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市橋西區志

張家口市橋西區志

《張家口市橋西區志》是河北省張家口市橋西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家口市橋西區志
  • 作者:河北省張家口市橋西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 類別:地方志
  • 編纂人員:閻廷孝、張光昶、黨彥彬、張百川等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一、《橋西區志》是本區編寫的第一部新志,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力求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和翔實的資料,實事求是地記述本區的歷史和現狀,使其具有“資治、存史、教化”的功能。二、本志上限不做統一規定,儘量追本溯源,志其發端。下限至1988年底。

作品目錄

封面
張家口市橋西區志
圖片
明德南街街道辦事處平面圖
堡子里街道辦事處平面圖
新華街街道辦事處平面圖
明德北街街道辦事處平面圖
工人新村街道辦事處平面圖
大境門街街道辦事處平面圖
南宮坊街道辦事處平面圖
張家口市橋西區行政區劃圖 1987.10.
張家口市橋西區行政區劃圖 1945.8.
張家口市橋西區行政區劃圖 1946.11.
張家口市橋西區行政區劃圖 1948.12.
張家口市橋西區行政區劃圖 1949.4.
張家口市橋西區行政區劃圖 1955.11.
張家口市橋西區行政區劃圖 1960.7.
張家口市橋西區所屬(大)中(小)學分布示意圖
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工作人員
鳥瞰橋西區夜景
橋西區機關大樓
全國第一流的長途汽車站
全市最大的室內綜合市場
在“第二課堂”活動中,南菜園國小小樂隊的演出受到好評。
橋西在文化、體育方面獲得的全國及省、市部分獎盃。
橋西裘皮工業歷史悠久,門類齊全,是內聯京、津、晉、冀,外通俄蒙的皮部。改革後新制的各式皮衣,聞名遐邇的馬鞍馬韂。
張家口市毛紡廠生產的各種純毛毛線。
張家口市第二橡膠廠生產的運動鞋。
有著抗日光榮歷史的八角台,1981年“八○二”軍事演習指揮部所在地。
張家口的發祥地張家口堡(今堡子里)中心的鼓樓
大境門是外長城的重要關口,1644年建成,高12米,底長13米,寬9米,系條石基磚砌拱門,裝有兩扇木質鐵皮大門。門楣“大好河山”為察哈爾省都統高維獄手書。賜兒山雲泉寺。
位於臥雲山下的水母宮,內有抗日將領馮玉祥的別墅、吉鴻昌的革命事跡展覽館。
原大境門外的臥龍亭,相傳清康熙皇帝遠征迴鑾時露宿於此。
凡例
目錄
概述
大事記
地理篇
第一章 疆域及行政區劃
第一節 地理位置
第二節 建置沿革
第三節 行政區劃
第四節 辦事處和村民委員會區劃
第二章 自然概貌
第一節 地質地貌
第二節 氣侯
第三節 物侯
第四節 山脈
第五節 土壤植被
第三章 自然資源
第一節 土地資源
第二節 生物資源及其利用和保護
第三節 水利資源及水利建設
第四章 災害
第五章 戶籍
第一節 民族
第二節 人口
政治篇
第一章 地方國家權力機關
第一節 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和人民代表大會
第二節 普選和人民代表的產生
第二章 政府機構
第一節 機構設定
第二節 政府領導人更迭
第三節 幹部狀況
第三章 司法和社會治安
第一節 刑事案件的審理和檢察
第二節 民間糾紛的調解和處理
第三節 社會治安
第四節 消防
第五節 戶口管理
第四章 中國共產黨
第一節 區委組織機構
第二節 黨員代表會和黨員代表大會
第三節 紀檢工作
第五章 統一戰線組織和人民團體
第一節 統一戰線組織
第二節 各民主黨派
第三節 人民團體
經濟篇
第一章 農業
第一節 土地改革
第二節 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第三節 農業生產
第四節 蔬菜生產
第五節 經濟作物
第六節 家畜
第七節 工副業生產
第八節 農民生活
第二章 工業
第一節 紡織業
