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川縣口弦

張家川縣口弦,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傳統音樂,甘肅省市(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張家川縣文化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家川縣口弦
  • 遺產級別:市(州)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申報地區: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 保護單位:張家川縣文化館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張家川回族口弦興起於宋元時期,據史書記載,在宋元時期,在隴東南經商的阿拉伯、波斯商賈落戶張家川。此時,人們所接觸到的稱“鐵葉簧”的撥葉簧正是現在的口弦。到了明清時期,不斷有各地的回、漢民族遷入張家川定居,各種民族文化的不斷碰撞和融合,為張家川回族口弦的形成奠定了豐富的文化基礎。

文化特徵

張家川回族口弦分鐵制口弦和竹製口弦兩種,是由一個帶柄短劍似的微型琴體和一個細長的簧舌組成,竹製口弦還另外設有一根長長的麻繩。演奏者在演奏時都用左手持琴首,雙唇半含部分琴體和簧舌。鐵制口弦彈動簧舌發音,而竹製口弦“扯動”麻繩發音,在彈動琴簧或“扯動”琴簧時還要輔之以口腔共鳴,口舌變動,氣息變化等諸多因素的配合才能發出美妙的聲音。
張家川回族口弦彈奏者不但能用口弦彈出各式各調的張家川“花兒”,還能巧妙地利用口弦彈奏出“悄悄話”,有的還能夠利用口弦模仿出蜂鳴、鳥語、水流等各種聲音來。從聲樂的角度來看,口弦每發出一個“樂音”都會同時產生一個“基音”和二至三個不同音域的“泛音”來。

傳承保護

2007年12月20日,張家川回族口弦已被天水市人民政府列入天水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社會影響

張家川口弦又稱口口或響蔑,它歷史悠久、形制多樣,有竹質和鐵質的兩種,可以獨奏、齊奏、合奏或為歌舞伴奏,在當地老人們的娛樂方式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