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孟聞

張孟聞

張孟聞,動物學家教育家。從事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研究數十年,編寫完成了《中國動物志·爬行綱》卷等多種論著。對脊椎動物分類學和比較解剖學也進行過一些研究。是中國生物科學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培養出大批生物學人才。在科普工作上也作出了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孟聞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浙江寧波
  • 職業動物學家教育家
  • 代表作品:《中國動物志·爬行綱》
個人履歷,人物生平,技術成就,簡歷,個人作品,

個人履歷

張孟聞(1903-1993),浙江寧波人。1926年畢業於東南大學。畢業後任浙江水產學校教師兼總務長。北伐戰爭開始後,在白崇禧部下任秘書,“四一二”政變時,流亡日本,兩個月後回國,任寧波省立四中教員,並在上虞春暉中學兼課。1928年應生物學家秉志教授邀請,去北平大學農學院任副教授。半年後,又應秉志教授聘請,到南京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兼秉志教授秘書。1934年獲得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的獎學金去法國巴黎大學留學。 1936年獲博士學位,並獲得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的獎金。考察了德國馬普博物館、柏林大學博物館、法蘭克富哥德博物館;比利時的皇家博物館、瑞士博物館、荷蘭海牙博物館、英國不列顛自然博物館。1937年應竺可楨的聘請,任浙江大學教授,抗戰開始後隨校遷到貴州。1943年應國立復旦大學邀請,到重慶。在重慶謝絕國民黨要人接見,直奔北碚上課。1946年隨復旦大學回上海。
建國後,1951~1952年任復旦大學生物學系主任。1952年院系調整後,任生物系副系主任兼動物學教研室主任。1958年調任黑龍江大學任教,並承擔籌建該校生物學系的工作。1963年該校生物系合併到哈爾濱師範學院,張孟聞隨繫到哈爾濱師範學院任教。1976年退休前移居上海。1980年受聘於華東師範大學生物系,為兼任教授, 1982年任該校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教授。
張孟聞在復旦大學任教16年,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他熱愛祖國,為人正直,襟懷坦白,努力工作。他擔任生物系領導工作,更是盡心盡力。為了把復旦大學生物系辦成課程齊全、師資力量雄厚的系,他聘請著名學者、專家來系任教,或來系兼課,開設了不少國內未曾開設過的課程。為了添置圖書設備,建立和擴建新的實驗室、標本室;他四處奔波,籌集經費,復旦大學生物系能擠身於國內先進行列,有他的一份心血。
張孟聞1942年剛到復旦大學任教,就為尋找費鞏教授與國民黨當局展開了面對面的鬥爭。他的正義感得到復旦師生的好評。不久,他參加發起組織“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並推舉為該會重慶北碚區負責人。抗戰勝利後,他參加上海大學教授聯誼會,積極參加愛國民主運動。 1948年,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發展成為全國性組織,他擔任上海分會副理事長,同時主編該會刊物《上海科協》。1949年曾任該會代理總幹事。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上海分會與中國科學社聯合,組織“民主與科學”座談會,開展愛國民主鬥爭,他是負責人之一。北平召開全國科協代表大會籌備會,他是籌備會成員。並出席第一次全國科協代表大會。會後,成立全國自然科學學會聯合會(“全國科聯”)、全國科學普及協會(“全國科普”),被選為“全國科聯”的宣傳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科普”的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他是特邀代表。張孟聞是科技界的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建國後,他歷任上海市“科聯”常委兼宣傳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市科普協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各界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上海市政協第一、二屆委員。
張孟聞從事教育和科研事業60多年,治學嚴謹,學問淵博,專長生物學、動物學、生物科學史。對兩棲動物、爬行動物、脊椎動物以及鳥類研究造詣尤深,是我國生物科學史奠基人之一。他重視調查研究,重視我國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建國初,他就參加全國“科聯”組織的“東北考察團”,寫出《我們的東北》、《大連》等調查報告,詳細論述東北地區生物種類及其開發利用的價值。在黑龍江任教期間,跑遍整個黑龍江,從中部五大連池出發,南到牡丹江,東到貼近前蘇聯的東寧,北到進入北極的滇河,西到內蒙古呼倫貝爾,對這一廣大地區的兩棲類動物、魚類,進行了詳細調查,寫出詳細調查報告,並在廣州召開的學術會議上報告。
張孟聞曾任中國動物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動物學會兩棲爬行動物學會名譽理事長,上海自然博物館籌備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人物生平

