤。
礦石資源
玄武岩、大理石、螢、矽、玉等礦儲量很大,還有金、銀、銅、鈦鐵、鏡鐵、磁鐵、赤鐵、褐鐵等礦。

水資源

水資源分為境內河流水源、過境河流水源、蓄水水源、地下水水源。境內河流湔江——小石河、土溪河等年均流量達32.21立方米/秒,徑流量為10.16億立方米,年均有效降水3.8億立方米;過境河流人民渠、東風渠、蒲陽河-青白江,每年可補充張家畈鎮供水2.6億立方米,全張家畈鎮可利用河流水資源達到16.56億立方米;水庫蓄水0.25億立方米,地下貯水3.97億立方米,常年可利用儲、蓄水存量達4.22億立方米。
張家畈鎮水資源總量大,供水水質好,常年可穩定提供工業用水的餘量大。張家畈鎮工業用水保證體系採用四級保障措施(境內河流、過境河流、蓄水水源、地下水水源)的措施非常有效,從近20年歷史情況來看,從未出現過供水障礙。
水資源及污水處理:張家畈鎮北部為丘陵山區,屬於龍門山脈中段;南部屬湔江河流沖積扇平原,是組成川西平原的一部分。境內江河縱橫,降雨充沛,年均降水量達到924.7毫米,水能蘊藏豐富。全張家畈鎮現有污水處理廠2座,日處理污水能力2.3萬米3。現正積極籌建一座日處理能力2萬米3的工業污水處理廠和一座生活污水處理廠。“十一五”期間,擬擴建第二水廠至18萬噸或新建1座10萬噸的自來水廠,同時加強蒙陽等重點城鎮的自來水供水能力建設及配套管網建設,並做好張家畈鎮關口大型水庫建設前期工作。

電力資源

張家畈鎮境內有豐富的水能和煤炭資源,先後建起了鳳鳴橋梯級水電站和草壩煤矸石火力發電站等87座大小水能和火力發電站,裝機容量為22萬千瓦,年發電量10億度,全部併入國家大電網。張家畈鎮早在1990年就進入了全國農村初級電氣化縣(張家畈鎮)行列。境內現有220KV變電站1座,110KV變電站4座,35KV變電站13座,電力供應充沛。為適應經濟發展需要,“十一五”期間,規劃建設500KV變電站一座、220KV變電站兩座。

旅遊資源

什子寨

什子寨又名“什子山寨”、“石頭寨”、“石馬寨”。其形狀酷似筆架,又得名“筆架山”。當地人習慣於稱此山寨作“石頭寨”。明代邑人避戰亂,在此結寨而居。寨在主峰,用石頭建造,名曰“什子山寨”。明清之季著名的“蘄黃四十八寨”之一。位於張家畈李家山村、林峰、門前垸村之間。地理方位:東經115°16′,北緯31°5'。主峰海拔1038米,西、北兩方山勢壁削,東、南兩方各有一條石徑可供攀登。傳說若干年前劉閣老朝庭被貶後,在此立寨為王,在這石崖之上用石頭築起石城故曰“石頭寨”,石城石牆石門和炮眼至今保存完好。民間傳說劉閣老很富有,有金犁金耙金牛,寨下的金牛坪就是當年金牛放牧的地方,至今住有兩戶村民和一座小廟。

于成龍石刻

"于成龍題字刻石"位於張家畈什子寨山腳下的屈家畈村新橋垸後的一處竹林內,有一塊高過一丈,闊逾八尺的大石上,記載有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武昌知府于成龍在石頭寨剿匪留下的石刻,上面刻有“龜山以平,龍潭以清,既耕既織,東方永寧”十六個大字,落款是“黃州太守于成龍”,(有年號但看不清楚),是否于成龍親筆所寫還有待考證。
張家畈鎮

