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張家潭村
- 外文名稱:Zhang Tan Village
- 別名:張家
- 行政區類別:基層民眾自治組織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轄9個自然村
- 政府駐地:村委會
- 電話區號:5716
- 郵政區碼:123456
- 地理位置:位於寧波市郊區,古林鎮東部
- 面積:3.5平方公里
- 人口:2470人
- 方言:杭州話
- 氣候條件:溫和
- 著名景點:西湖
- 機場:杭州機場
- 火車站:杭州火車站
人文歷史,村情概況,人口經濟,社會事業,地圖信息,
人文歷史
草蓆之鄉海曙區古林鎮的東面,有一古村名張家潭。從前,該村因出了兩位尚書而遠近聞名。
據宗譜記載,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張氏始祖張原一從臨安遷居至鄞西鄉布政寺。此地有槎湖和二龍潭,張家潭由此而來。張氏宗族人稱“槎湖張氏”,後成為甬上望族之一。
張氏耕讀傳家,至十一世孫張邦奇在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考中進士,36年後又升為禮部尚書。張邦奇的叔父張時徹年紀小張邦奇16歲,求師於侄子邦奇,中進士後調到南京等地為官,因懲惡腐、抗倭寇等有功,榮升為南京兵部尚書。
據史料記載,叔侄尚書為官清廉,張邦奇在京城為官時,宦官專權,許多官員都諂媚阿奉,但張邦奇卻不願依附,就以奉養老母不便為由要求調到外地為官。張時徹也是一身正氣,50歲那年,因不滿朝廷腐敗而辭官隱居鄉里。晚年,他還致力於文史研究和史料彙編,主編了《寧波府志》《定海縣誌》《四明風雅》等20餘部著作。
村前的塘河上,有張時徹建造的兩座三眼石板橋,其中一座保留至今。作為尚書故里,張家潭曾建有進士坊、世卿坊、尚書坊、太子賓客宗伯學士坊等牌坊,但經數百年變遷,昔日萬頃煙波的槎湖早已被填平,尚書遺蹟也所剩無幾。如今,該村修建了尚書紀念館、尚書公園。村黨支部書記洪幼芬表示,村里打算繼續挖掘尚書遺存,以弘揚傳統文化。
村情概況
張家潭村公路縱橫交錯,國道線、杭甬高速公路、鄞縣大道側村而過,交通十分便利,地理條件優越,是塊經濟開發的黃金寶地。全村村域面積3.5平方公里,祖傳的兩千餘畝糧田分布在村莊周圍,素有“魚米之鄉”、“寧席之地”之稱,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村。自古以來,張家潭村的先祖列宗在這塊富饒的土地上,世代相傳,辛勤耕耘,在用雙手創造人類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孕育了無數志士名人。據史料記載,南宋以來,有近百名張氏後人在朝為官,其中最負盛名的是明嘉靖年間,這裡曾出過“叔侄兩尚書”,在清代的《鄞縣誌》中被譽稱為鄞縣的一大“衣冠幸事”。
人口經濟
張家潭村全村下轄9個自然村,1104戶人家,2470人口,暫主人口4708人,有個私企業96家,500萬以上企業6家。張家潭村1992年村建立黨總支,1995年11月成立黨委至今,擁有老年、農業、綜合、大發、嘉樂五個支部,共有黨員97名,預備黨員3名。設村委會、社管會、監管會各3名,9個自然村分設村民組長,計生聯絡員、老年組長,為點分線負責。2005年全村實現工業總產值6.5億元,銷售6億元,利潤5400元,擁有村級淨資產1724元,集體可用資金326萬元。張家潭村緊緊抓住發展這一富民強村的第一要素,積極克服約束諸多因素,全村上下團結拼搏,奮發進取,較好地完成了鎮各項目標任務。具體做到最佳化一產,農村經濟固本強基,農業呈多元化發展態勢,傳統農業效益,效益農業和生態農業齊頭並進,提升二產,通過樹強扶優,分層管理,加大工業投入,使全村的工業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突破三產,積極破解土地要素制約,盤活土地存量,騰籠置業發展三產,建造標準廠房,以出租和贏利的形式,不斷壯大村級經濟實力。
社會事業
張家潭村村政規劃建設已全面完成,四年來共投資2500多萬元,先後完成了60套大齡青年婚房、拆遷安置房、標準廠房建設,自來水管建設和澆水泥村道,村容村貌整潔,環境優美,有9—11人組成的環境衛生清潔隊對轄區內的村民生活垃圾、公廁、道路、花壇進行每天保潔。衛生、計生、文化事業進一步發展,村容村貌進一步改善,新村建設步伐逐步推進,社會治安形勢不斷好轉,幫撫弱勢群體、養老保障妥善解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協調發展,村民學校、人口學校,定期辦班培訓有關法律、法規等政策知識,廣泛學習宣傳,宣傳窗、黑板報定期刊出,良好的學習氛圍已經形成。全村人民正朝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方向邁進。
地圖信息
地址:寧波市海曙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