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灣博物館

張家灣博物館

張家灣博物館是全國第一個鎮級博物館,建立於2015年。博物館總面積近2000平方米,

2018年9月起,張家灣博物館於每周四免費對公眾開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張家灣博物館
  • 類別:歷史博物館
  • 地點:張家灣鎮
  • 竣工時間:2015年
  • 開放時間:2018年9月
  • 館藏精品:曹雪芹的墓碑、張灣村文化歷史
館舍修建,館舍布局,主要展品,歷史背景,對外開放,重大意義,

館舍修建

張家灣博物館開始計畫建張灣村史館,後來政府認為張灣鎮文化不應止於張家灣,於是張灣村村史館演變成了張家灣博物館,素材的收集都是由區里和鎮裡組織,大大豐富了博物館的館藏內容。自開館以來,展品也在不斷增加豐富。

館舍布局

分為兩層展室空間。一層劃分為:序廳、夢回古鎮、運河史話、運河明珠、史海風雲、紅樓追夢六個區域。二層劃分為:起航、蓄勢、瞭望、文創產業產品展室、書律畫韻、道德講堂六個區域。

主要展品

張家灣博物館分為上下兩層,一樓包括“夢回古鎮”展廳和主展廳,二樓包括文創作品、運河文化展示以及道德講堂。博物館還設有代表運河文化的“運河史話”展廳,蘊含紅學文化的“紅樓追夢”展廳。張家灣博物館內的鎮館之寶,就是在通州張家灣發現的曹雪芹墓葬刻石。《紅樓夢》中描寫的十里街、花枝巷的原型即出自張家灣,鎮內出土的曹雪芹墓葬刻石曾經引發了紅學界關於一代文豪著書並長眠於此的爭論。此外,展廳里還陳列著各種知名的紅學著述、紅樓畫冊、紅樓故事字畫。

歷史背景

號稱運河第一碼頭
漕運歷史聞名遐邇
自明清時期開始,張家灣就是京杭大運河北起點上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和物流集散中心,有著“大運河第一碼頭”之稱。專家考證,建造北京城所用的大批石料、木材以及南方出產的商品貨物大都是由運河水路經張家灣皇木廠運往北京的,民間流傳的“先有張家灣,後有北京城”的說法也由此而來。
優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人文環境,使張家灣在南北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同時也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鎮域文化氛圍。
文學名著《紅樓夢》中描寫的十里街、花枝巷的原型即出自張家灣,鎮內出土的曹雪芹墓葬刻石更是引發了紅學界關於一代文豪著書並長眠於此的激烈辯論。眾多的名人軼事和歷史典故使張家灣這座千年古鎮處處滲透著迷人的傳統文化氣息。
悠久的歷史為張家灣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蹟,修建於遼、明兩代的通運橋、矗立於蕭太后河畔的古老城牆、歷經600年風雨的老槐樹、京杭大運河故道遺址、漕運巨石、千斤石權,這些由歷代張家灣人民創造的寶貴文化遺產無不見證了這座古鎮的繁榮與滄桑。
弘揚運河文化
挖掘古鎮文脈
為了弘揚運河文化,挖掘千年古鎮文脈,張家灣鎮決定建設集運河文化、紅學文化、民俗文化融為一體的綜合型博物館,展現當年古鎮繁榮昌盛景象,傳播歷史文化,展現運河文明。博物館自2014年9月設計,2015年7月建成,預計8月底迎客。
除了很“歷史”外,這座博物館還很“科幻”,相關負責人介紹,張家灣博物館引入智慧型科技展陳平台開發技術,通過液晶拼接屏,多通道數字沉浸式投影、敘事性光影浮雕牆、非觸式虛擬翻書、虛擬人物對話、三維全數字古城虛擬漫遊、史海風雲內投光影系統、紅學文化互動LED牆等科技含量,使博物館內容更加豐富,使參觀者能“動耳聆聽、動手體驗、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全方位靈動觀展。

對外開放

2018年9月起,張家灣博物館將於每周四免費對公眾開放。無需團體預約,個人參觀者直接入館參觀。此外,其他時間,團體可以預約。開館期間,講解員會根據參觀人數和參觀需求在整點提供講解服務,時長約30分鐘。

重大意義

張家灣博物館是全區首家鄉鎮級綜合性博物館。館內展現了張家灣古城、通運橋等繁榮景象,體現了運河文化、古樸民俗、時代發展、現代文明的深刻內涵。張家灣鎮希望通過博物館定期開放,傳播張家灣鎮的特色文化,增加公眾對張家灣鎮濃厚歷史文化的了解和認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