龍潭

在仙女岩正下方的群山中有一個深水潭,從什子寨腳下的屈家畈村盤山而上,三公里處靠右手沿河而下500m就是龍潭,急流潺水之聲,響徹河谷,使人震耳欲聾。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山洪暴發,有條巨龍沿河而下,到此處時,神龍黃尾一擺,金光沖天,之後便成此潭,故曰龍潭。據研究發現,此潭的形成可能是由海拔一千七百五十多米高山中十幾條大小河流、數萬畝徑流常年累月經急水沖洗,經億萬年衝撞而形成。歷史上把這方圓數十里幾條沖叫做龍潭沖。龍潭下面河二岸的村莊就是初卡河灣和柏樹咀灣,河裡是光唇魚斷板龜娃娃魚等的生活聖地。
其潭口寬約5米,悠悠綠水其深莫測,傳說用三兩蠶絲單接起來還無法探底。聽古人傳說龍潭深通海底,足見龍潭深度了得(據勘測隊告知,當年並未測出實際深度),為了印證這一神話,當地(柏樹咀灣)村民各自帶來了家裡很多麻繩系住秤砣測量,最終也沒有弄出個深度,可想而知,這深水潭有多深,曾有屈原後裔屈氏至此詩云《龍潭》這樣寫道:“龍潭潭水深千尺?萬兩黃絲不知深,敢問奇觀何處有?天下順數是麻城”。這個神秘的深水潭還有很多奇聞,有待進一步去探索發現。
這裡山水相間、森林茂密、溪泉潺漾、山花爛漫、民風淳樸、地理條件得天獨厚。徜徉在麻城市張家畈鎮黃市鄉屈家畈村的西北部大山中,層巒疊嶂,綠漪漣漣,蒼松翠柏,古木參天,蔚藍的天際里,朵朵白雲悠然自得,到此便是世外桃源。而龍潭大峽谷和雄奇秀美的仙女岩就藏在這個神秘的聖地,附近懸崖峭壁在龍泉中相互輝映,龍潭和仙女岩相處在同一群山之中,離龜峰山風景區只有5公里,這裡的山巒跌宕起伏,河水清澈碧透,峽谷風景優美,是麻城三台八景龍潭春色景點觀賞地之一。龍潭之處的鄉野不僅風景秀美,而且水資源豐富,天然無污染,盛產珍稀動植物。
追溯歷史,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紅二十五軍經常在龍潭一帶活動。白天,將士們出去打土豪分田地,晚上,就進山安頓休整,軍隊利用這裡獨特的地形,打了不少勝仗,還聽說當年紅軍經過此地攻打南京,中國現代史上已有記載。
龍潭谷龍潭谷
龍潭谷村莊田園風光龍潭谷村莊田園風光

