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北部,東與陝西比鄰,北與平涼市接壤,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縣,也是甘肅省18個貧困縣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家川縣第四中學
- 所屬地區:甘肅省天水市東北部
- 類別:公立
- 弊端:學生的人身安全堪憂
概況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北部,東與陝西比鄰,北與平涼市接壤,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縣,也是甘肅省18個貧困縣之一。(張家川第四中學在張家川的具體地理位置:張家川縣馬關鄉石川村(本地人也叫做石八川)石川大街中部的十字路口。四向分部情況為東向靠近八杜村,南向靠近草彎村,西向靠近楊家村,北向四平崖。)全縣2009年前有四所完全中學,張家川縣第四中學(以下簡稱“四中”,“二中”、“三中”同此)是其中之一,座落在我縣西部,距縣城30公里的馬關鄉政府所在地。建校年代較早,自1979年增設高中班級後,成為馬關鄉、梁山鄉及周邊鄉村唯一一所完全中學,馬關鄉人口稠密,漢族比重大,生活艱苦,但民眾尊師重教思想濃厚,考大學是這裡學子及家庭脫貧致富、改變生活面貌的主要途徑。隨著改革開放及高考制度的恢復,每年從這裡走向全國各所大學的學生源源不斷,通過多年來教師學生的刻苦努力,學校形成了優良的教學風氣。近年來,黨和政府關心民生、關心教育,對學校的投入力度很大,先後建起了教學樓、綜合樓、師生宿舍樓等四棟樓房及附屬設施,擴展了學校用地面積,增添了先進的教學設備。這裡的教學成績突出,尤其在2006年至2009年高考中,本科上線率位列前茅,縣上文、理科狀元有三年落在四中。然而,教職工及學生剛剛享受國家加大教育投資所帶來的優越條件時,2009年9月,縣上卻突然做出撤消四中的完全中學建制,高中師生併入離馬關15公里的第二中學(在我縣第二大鎮――龍山鎮),同時將四中更名為馬關鄉中學,撤併前高中在校學生800多名。
撤併帶來的弊端
(一)學生脫離家庭日常管教,學習成績滑陂嚴重。父母是子女的終身老師,高中階段的學生仍離不開父母的管教。不管城裡還是鄉村,中國小學生的學習成績與親職教育關係很大,撤併後,學生日常生活自理,學習也靠自覺,但這個階段大多數的學生自控能力差,導致學習成績陡然下滑。
(二)加重了家庭經濟負擔。撤併後,原來走讀的學生都變成了寄宿生,雖然二中有宿舍、有食堂,但費用很高,僅食宿費每月高達400元左右,關鍵是人多房少,管理跟不上,大多數家庭為了節約費用、有個安靜的學習環境,給孩子在校外自已租了簡易房屋,供做飯、學習、休息。不管是寄宿學校,還是外面租房,都增加了農民的經濟負擔。
(三)學生的人身安全堪憂。由於城鎮的外來人員多,職業複雜,社會治安本來就比農村亂,學校管理也跟不上,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容易影響到校園。少數學生與校外勾結打群架,男生挨打、女生受威脅,惡性案件時有發生,家長們在家提心弔膽。無奈之下,有的學生家長乾脆棄農進城,當起了陪讀。有些家長對上學失去信心,早早輟學。
(四)打破了原來的家長促學習,學生幫家務的傳統。對學生的培養是一個複雜地社會問題,在農村的學生學業之餘就幫家裡乾農活、做家務,這是我們農家子女的一貫傳統,也是學生能提前投身社會實踐的大好機會,更是養成農村學生勤奮、樸實、吃苦耐勞精神的原因所在。在農村,中學生已經能幫家裡乾大活、幫大忙了,特別是新技術的實踐套用方面,更是離不開學生的示範指導了。這些具體事也是提高學習興趣的積極因素。撤併後,學生最多一個星期才能坐車回一趟家,平時有空往往被城鎮優越的網咖、檯球、酒館等條件所吸引,有些學生迷戀網咖,逃課、瞞家裡,想方設法向家裡要錢,以滿足網癮等。平常幹家務的機會少了,上網的機會多了;眼中農民辛苦的身影淡了,城裡人奢華印象深了;理解、體貼父母的少了,使子女與父母的距離拉大了,關係緊張了。也有些學生家裡爺爺奶奶年邁體弱需要照顧、父母農活繁重需要幫助,因自己不能天天有空照料而學習不安心。
(五)一方面學校資源浪費,一方面學生用房緊張。四中高中撤併二中後,四中的新教室、宿舍及新購置的設施閒置,而二中接收了四中的學生後,教室、宿舍顯得非常緊張,國家資金來之不易,學校的建築物不能搬走,浪費太大。
當然,撤併也有些好處,首先大大改善了部分進城教師的生活條件,擴大了城鎮消費,為城鎮的房價上揚也助了一臂之力,向國家申請建設資金有了更充分的理由。但這些利益與對老百姓損失相比太懸殊了。
民眾的心愿
四中撤併已近二年多了,給民眾造成的損失在不斷的擴大,帶來消極影響難以彌補,輟學的學生不只是高中,而且還影響到了國中,教師、家長、學生都向上級多次反映,但均無濟於事,希望各級領導關注撤併農村偏遠地區學校的舉措,類似我們四中的情況還有我縣東部地區的三中,我縣原張良中學和渠子中學兩個初級中學的國中部也撤併到了縣城或靠近縣城的鎮裡,所有這些被撤併學校的學生及家長叫苦不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