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奇芬

張奇芬

張奇芬,女,1951年3月生,鹽城市亭湖區便倉鎮關工委常務副主任。

2020年9月,獲2020年8月“江蘇好人”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奇芬
  • 國籍中國
  • 畢業院校:蘇南無錫市清名橋中學
  • 主要成就:2020年8月“江蘇好人”
人物經歷,主要貢獻,人物事跡,人物榮譽,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52年前,17歲的張奇芬從蘇南無錫市清名橋中學畢業,到貧窮的便倉鎮港東大隊插隊落戶。當年一同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都回到大城市,唯獨她在農村成了家,在鹽阜老區這塊熱土上扎了根。
2004年,張奇芬從鎮人大黨委副書記、鎮人大主任崗位上退下來後,積極投身關心下一代事業,在關工委崗位上一乾就是16年。她為青少年所做的工作得到各級黨政組織的肯定和廣大人民民眾好評。
2017年5月14日,中國關工委顧秀蓮主任對她作出點讚批示:“張奇芬同志事跡很感人,為青少年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值得大家學習,應大力宣傳她的故事。”

主要貢獻

張奇芬2004年退休後,積極投身關心下一代事業,在關工委崗位上一乾就是16年。她先後幫助36名重點青少年走上人生正道;她個人出資20萬元並籌集助學金30餘萬元,幫助100餘名留守和困境兒童繼續學業;她帶領全鎮“五老”志願者通過辦班、委培、現場傳授、跟班實習等多種方式,先後幫助241名貧困青年農民甩掉貧困帽子,個人結對幫助脫貧的有56人。