仙女岩神話

仙女岩位於龜峰山以南,素曰:東有“龜峰山旭日,南有“七仙女下凡”一說,仙女岩卻更富傳奇色彩,傳說七仙女在此下凡,在山岩上可見到仙女足印,還有一箭痕,據說八仙張果老坐在蛤蟆石上乘旭日連神功,巧遇對面下凡仙女梳洗,故連放三箭,以挑逗仙女(在懸崖上一面能見到一箭尾之痕,懸崖另一面有箭頭之痕,另還有一完整箭痕),憤怒的仙女,情急之下,以手中木梳為器棄置於蛤蟆石上的張果老,由於仙女心急,並未擊中張果老,故蛤蟆石上有完整的梳痕,在仙女岩腳下的獅子出來至長潭喝龍泉,見到絕美憤怒中的仙女時笑了,忍不住口中流涎,所以當地村民有“張果老放箭七仙女下凡,七仙女置梳,獅子涎”一說。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深不可測的龍潭,神秘的仙女岩、救兒潭、長潭、獅子岩、什子寨、虎形地、蛇口、蛤蟆石、大林樹、棺材潭、野豬潭、墊子潭等等,天地靈性,水秀山清,不愧天下一絕。
1990年7月1日仙女岩山體發生地殼運動,仙女岩岩頂出現一股巨大洪流,山洪瀉閘般一涌而下,山腳下的初卡河灣村民連夜聚集至柏樹和泡桐灣,據說有人見到一金色黃龍再次騰空躍起,瞬間消失於雲霧之間,確切事實無法考證。國家地震局派地質學家來此勘探,考慮仙女岩一帶有地下河,初卡河二岸懸崖峭壁,可能發生巨大土石流,山體滑坡而導致村莊埋沒,在黨中央的號召下,當地村民們通過艱辛的努力,依依不捨地離開了龍潭沖家鄉,美麗的龍潭沖哺育了這一帶的村民,他們民鄉純樸,一家有難,大家幫忙;雋秀的仙女峰讓這裡盛產帥哥美女,水秀山青造就了這裡處處都是一幅“一水一山一世界”的畫面。
杜鵑花溪漂流
龜峰山杜鵑花溪漂流位於國家AAAA景區龜峰山,漂流處於一個天然的峽谷之中,怪石林立,風光旖旎。杜鵑花溪漂流全程漂5.7公里,沿途有39潭、8瀑、26灘,還有金龍潭借水、銀子石還情、相見灣遺恨、二里河甲長、茶麻古道、八爹山萬畝竹海、影子石消魂、娘娘墳祭母等豐富的民間傳說,有敦煌莫高窟的發現者王圓祿的出生地及其足跡、鳳凰寨的天下第一門和天下第一鎖、什子寨及宋末麻城縣衙遺址,有唐朝李世民、程咬金等歷史人物足跡等深厚文化、有朝陽觀、鳳凰寺張天師等濃厚的道家文化。
王家邊水庫與王圓籙故居
龜峰山分水嶺的那一邊,有個叫王家邊的地方,高高的山頂上有一座天池一般美麗的水庫,碧水常年不涸,溪水流過的溪澗蜿蜒洄環,短短數千米的河道,卻有上百米的天然落差,故而一路形成了大大小小几十處自然天成的瀑布。
王家邊水庫王家邊水庫
那水庫的源頭,很久以前有一個香火旺盛的廟觀—朝陽觀。曾幾何時,一個當地少年因為家境貧寒而出家當了一名道士。後來,由於兵荒馬亂,廟觀毀了,小道士不得不背井離鄉,最終流落到了大漠敦煌,他,就是當下遭到許多人唾罵的敦煌道士—麻城王家邊的王圓籙!眾所周知,王圓籙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道士,而莫高窟藏經洞的發現者。在中國近代史研究者眼中,王圓籙被認定為造成敦煌文物大量流失的罪魁禍首。如今,在水庫邊上有所房子,牌匾上寫著“王圓籙故居”。
娘娘墳
位於張家畈東南溝,龜頭東南約三里處。墓碑上刻有“聖后娘娘之墓”字樣,字跡清楚。娘娘墳現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相傳娘娘系化主夫人,當年化主爺到能仁寺出家,不能返俗回家,其結髮妻念夫心切,前來探望。受佛門清規戒律,化主避而不見,只叫人贈娘娘500兩白銀。娘娘很氣惱,便扔掉銀子,返途之中鬱悶而死。有好善施主將其屍體埋于山中,修建此墓。傳說化主夫人還是三從四得的典範和忠孝節義的巾幗英雄,她一貫主張化干戈為玉帛,不贊成與土主鬥法。後人為紀念她又修了一間屋,四時供奉娘娘。
張家畈境內還有很多景點,如朱咀岩、銅鑼岩、獅子岩、萬姑洞、方姑洞,等等。