第二節 皮毛製革業
第三節 機械工業
第四節 文印包裝業
第五節 食品製造業
第六節 服裝鞋帽業
第七節 化學工業
第八節 金屬製品
第九節 建材木器製造業
第十節 電予器材製造業
第十一節 藥品製造業
第十二節 其它工業
第十三節 個體手工業
第三章 交通
第一節 公路
第二節 橋樑
第三節 民間交通運輸工具
第四節 市內交通
第五節 重大交通事故
第四章 郵電
第一節 郵政
第二節 電信
第五章 糧食
第一節 糧油商業的發展及沿革
第二節 糧油工業
第三節 糧食供應
第四節 食油供應
第五節 票證
第六節 糧油複製品加工與銷售
第七節 糧油價格
第八節 糧油調撥與倉儲
第六章 商業
第一節 商業網點
第二節 商品流通
第三節 飲食服務
第四節 對外貿易
第七章 城市建設
第一節 城市建設規劃
第二節 城市建設
第三節 市政建設
第四節 公用事業
第五節 網林綠化
第六節 環境保護
第七節 古建築管理與修葺
第八節 房地產管理
第八章 財政
第一節 建置沿革
第二節 財政制度
第三節 財政收支
第四節 財政管理
第五節 財政監督
第六節 審計
第九章 金融
第一節 工商信貸
第二節 單位存款與人民儲蓄
第三節 貨幣
第四節 公債
第五節 人民保險
第十章 稅務
第一節 組織沿革
第二節 稅制稅收
第三節 稅種、稅率
第四節 稅務管理
第十一章 物價
第一節 物價的調整與改革
第二節 價格體系與價格構成
第三節 商品比價和差價
第四節 物價監督與檢查
第十二章 工商行政管理
第一節 集貿市場及其管理
第二節 工商企業登記管理
第三節 個體工商戶的管理
第四節 商標廣告及經濟契約
第十三章 勞動
第一節 勞動管理機構
第二節 勞動力管理與調配
第三節 精簡下放與知識青年上山下鄉
第四節 勞動工資
第五節 勞動保護
第六節 技術培訓
軍事篇
第一章 駐軍
第一節 明、清鎮戍
第二節、民翻時期駐軍
第三節、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的駐軍
第二章、戰事
第一節、明清戰事
第二節、抗日戰爭
第三節、解放戰爭
第三章、民兵
第一節、民兵組織
第二節、民兵訓練
第三節、民兵活動
第四章、兵役
第一節、招募
第二節、抓兵
第三節、志願兵與義務兵役制
第五章、人民防空
第一節、防空設施
第二節、“三防”教育與防空演習
第三節、平戰結合
文化篇
第一章、文化藝術
第一節、文化藝術單位
第二節、文藝團體
第三節、民眾文藝
第四節、文物古蹟
第二章、教育
第一節、幼兒教育
第二節、國小教育
第三節、中等教育
第四節、高等教育
第五節、業餘教育
第六節、教育制度與教育改革
第七節、教師隊伍
第八節、教育經費
第三章、衛生
第一節、衛生事業單位
第二節、防疫保健
第三節、除害滅病
第四節、鼠疫
第五節、性防與禁毒
第四章、計畫生育
第一節、節制生育
第二節、優生優育
第三節、人口規劃
第五章、體育
第一節、民眾體育
第二節、學校體育
第三節、體育運動設施
第四節、體育活動經費
第六章、科技
第一節、科學研究及普及
第二節、科技成果與推廣
第三節、科技引進
社會篇
第一章、人民生活
第一節、收入
第二節、支出
第三節、住宅情況
第二章、社會福利
第一節、優撫
第二節、社會救濟
第三節、社會福利生產
第四節、盲聾啞殘工作
第五節、社會福利總院
第三章、社會組織
第一節、科教文衛民眾團體
第二節、工商團體
第三節、宗教團體
第四節、社會公團
第五節、各種會道門
第四章、風俗習慣
第一節、婚喪喜慶
第二節、衣食起居
第三節、時節
第四節、社會新風
第五章、方言
第一節、語音
第二節、辭彙
第三節、諺語
第六章、寺廟
第一節、現存寺廟
第二節、拆毀與改建的寺廟
第七章、詩歌與傳說
第一節、詩歌
第二節、民間傳說
人物篇
第一章、人物傳
張頂
賈榮
多壽
李子秀
李德喜
關滄江
薛和卿
張子善
郭壽山
侯俊山
李育生
王琪
許宜嶺
第二章、革命烈士名錄
第三章、戰鬥英雄名錄
第四章、勞動模範名錄
第五章、高級知識分子名錄
第六章、宗教界知名人士名錄
雜記篇
第一章、重要檔案輯存
第一節、重要檔案
第二節、重要決議
第二章、社會奇聞
第三章、遺聞軼事
第四章、本志纂修始末
第一節、纂修過程
第二節、纂修記事
第三節、重要文告
編後記
著作權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