張孟聞(筆名林文),1903年7月5日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父親張葆靈原為國文教師,後投身於辛亥革命。張孟聞在父親的身教言傳影響下,寫得一手好字和好文章,中學時代就參加學校中的雪花社組織,以筆墨抨擊當時的黑暗勢力。1922年考取國立東南大學生物系。他勤奮學習,僅用4年時間修完了5年的課程,於1926年完成了動物學系和心理學系的學業,取得東南大學理學士學位。由於當時軍閥混戰,時局動盪不安,他畢業後只得接替他父親的教職,在浙江水產學校教國文和公民課,併兼任該校總務長。北伐戰爭時期,他在北伐軍的東路軍前敵總指揮白崇禧部下任秘書。1927年四一二事變後,他流亡日本,兩個月後遵父命回國,在寧波市省立四中擔任班主任兼授國文和高中部生物課,並在上虞白馬湖春暉中學教博物和英文課。
1928年,張孟聞應秉志教授電邀,到北平大學農學院任副教授,講授動物學和比較解剖學。半年後又應秉志教授的聘請,在南京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又擔任秉志教授的秘書,兼管總務,歷時6年之久。1934年他被邀參加中國動物學會成立大會。同年年底,獲得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的甲種獎學金去法國留學。在法國國立自然博物館蛙蛇研究所所長L.Roule的指導下做研究,用一年半的時間完成了《中國蠑螈專論》博士論文,論文得到法國當代生物學大師P.Wintebert教授的好評,取得巴黎大學博士學位,由此使他再次獲得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的獎學金。他利用這筆獎學金先後考察了德國、比利時、瑞士、荷蘭、英國,以及義大利的一些博物館。
1937年,張孟聞接受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教授的聘請回國。當他踏上祖國大地時,正值七七事變,抗日戰爭爆發,學校被迫內遷,在遷校途中,他以大自然為課堂講授動物學和野外實習課程,並沿途收集標本,寫出了《宜山蛇類記》和《湄潭鳥類志》等多篇論文與講義。
1943年,張孟聞應復旦大學之聘來到重慶。一到重慶未進校門就被當時教育部部長陳立夫召見,要聘他為部聘教授送美國留學,當時資源委員會主任委員翁文灝也要派他去美國,而組織部部長朱家驊則要他到復旦去整頓三青團,動員他立刻加入國民黨。張孟聞一一拒絕了這些招聘。他到復旦大學後為尋找失蹤的浙江大學訓導長費鞏教授與國民黨當局展開了面對面的鬥爭。
1945年7月在重慶召開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成立大會。張孟聞當選為北碚區負責人。他回滬後任上海分會的副理事長(1948~1950 年),並主編《上海科協》刊物,次年又擔任總會的代理總幹事與總編輯(1949~1950年),還兼任中國科學社常務理事(1950~1958年)和《科學》雜誌總編輯(1948~1952年)。他曾與復旦大學的左派教授陳望道、洪深、潘震亞等一起去上海市政府向市長吳國楨說理,要求民主。他們還與交通大學等校的教授共同發起成立“上海國立院校教授聯誼會”。
上海解放後,上海科協借岳陽路中國科學院上海辦事處禮堂召開慶祝大會,張孟聞主持會務,陳毅市長親臨講話,勉勵科技人員要為人民服務。張孟聞經夏衍介紹與陳毅市長相識。此後他擔任了上海市第一屆、第二屆政協委員兼科技組組長。
1949年張孟聞出席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科學代表會籌備會議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該會決定成立全國自然科學學會聯合會(簡稱全國科聯)與全國科學普及協會(簡稱科普)兩個全國性科學團體,張孟聞被選為全國科聯的宣傳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及全國科普協會委員(1950~1958年),回滬後又擔任了上海科聯常務委員兼宣傳委員會主任委員及上海科普副主任委員。此外他還曾擔任中國動物學會常務理事及其上海分會(後來改為上海動物學會)的理事長、中國科學社總編輯(1948~1952年),主編《科學》、《科學畫報》、《中國科學社叢書》等刊物;華東從猿到人展覽會副主任委員,上海自然博物館籌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務,1951年起擔任復旦大學生物系主任。直到1958年因被錯劃為右派分子而解除一切職務。
1958年後,張孟聞被迫調至黑龍江省,承擔籌建黑龍江大學生物系的工作。1963年該校生物系合併到哈爾濱師範學校生物系,他在該系執教脊椎動物學、脊椎動物分類學、脊椎動物比較解剖學、魚類學、野外實習等課程。還對黑龍江省的脊椎動物資源進行了較全面的區系調查。1962年被摘掉右派分子帽子(1979年恢復了名譽)。在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中,他再次受到批判,這一年妻子病故,1970年小兒子溺死於松花江中,使他身心受到嚴重傷害,於1976年退休,移居上海。退休前與上海江灣醫院醫生陳清如結婚。
1980年張孟聞受聘於華東師範大學生物係為兼任教授,兩年後改任該校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教授,繼續編寫《中國動物志·爬行綱》卷的工作,還招收了兩名生物學史的研究生。此外,他還受聘為“中國大百科全書”生物學卷的編委會委員,主編爬行綱史部分。
1982年中國動物學會兩棲爬行動物學會在四川成都召開成立大會,會上一致推舉沒有到會的張孟聞為名譽理事長。
1985年張孟聞不幸患了腎癌,手術後在華東醫院和妻子的精心醫治護理下很快恢復了健康,在這劫後餘生的日子裡,他又埋頭書案,整理他多年在教學實踐基礎上積累下來的豐富知識和經驗寫成的《脊椎動物比較解剖學》和《脊椎動物學》。
1991年,華東師範大學為張孟聞籌辦了90華誕慶祝會,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錢燕文、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趙爾宓和蘇州鐵道師範學院教授趙肯堂一起為他編輯了一本紀念文集。黑龍江、哈爾濱、吉林、四川、海南、河北、江浙各省的不少科教界學者來函來電祝賀,他的復旦舊時門人相聚一堂,真是“桃李滿天下,笑在叢花中”。這是對他畢生功績的肯定,補償了他在坎坷歲月中經受的創傷。