民俗文化

民俗

醃臘肉、做米酒、剁肉糕、做豆腐、打糍粑是我們張家畈過年傳統最具代表性的東西,記得小時候整個臘月都在準備這些東西。我們過年有一件及其重要的事就是供老人噶(祭奠祖先),臘月24(小年),29或30(大年),初一,十五最少五次,有的在家,極少數在公共祠堂,一個桌子,兩把椅子,兩碗菜,兩碗飯,三個酒杯,兩雙筷子,燒一堆火紙(紙錢,冥幣),放一串鞭炮,男當家的悼念“***,回家過年,拿點錢去用,保佑小孩健康,我家發財”等等,小孩磕頭。儀式完了之後才能吃飯。過大年吃飯時是拴上門吃的,禁忌打擾,吃完飯後放完鞭炮才打開大門。這種風俗我問過很多外地人,他們都沒有的。
“三十的的火,十五的燈,過了十五冇洋精”是聽得最多的一句關於過年的民謠。三十的火是指三十晚上燒著大火,一家人或一個家族的親人圍坐在一起,團圓,總結這一年,談談新年的打算,特別是關於債務、蓋屋、兒女親事等等,吊鍋里還炒著“蚊蟲”(花生)、“跳蚤”(南瓜子)大家享用,沒吃完的留正月給來拜年的小朋友,正月是堅決不能向別人要錢的,所以臘月三十是要債和還債的最後一天,被叫“年坎”,有的家人是三十早晨三、四點起來過年,據說是趕緊過完年出去躲債,半夜才回到家,一說是搶頭炮響。三十晚上每個房子點燈不滅。
正月初一到十五都可以拜年,初一不煮飯不潑水,拜年帶點小禮品(以前是一包紅糖或罐頭),小朋友能獲得糖果瓜子之內的禮物。
初二、四、六、七、八等雙日子是男女方上門回門的日子,很隆重的喔,首先是男方及宗族長輩、兄弟輩等一共10來人,挑著擔子到女方家,擔子裡面包括散給女方家族所有親戚的禮物(肉,印子糍、餅糍等)以及給女方家彩禮、給女孩的衣服等,女方辦酒席招待,還要請宗族的人來陪。然後女方家族到男方家,形式差不多。以前只有經過這種儀式之後才能結婚,如今這些風俗習慣,慢慢的都遺忘了。
正月初三擺節,如果有一家年前有人去世了,那么在正月初三該家自家堂屋擺台祭祀,所有的親戚都要來給過世人拜年,燒紙,放炮,叩拜,然後吃飯。
十五的燈,指的是十五每家的每個房子都通宵亮燈,吃完早飯後,大家都走出家門,“盪十五”,在街上路上玩,到處都是賣甘蔗、荸薺的。傍晚時要“送亮”,每家都到自家祖墳前點一根蠟燭,放鞭炮,燒紙,表示年過完了,“老人”都回自家去吧(送亮就是照亮他們回家的路)。關於送亮,有一個說法,就是朱洪武(朱元璋)當初帶著母親逃荒,走到一個地方,母親死了,就挖了個坑母親埋了,就築了個小墳丘,後來朱洪武當了皇帝,回去找他母親的墳地時,發現周圍有很多墳頭,找不到他母親的墳,於是在每個墳頭上點一支蠟燭,照亮母親回家的路,突然一陣風吹過,所有的蠟燭都滅了,只有一個沒有滅,那就是朱洪武的母親。關於正月十五墳頭送亮的風俗在全國並不多見,僅限於大別山區(如河南商丘、安徽金寨、木子店、張家畈一帶)。正月十五晚上漫山遍野的蠟燭,在高處看起來極為壯觀,但也常引起火災,我就親自撲過一次山火。
關於朱元璋逃荒有沒有到過我們這裡,沒有史料記載,但我們這裡民間確實有很多關於他的傳說,比如給地主放牛把牛殺吃了;還有他沒錢買肉過年,佘了一個豬頭,來到家裡還沒煮熟要債的來了,把他的豬頭提走了,他只好喝點湯(民謠“朱洪武、好可憐、煮熟豬頭冇把錢.. ”)。

特產

1.麻城肉糕
麻城肉糕為麻城傳統名菜。將鮮魚去刺去皮,豬肉去骨剔皮,均剁成肉漿,將豆粉、清水、食鹽按比例放入盆內與肉漿攪拌,加入薑末、蔥花等佐料,製成圓形或方形,放入蒸籠,猛火蒸15~20分鐘,出籠後切成長方條,裝盤上席,可熟食,亦可冷藏,其味鮮美可口。
2. 麻城油麵
麻城油麵,採用上白麵粉加適量芝麻油和鹽,由人工拉成。形成銀絲,纖細美觀。瘦肉油麵已列入《湖北風味小吃》。
3.麻城魚面
麻城魚面(俗稱捶魚),是麻城市傳統食品,採用鮮魚、紅薯粉、雞蛋清、食鹽等錘鍊精製而成。是一種低膽固醇、純天然綠色食品,廣泛適用於家庭、賓館宴席食用。
4.東山老米酒
麻城老米酒已有千年釀造歷史。在張家畈、木子店一帶民間釀造的最為甘醇。酸酒如齏湯,甜酒如蜜汁。
5..野生茶油
茶油是中國特有傳統食用植物油,可見民間取油茶果榨油以供食用。茶油的主要成分是油酸、亞油酸和亞麻酸為主的不飽和脂肪酸,且亞油酸和亞麻酸的比例恰當,其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95%左右。麻城野生茶油營養豐富,具有降血壓、降血脂、烏髮等作用,居植物油之冠,被譽為“油中聖品”。
6.野生葛粉
野生葛粉,是以龜峰山深山密林中多年野生葛根為原料,採用民間傳統工藝和現代科技相結合的方法精製而成,藥食同用,歷史悠久。經現代科學檢測,該品含人體必需的鋅、鐵、鈣、維生素B1、B2等微量元素及多種胺基酸,是廣大消費者的最佳天然食品。
7.野生天麻
天麻,又名赤箭,神麻,是一種與萌發菌和密環菌共生的蘭科多年生草本寄生植物。天麻具有擴血管、增強血管彈性作用,在治療暈眩、腦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引起神經症狀和心血管疾病有顯著療效。
8.麻城糍粑
打糍粑,在麻城,過去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只有過大年、立夏、中秋幾個大的節日才能吃到。糍粑是麻城很多地方必備的年貨,採用特產糯米經過多道工序精製而成!糍粑吃法多種多樣,可烤、可煮。味道鮮美,可口!

