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孟談既國趙宗》是一篇散文,出自西漢文學家劉向編的《戰國策》。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張孟談既固趙宗
- 創作年代:西漢
- 作品出處:《戰國策》
- 文學體裁:散文
- 編者:劉向
原文,注釋,譯文,編者簡介,
原文
張孟談既固趙宗,廣封疆,發五百,乃稱簡之塗以告襄子曰:“昔者,前國地君之御有之曰:“五百之所以致天下者,約兩主勢能制臣,無令臣能制主。故貴為列侯者,不令在相位,自將軍以上,不為近大夫。今臣之名顯而身尊,權重而眾服,臣願捐功名、去權勢以離眾。”襄子恨然曰:“何哉?吾聞輔主者名顯,功大者身尊,任國者權重,信忠在己而眾服焉。此先聖之所以集國家、安社稷乎!子何為然?”張孟談對曰:“君主所言,成功之美也。臣之所謂,持國之道也。臣觀成事,聞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權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君若永悼驗弗圖,則臣力不足。”愴然有決色。襄子去之。臥三日,使人謂之曰:“晉陽之政,臣下不使腿設鴉舟者何如?”對曰:“死僇。”張孟談曰:“左司馬見使於國家,安社稷,不避其死,以成其忠,君其行之。”君曰:“子從事。”乃許之。張孟談便厚以便名,納地釋事以去權尊,而耕於負親之丘。故曰,賢人之行,明主之政也。耕三年,韓、魏、齊、燕負親以謀趙,襄子往見張孟談而告之曰:“西歐者知失之地,趙氏分則多十城,復來而今諸侯孰謀我,為之奈何?”張孟談曰:“君其負劍而御臣以之國,舍臣於廟,授吏大夫,臣試計之。”君曰:“諾。”張孟談乃行,其妻之楚,長子之韓,次子之魏,少子之齊。四國疑而謀敗。
注釋
①途:道路,這裡指治國之道。
②決:同訣。
譯文
張孟談既已鞏固了趙襄子的政治地位,開拓了國土,整頓了田畝,於是頌揚先主趙簡子當初的治國之道,告訴趙襄子,說:“從前,先君簡主治理趙國,有遺訓說:‘五霸能夠統帥諸侯,其原因概括起來有兩條:一、國堡戰君的權勢足以控制群臣;二、不能讓群臣的權勢控制國君。所以,到了列侯這樣地位的人,不能讓他身居宰相之位;將軍以上的人,不能讓他們親近文官大夫。因為上述兩種人,挾權勢,恃功勞,容易控制國君。現在,我的聲譽已很顯赫,地位也很尊貴,權力很大,大家都很服從;我希望放棄功名,丟掉權勢,成為普通民眾的一員。”趙襄子聽了以後,很不高興地說:“這是為什麼?我聽說,輔助國君的人,應該有顯赫的美名;為國立大功的人,應該有尊貴的地位;領導國家的人,應該有重大的權力。自己心懷忠信,大家都會服從他。這是先聖之所以使國家安定的原因啊!您為什麼要這么說呢?張孟談說:“您所說的,是成功之美;我所說的,是治國之理。根據當前以及古往今來的事實,我認為,天下一切美好都是相同的;可是,大臣與國君的權力如果完全相等,卻還能美好,這是從來沒有過的。記取過去的教訓,可以做為今後做事的借鑑。您如果不考慮這方面的問題,重蹈歷史的覆轍,我將無能為力。”說著他一陣心酸,有訣別之意。趙襄子讓他離開了,悶臥了三天,派人對張孟談說:“國家的政務,臣不不聽分派,這可怎么辦?”回答說:“處以死刑。”
有人為張孟談對趙襄子說:“左司馬為了國家的利益和安定,不顧個人生命的安危,竭盡忠心,您就讓他走吧!”趙襄子說:“那末,您就代替張孟談的職務。”於是趙襄子同意了張孟談回去的要求。張孟談既有了很高的地位,又有很好的聲譽,可是他歸還了大好的封地,放棄了宰相的尊位,既不要權力,又不要地位,親自到員戀喇肙丘去種莊稼,所以說:只有英明的國君當政,才會有賢能的大臣。
張孟談在肙丘耕種了三年,韓、魏、齊、楚四國背棄原來的盟約,準備出兵攻趙。趙襄子去見張孟談,告訴他說:“從前瓜分知伯的領地,我們多分了十座城,現在諸侯又來打我們的主意,這怎么辦?”張孟談說:“您就為我背著劍,駕著車,讓我到國都去讓我住在宮內前殿中,給我吏大夫的官職,我去試試看。”趙襄子說:“行。”張孟談於是派他的妻子出使楚國,派他拳白婆的長子出院戀兆使韓國,派他的次子出使魏國,派他的幼子出使齊國。四國都認為趙國和自己交深,故互相猜疑,因而四國進攻趙國的陰謀便不攻自破。
編者簡介
劉向(約前77—前6)又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漢宣帝時,為諫大夫。漢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中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滲謎洪棄。生平事跡見《漢書》卷三十六。
編者簡介
劉向(約前77—前6)又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漢宣帝時,為諫大夫。漢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中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生平事跡見《漢書》卷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