技術成就

當張孟聞在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時,了解到當時國外的生物科學正在蓬勃發展,而中國的生物科學還只處於萌芽狀態。特別是從事脊椎動物中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研究的人更少,於是立志要填補這一空白。開始時,他在生物所所在地區附近進行調查,半年後寫出了《南京的兩棲動物》論文,因為這是他第一次試寫論文還有些膽怯,在徵得方炳文教授的同意後,將方教授的名字同他一起署名發表。當時得知有一支日本的科學調查隊來中國考察長江上游地區的生物資源,為搶先取得調查資料,秉志教授組織了中國的調查隊去長江上游調查,這對張孟聞來說是極好的採集機會,他們趕在日本調查隊的前面到達四川、江西、貴州等地採到許多動物標本,在極短的時間內整理成調查報告發表,在科學上為中國人爭了口氣。張孟聞發表的論文和調查報告有9篇都用英文書寫刊登在國內外雜誌上,如“四川兩棲類略述”,“四川爬蟲類述圖”,“浙江蠑螈志”,“浙江爬蟲類簡述”,“江西兩棲類概要”,等;還發現了2種蠑螈新種:鎮海疣螈和貴州疣螈。此外還整理生物所原先採來的標本。寫出了“長江流域習見脊椎動物名錄”,這是長江流域脊椎動物最早的記錄。由於上述的研究成績,張孟聞被邀參加了中國動物學會在江西廬山召開的成立大會,他是大會中最年輕的科學家之一。
張孟聞對蠑螈類的研究最有心得,除了上述研究外,在1935年一年之中就在國外期刊上發表了4篇研究論文。他的博士論文“中國蠑螈專論”內容豐富,詳述了中國蠑螈的種類,並從形態解剖的差異上給以分類比較,還繪製了許多精美細緻的解剖圖,得到法國當代生物學大師P.Winterbert的好評,給論文的評語是Tre’s honorable(很可敬),全場為他鼓掌,張孟聞也由此再次獲得獎學金。這篇獲得好評的論文在30年後的1968年又被美國兩棲爬行動物學會重印成單行本,還在論文前面加上引語,分發給每個會員作為典範。在訪問哥德博物館時,他以客籍研究員身份研究蠑螈的解剖,發表了《琉球蠑螈的肋骨》的研究論文,刊登在該博物館學報的卷首。張孟聞在爬行動物的調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除了對四川、浙江、廣西等地進行了普查外,還對江西宜山地區的蛇類做了專題調查,寫出了“宜山蛇類記”,這是一篇惟一的宜山地區調查報告,得到浙大校長竺可楨教授的讚賞。
在1955年及1956年的復旦大學校慶會上,張孟聞提出兩篇長達數十頁的學術報告“中國的兩棲綱動物”和“中國的爬行綱動物”,這兩篇姊妹作都是在查考了古今中外的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經過全面的分析研究,並以中國動物種類的固有形態作為分類依據,制定出適於我國的動物分類系統,這是對我國兩棲綱和爬行綱動物研究的全面性總結,為進一步研究兩棲、爬行動物打下基礎。
1973年張孟聞擔任了編寫《中國動物志·爬行綱》卷的任務,為了寫好動物志,他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先後發表“爬行動物特徵、分目與鱷形目”,“爬行綱動物研究簡史”,“爬行綱特徵與其亞目分目”等文章,前兩篇著作引起國際學者的注意,美國和英國都曾來信索取。他還針對揚子鱷與灣鱷的歧異,在“博物”雜誌上發表了“釋鼉鱷”一文,引用竺可楨教授的5000年氣象變化的理論來解釋灣鱷在中國嶺南出現與滅跡的因果關係。“中國動物志爬行綱”卷已於1985 年完成初稿,1988年經修改後送交中國科學院動物志編輯委員會。