經濟發展

張家畈鎮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實現“三個轉變”,開闢農民增收新渠道。“一變”即土地流轉,打破傳統。張家畈鎮主要採取“返租倒包、自我置換、作價入股、調換入社、以產作價”等方式流轉土地,使“村民、集體、公司”三方面都收到了可觀的效益,張家畈鎮在沙杭村生態園建設時採用土地流轉以產作價方式讓農民喜逐顏開。“二變”即經營方式,貼近農民。2008年,全鎮共成立興民鵝業專業合作社、源鑫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等農民經濟合作社和協會7個,部分農產品由合作社統一進行生產管理,在農產品銷售過程中,不僅節約了成本,且大大提高了農民的人均收入。“三變”之生產模式,量體裁衣。政府對農戶種養殖發展提供政策引導、技術培訓、信息諮詢等服務,讓農戶擁有了更多的技能知識和市場知識,更好地促進了增收致富。魏口村食用菌基地建設時政府幫改造水、電、路,70-80%資金由村民等社會閒散資金聚集,農民生產積極性、創造性空前高強,基地也從2008年小規模發展到2013年占地近300畝的無公害食用菌基地,良好的市場效益也讓農戶種植更有信心。
張家畈鎮
張家畈鎮在麻城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各行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糧油生產優質率達80%以上,食用菌面積達1000多畝,水果面積達2500畝,花卉苗木達210畝,生豬年出欄達12萬頭,家禽年出欄90萬隻;集鎮建設步伐較快,是湖北省小城鎮試點鎮,完成了集鎮建設規劃修編,集鎮常住人口達6432人,街道全部達到了綠化、硬化、亮化,場鎮衛生、清潔、攤點規範,個體工商戶達410家;鄉鎮企業發展較快,全鎮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達60多家,成為全鎮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外出務工人員達3200人;村村通水泥路,建成了和平中心村,水利設施配套,主幹渠基本漿砌完備。
為了把張家畈鎮打造成麻城市現代農業示範鎮,新年伊始,全體鎮機關幹部就忙個不停,特別是鎮主要領導更是忙得不亦樂乎,每天忙於談項目、召開各種協調會、到村組實地考察。鎮黨委政府決定一是積極對上爭取項目,主動與市級相關部門對接、協調;二是抽調精兵強將加強對農業工作的領導,將黨委副書記調整為分管農業的領導,並將退出實職的2位鎮幹部,調整到2家農業公司擔任副總經理;三是建立健全農業公司管理體制、機制,政府下派3名幹部參與公司監督經營管理,鎮財政所對各公司財務賬目進行監管,設立專戶。

