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孝樣

張孝樣(1132--1169),字安國,歷陽烏江(今安徽省和縣)人。唐詩人張籍後裔,南宋著名愛國詞人。文章、書法造詣很深。所著《於湖文集》40卷,收詩、文、詞、銘、贊、制、表、尺牘、奏議等10餘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孝樣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歷陽烏江
  • 出生日期:1132
  • 逝世日期:1169
  • :安國
經歷,成就,

經歷

張孝樣(1132--1169),字安國,歷陽烏江(今安徽省和縣)人。唐詩人張籍後裔。宋紹興四年(1134),金兵侵犯和州時,孝祥隨父母避亂蕪湖升仙橋(今長街狀元坊)。其伯父張邵為“直就龍圖閣,假禮部尚書,充通問使,不屈,囚於北國。”其父張祁以“詔奉恩補官”,與胡寓交誼,遭秦檜妒,誣陷“謀反”,罷官下獄,後平反,“屢遷直秘閣”,任淮南轉運判官。“儲粟閱兵為備甚密”,以“張皇生事”罪削職,歸隱蕪湖。其兄弟,“孝伯參知政事,世稱賢相;孝曾以節義聞;孝才、孝章以文章著”。“萃賢才於一門”。
張孝樣
孝祥少時,“讀書過目不忘,下筆數千言”。紹興十七年(1147),“領鄉書,再舉冠里”。紹興二十四年(1154)赴臨安(今杭州)參加廷試,考官定秦檜孫秦塤第一,孝祥第二。高宗趙構閱卷,發現秦塤“論策”系秦檜主張,於是提孝祥第一,降秦塤第三。“唱第”時,大臣曹泳當廷向孝祥提婚,“祥不應”,得罪權臣,因父入獄株連,未封官。秦檜死,祁冤白,孝祥才任秘書省正事,及載有聲名,提出“總攬權綱,以盡更仕之美”、“已修日曆,詳審是正,黜禮說,以垂無窮”。升為校書郎,繼升為尚書禮部員外郎、起居舍人。後被御史中丞汪澈彈劾免職。
隆興元年(1163),孝宗趙 即位,孝祥由撫州(今江西臨川縣)知州升為集英殿修撰,兼平江(今江蘇吳縣)知府。次年,將沒收資財,拯救吳中饑荒。張浚自蜀還朝任宰相,與左相湯思退政見不一。孝祥進言:“二相當同心協力,以副陛下恢復之志。靖康以來,惟和戰而言,遺無窮禍,要先立自治之策以應之。”提倡改革,破格用人,主張“唯才是舉”,他說:“古者取於盜賊,取於夷狄,取於仇讎,取於姻戚。苟才矣,初不問其出生之本末也。”孝宗喜其言,又升他為中書舍人,繼升直學院,並在張浚軍中任都察職,參贊軍事,兼領建康留守。時金兵犯境,孝祥說:“金之勢,不過欲為盟”。被彈劾“附金”免職。乾道元年(1165)復任集賢殿修撰,繼任靜江府(今桂林市)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潭州(今長沙市)知府,荊南、湖北路(今湖北江陵)安撫使等。在湖北路安撫使任上,將荊江築堤攔洪,建萬盈倉,整頓吏治,抑制豪強,扶貧濟困,頗有政聲。
乾道五年(1169)歸休祭祠,“進顯謨閣直學士”。“荊南人民哭送登舟。繪像於湘中驛。”抵蕪湖。增建“歸去來堂”於蓮湖(今鏡湖)之濱。修“觀瀾亭”作“敦學、勵志”之所,歸休時,適邵宏淵符離戰敗,“擁兵還鎮,所過市肆皆空。蕪民甚恐”。1169年病逝蕪湖,葬於南京。
孝宗聞之,十分痛惜,“有用才未盡之嘆”。孝祥病逝之日,蕪湖“商賈為之罷市,兩河之民,惶惶如失所恃”,其子遵囑將蓮湖產業一百餘畝捐給地方。

成就

張孝祥是南宋著名愛國詞人,詩詞繼承蘇東坡豪放風格。“諒非無事飲,憂國空含情”。常懷憂國之思。《全宋詞》收錄他的詞220餘首。文章、書法造詣很深。所著《於湖文集》40卷,收詩、文、詞、銘、贊、制、表、尺牘、奏議等10餘類。常親書奏議,高宗見之曰:“必將名世。”張浚主張抗金。湯思退力主議和。孝祥出入於湯、張之門,常“兩恃其說,議者惜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