動物分類學是研究動物科學的基礎,張孟聞在研究兩棲爬行動物的過程中很早就注意到分類學的重要性。1942年他為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成立十周年寫了一篇論文“中國生物分類學史述論”。為了研究分類學的歷史,他從最早的甲骨文開始,覽閱《詩經》,《爾雅》,《呂氏春秋》等包括商、周、秦、漢、唐、宋各朝代古書的基礎上,詳細闡明了人類從開始認識物種,給予名稱,進而按特徵分列到一定範疇中去的生物分類學發展史跡;同時指出中國生物分類學的雛形是以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為代表,國外最早的動物分類學家林奈還遲於李時珍150年,卻後來居上。由此提出我國生物分類學的研究必須急起直追,迎頭趕上。他的“中國兩棲綱動物”與“中國爬行綱動物”兩篇學術論文中提出的分類系統就是在這個思想指導下所取得的成就。他在研究動物分類學的過程中還注意到物種與分類學的關係,強調了物種對分類學的意義,發表了“物種新論”、“物種概念”等文章。在1957年發表的“脊椎動物分目的語尾統一擬議”一文中,他提出以“formes”一詞作為脊椎動物分目的語尾的見解,被廣大學者接受並在全國範圍內廣泛採用,澄清了分目語尾中的混亂現象。1961 年他在黑龍江大學所寫的脊椎動物分類學講義,是一份長達230頁的相當完整的教材,詳細論述了分類學的意義、概念及其發展歷史,在各綱目特徵中也都有各綱的分類簡史,並突出了物種在分類中的重要性。這份講義曾獲得魚類學家伍獻文的稱讚,認為這樣的教材才是真正的分類學講義,而當時國內已有的同類書籍大都只是分類檢索表,稱不上是分類學。遺憾的是當時張孟聞正處在逆境之中,未能將它印成書刊。
1955年復旦大學生物系首次開設“生物學史”課程,張孟聞負責講授中國生物學史部分。該年校慶會上他提出一篇“中國生物學史概要”的報告,內容共分八章,述及中國生物學的始萌、農牧交替、農業興盛與封建制度的建立、秦漢專制統治下的生物學、中外交通與帝國主義入侵後的中國生物學,以及中國生物學史的現狀與前瞻。它是我國生物學史論述的第一篇專著,亦是前所未有的比較全面的資料。為中國生物學史的研究打下了基礎。要撰寫這篇學術研究論文並不容易,除了具備生物科學知識外,還必需有較好的古代文字基礎,要熟悉甲骨文才能追溯到古代的文化中去,尋覓動物知識起源的蹤跡。早在1942年,張孟聞發表的“中國生物分類學史簡述”就已述及中國生物學史的內容。在國際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博士所著的“中國科技史”第一卷的導論中,曾寫到他從張氏此文得到中國生物學史的知識,由此可見張孟聞是國際公認的研究中國生物學史的學者,1947 年張孟聞出版了一本小冊子名為《中國科學史舉隅》,內容包括三篇論文:①學術史跡的撿取與發揚;②中國生物分類學史述論(轉載);③物種問題的生物史觀。這本小冊子在1990年被收編到《民國叢書》第一篇第90卷中。