歷史名人

張家畈鎮張家畈鎮
余誠(1884-1910),原名仲勉。湖北麻城人(今張家畈鎮白石山人)同盟會員。1905年冬,任同盟會湖北分會會長,受命回到湖北主持會務。余誠日記所載之事,始於1906年1月1日止於1906年10月31日真實記錄了他在上海和湖北從事革命活動情況,抒發了他遠大的革命抱負,是研究余誠生平和湖北辛亥革命史的極為珍貴的文物資料。日記本原藏於余誠麻城老家,1985年余誠之孫余品安將它捐獻給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
沈振漢,湖北麻城市張家畈沈家垸人,60年代“大躍進”時期全國勞動模範,得到毛主席親自接見,歷任張家畈區區長,木子店區區長,麻城市知名人物。
沈橋樑,湖北省麻城市張家畈沈家垸人,原湖北省供銷社副主任; 現任湖北省糧食局副局長。
沈光朗,湖北麻城張家畈沈家垸人,原深圳發展銀行總行離岸部總經理; 現任香港貴聯集團執行長兼總裁。
汪才勝,麻城市張家畈鎮李家鋪村人,中國361號潛艇士官 ,2003年5月2日中國361號潛艇在內長山以東中國領海進行訓練時,因機械故障失事,艇上70名官兵不幸全部遇難,汪才勝亦為國捐軀

教育事業

張家畈鎮中學
張家畈鎮中學是麻東重鎮——張家畈鎮的最高學府(初級中學)。她位於張家畈鎮區西約300米的田家咀, 始建於1958年,坐落在龜山東麓,巴水上游,依山傍水,人傑地靈,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占地面積達2.3萬餘m2,樓房10餘棟,建築面積達2萬餘m2。她的前身是創建於1949年的白水畈中心國小校,地址在現項家畈村的項氏祠和李家沖村李氏祠。1953年遷至張家畈街道後面的丁氏祠堂和馮氏祠,1955年再遷至現張家畈鎮政府舊址,學校更名為張家畈區中心國小。1958年,學校開始設國中三個班,校名改為麻城縣第十一中學。1959年,國中三個班搬至現址,利用大辦鋼鐵時草建的鐵廠土木結構的低矮狹窄的房屋為校舍,全體師生自力更生,自己動手,白手起家,白天勞動、夜晚上課,建起平房一座,土木結構樓房一棟,此後,房屋逐步增建。1961年下學期,國小全部由張家畈原校遷至新校。此時的國中部和國小部合而為一,同屬麻城縣第十一中學,始任校長是沈承緒,國小部主任梅少堂。至一九六九年,國小部下放各大隊,學制由六年改為五年。1970年春學校增設高中班兩個,連同原有的國中部成為完中。此前,學校更名為張家畈區中學。至1982年,高中班撤消,高中併入麻四中。同時,學校又更名為張家畈區初級中學。隨著縣改市,區改鎮,自1986年至今,學校更名為張家畈鎮初級中學。
張家畈中學張家畈中學
張家畈中學張家畈中學
張家畈鎮中國小
張家畈鎮付石山村國小
張家畈鎮余家沖村國小
張家畈鎮夏家畈村國小
張家畈鎮屈家畈村國小
張家畈鎮張家邊村國小
張家畈鎮木馬岩村國小
張家畈鎮李南沖村國小
張家畈鎮李家沖村國小
張家畈鎮李家鋪村國小
張家畈鎮林峰村國小
張家畈鎮梅花園中心國小
張家畈鎮樓棟樹村國小
張家畈鎮沈家垸村國小
張家畈鎮沈家河村國小
張家畈鎮塗家坳村國小
張家畈鎮牌樓河村國小
張家畈鎮茅鋪村國小
張家畈鎮觀音閣村國小
張家畈鎮門前垸村國小
張家畈鎮項家畈村國小
張家畈鎮高崗村國小
張家畈鎮黃柏山村國小
麻城市張家畈鎮東南溝村國小
麻城市張家畈鎮中學
麻城市張家畈鎮中心國小
麻城市張家畈鎮余家河村國小
麻城市張家畈鎮佛塔山村國小
麻城市張家畈鎮台子畈村國小
麻城市張家畈鎮夏家坳村國小
麻城市張家畈鎮張門口國小
麻城市張家畈鎮方姑洞村國小
麻城市張家畈鎮木棲河中心國小
麻城市張家畈鎮李家沖村國小
麻城市張家畈鎮楊家河村國小
麻城市張家畈鎮潭家沖村國小
麻城市張家畈鎮王家邊村國小
麻城市張家畈鎮白水畈國小
麻城市張家畈鎮白石山中學
麻城市張家畈鎮鮑家沖國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