由於張孟聞對中國生物學史的研究,與李約瑟早有學術交往。1979年10月,李約瑟博士來中國訪問,專程到上海托人去江灣五角場尋找已經退休的張孟聞。兩位學者在錦江飯店會見,親切交談,還拍照留念。在李約瑟博士80壽辰之際,張孟聞與胡道靜教授共同發起編寫“中國科技史探索”論文集以誌慶賀。張孟聞為論文集寫前言,並整理了鄒樹文教授的遺稿“中國古代的動物分類學”,還為論文集寫了一篇“四靈考”的專題文章,將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龍、鳳、麟、龜”四種靈物從古代象形文字發展的軌跡中加以考究,並給出現代科學的解釋。為推動國際間的文化交流,張孟聞考慮到李約瑟著的“中國科技史”有7卷31冊,在德、法、日、意、西班牙等國都有譯本。而中國迄今為止尚只譯出3卷3冊,就主動將該書31冊49章的目錄全部譯出,刊登在他所編的《李約瑟博士及其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此外他還寫了《我所認識的李約瑟博士》、《我與中國生物學史的研究》,介紹他從事中國生物學史研究的情況。張孟聞為我國生物學史的研究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張孟聞對科普工作極為重視,解放後他擔任全國科普委員及上海科普副主任委員時,主編“科學”雜誌,又擔任《科學畫報》總編輯,還主編上海科協和上海科聯領導下的若干刊物,積極宣傳科學要為人民大眾服務的觀點。在舉辦“華東從猿到人展覽會”時,他擔任籌備會的副主任,負責規劃展覽會的全部內容,使展覽會成為宣傳科普的一個好陣地。並為中學師生編寫了一本70餘頁的小冊子《人從哪裡來》,回答師生們提出的問題。後來又寫了《動物的進化》,進一步對人類起源給予論證。其實張孟聞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開始宣傳科普知識,他曾在《科學畫報》等刊物上發表過“大王爺”,“桃花流水鱖魚肥”“杜鵑”,“黃鸝”等科普文章。在他寫的“關於書的話”一文中論述了書的功用及其歷史發展過程,引導人們從書中獲得知識。他以散文形式寫成的“青青池塘處處蛙”一文,文筆活潑,興趣盎然,又不失科學性,引起科普協會同仁們的讚賞。1984年他在《博物》雜誌上發表的7篇連載“說龍”文章,針對“龍”在國內外的種種傳說,給予論證,他從古代甲骨文開始考證,又用現代科學觀點給予分析,提示人們“龍”只是一種虛擬的動物,是與爬行類相關的一個想像的動物。

簡歷

1903年7月5日 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
1922~1926年 就讀於東南大學並畢業。
1927~1928年 任浙江省立四中教員。
1929年 任北平大學農學院副教授。
1929~1934年 任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1935~1936年 任法國國家自然博物館魚類及蛙蛇研究所客藉研究員。
1937年 任德國法蘭克福博物館、英國倫敦不列顛自然博物館客籍研究員。
1937~1942年 任浙江大學生物系教授。
1942~1958年 任復旦大學生物系教授、系主任。
1958~1963年 任黑龍江大學生物系教授。
1963~1976年 任哈爾濱師範學院生物系教授
1976年8月 退休。
1980年9月~ 華東師範大學兼職教授。
1995年 病逝。

個人作品

發表論著有:《浙江兩種蠑螈》、《浙江爬行類動物簡述》、《四川兩棲類動物略述》、《四川爬行類動物略述》、《黔桂棘皮蠑螈志》、《長江流域習見脊椎動物名錄》、《越南中螈屬名應予重訂》、《中華四種螈芻圖記》、《中華大鯢》、《東亞蠑螈專論》、《中國生物學史簡述》、《中國兩棲綱動物》、《中國爬行綱動物》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