人物事跡

為留守兒童撐起關愛傘
2020年8月8日,筆者來到亭湖區便倉鎮新橋村“奇芬校外輔導站”,看到一幢200多平米兩層小樓,院子裡收拾得乾乾淨淨,屋內傳來孩子們朗朗讀書聲。這就是老知青張奇芬的家,樓上是她的住處,樓下被她改建成為附近留守兒童的校外輔導站。
張奇芬介紹:農村留守子女教育,是在外雙親揪心、學校擔心、社會關心、在家老人費心的大問題。便倉鎮留守子女年均在500多人,其中在校學生一般都在300人左右。為給留守兒童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張奇芬帶領“五老”先後在全鎮創辦13家校外輔導站。2016年,她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改建了當年插隊落戶住過的老房子,添置了辦學設施,聘請了2位老教師和3名志願者擔任輔導員,在新橋村辦起了家庭輔導站,雙休、節假日為父母雙雙外出務工經商的30多名留守孩子免費提供思品教育、學業輔導和文體活動。
張奇芬經常走村入戶調查了解留守兒童詳細情況,建立建全了留守孩子家長檔案,全程跟蹤掌握第一手資料,把握關愛留守子女工作的主動權。她發動“五老”與留守子女結成關愛對子,簽訂“五老”關愛留守子女協定書3860餘份(次),對留守子女實施生活、品行、學習全方位關愛。
陶波(化名)今年已經21歲,2009年陶波10歲,張奇芬在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時發現了他。陶波6歲時,父親外出打工因發生意外去世了。他媽媽捲走了父親去世獲得的巨額賠償款,此後再也沒有出現過。年幼的陶波不得不跟著殘疾的爺爺奶奶生活。張奇芬了解情況後,通過民政為孩子正確到了省愛德基金會的孤兒補助,並且把陶波納入自己重點關愛對象。孩子到了青春期開始出現叛逆的苗頭,張奇芬便不厭其煩地家訪,去學校和老師溝通。孩子上了中學以後萌生了找媽媽的念頭,為此一直不肯努力學習,一次偷偷跑到了雲南,但是沒有找到媽媽便失望而歸。看著憔悴歸來的孩子,張奇芬心疼不已,她摟著陶波說:孩子,沒有了媽媽,還有張奶奶在,只要你好好學習,學費不用擔心,你學到哪一步,奶奶供你到哪一步。
張奇芬的話安撫了陶波惶然的心。從雲南回來,他突然懂事多了,開始努力學習,2018年考了一所本科學校。如今馬上就大三了。十多年來,張奇芬從未中斷對他的關愛,每年助學金、學習用品按時送到,隨時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就在不久前陶波告訴張奇芬他的孤兒補助要被取消了。
原來,愛德基金會孤兒補助核查信息時發現不能證明陶波是孤兒,因為他的母親只是走了,並沒有離世。張奇芬不得不從源頭開始查起,經過幾番周折發現陶波的母親15年前拿走了所有的賠償款並沒有回到戶口所在地雲南,那邊陶波的舅舅們證實陶波的母親已經失蹤15年。理順事情的前因後果,這位已經69歲的老人聯繫陶波所在的村部、聯繫派出所、找民政部門為陶波辦理母親不在世自己是孤兒的證明。
盛夏的氣溫沒有因為連日來的雨而有絲毫的降低,反而因為水汽蒸騰愈發悶熱。“我不想辦法,難道要陶波那殘疾的爺爺奶奶來回奔波辦理嗎?”
張奇芬沒有停下她的腳步,這幾日,高考分數公布了,她又馬不停蹄地為已經上大學和正要上大學的困境學生四處尋找資助。她大概算了下今年有12個困境大學生需要資助,這個開學她要想法子找到4萬餘元的資助。
早在2015年8月9日,鹽城市原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朱克江到便倉鎮調研時就對張奇芬帶領“五老”在關愛留守子女方面所做的工作作了高度評價。他說,“你們不計報酬、關愛兒童、奉獻社會,做的是行善積德的大好事,在你們身上體現了我們鹽城人大愛無疆的好傳統,孩子們的父母會記住你們,社會會記住你們,黨委政府感謝你們”!
助推青年農民脫貧致富
“對貧困青年農民要精準幫扶,就能收到好的效果”,這是張奇芬多年幫扶青年農民脫貧致富的經驗之談。她帶領全鎮“五老”志願者先後幫助241名貧困青年農民甩掉貧困帽子,走上小康之路。其中:張奇芬本人結對幫助脫貧的有56人。張奇芬對每個貧困青年農民,選派一名與其談得攏的“五老”作為幫扶責任人,負責做好思想轉化、技能培訓、就業牽線、創業幫扶、脫貧鞏固等,成為貧困青年農民就業創業的好幫手。雙港村貧困青年農民卞慶元,全家5口人,父親癱瘓,母親精神分裂,妻子先天性心臟病,小卞精神壓力很大,張奇芬與他說起自主創業上項目的事,他就搖頭流淚說:我上有老下有小,一副沉重的生活擔子,已經壓得我直不起腰,哪有心思搞創業。張奇芬在與小卞多次交談中,發現他對種植大棚蔬菜很感興趣,就與雙港村關工委主任卞書龍一起,從如何籌措建大棚資金、到如何選擇蔬菜品種、幫學種植技術、幫打開銷售渠道等環節,拿出一整套具體可行的方案,而後與小卞一起推敲每個細節,直到其認可放心為止。在張奇芬和“五老”志願者具體幫助下,卞慶元建起蔬菜大棚後,先種茄子、黃瓜等蔬菜,當年就有了收益,使小卞信心倍增。後來又幫他擴大蔬菜品種,收益不斷增加。2018年,小卞種蔬菜收入達10萬元以上。張奇芬還請脫貧狀元現身說法,堅定貧困青年農民建設新農村、走上致富路的信心和決心。富民居委會貧困青年農民陳愛山,養過豬、種過蔬菜、搞過運輸,但乾的每一行都不順心,認為在農村吃辛受苦賺不到錢,整天無所事事。張奇芬多次帶他到新橋村養殖大戶季明白的雞場去實地參觀,聽季明白講養雞經,使小陳下定決心學養雞,一次次摸爬滾打,終於獲得成功。他如今已成為當地有名的養雞專業戶,現在再與小陳談養雞,他總是重複著一句話 “愛拼才能贏”。
張奇芬堅持把幫助貧困青年農民掌握一兩門致富技能作為重頭戲,通過辦班、委培、現場傳授、跟班實習等多種方式,幫貧困青年農民提升技術素質,練就“好身手”。近幾年,張奇芬與鎮裡的老科技、種養能手一起舉辦各類培訓班16個班次,幫助200名貧困青年都掌握了1-2項就業技能。2017年,張奇芬牽頭與上海華聯裝飾公司聯合舉辦的裝潢技能培訓班,參學的貧困青年33人,結業後一次安排19人就業。通過不斷摸索,張奇芬總結出了“扶、帶、幫”扶貧經驗:發動會員單位“扶”。發揮關工委成員單位的優勢,與貧困青年農民結對,將部門優勢轉化為貧困青年農民創業資源。鎮農業服務中心是鎮關工委成員單位,張奇芬介紹金陳村貧困青年農民王愛剛與他們結幫扶對子,鎮農業服務中心派農技人員幫小王籌措資金11.5萬元,引進東台三倉優質西瓜,並傳授西瓜大棚栽培技術,還幫他辦理了西瓜的市場準入證、商標和無公害農產品標誌。2018年,王愛剛種植西瓜110畝,單季純收入就達20.8萬元。發動專業大戶“帶”。專業大戶有現成的項目、現成的技術、現成的市場、現成的路子,與貧困青年農民結對幫扶又穩又快。張奇芬通過一次次請,一次次勸,一次次磨,在全鎮動員了37個專業大戶,與貧困青年農民結對幫扶,如今已有34個專業大戶與27名貧困青年結對創業喜獲成功。新橋村家境貧窮、好不容易讀完大學的周建新,外出找工作不稱心,看到本村孟春紅靠養豬致富,住起了小洋樓,開起了小轎車,也想發展規模養豬。張奇芬得知後,對小周紮根農村的想法給予鼓勵,將小周引薦給熱心助人的養豬大戶孟春紅,老孟很樂意地收小周為徒,帶著他建豬舍、選苗豬、配飼料、防疫病、拓市場,使小周很快也成了養豬專業戶。2018年,小周出欄生豬2500多頭,年純收入近40萬元。發動五老“幫”。請出有特長、有經驗、有閱歷、有人脈的“五老”,與貧困青年農民結對,在精準幫扶上下功夫。張奇芬先後請出12名“五老”與16名貧困青年農民結對幫扶,有長蔬菜的,有長葡萄的,有長草莓的,有長西瓜的,有長香瓜的,還有養蝦、養魚、養豬的,貧困青年農民在“五老”一對一悉心指導下,個個都嘗到了脫貧致富的甜頭。
如今這些他幫扶過的致富青年們也開始反哺社會。2020年7月份張奇芬參加亭湖區道德典型“我為農民代言 助農奔小康 ”主題實踐活動,作為代言人之一,她在朋友圈振臂一呼,她幫扶過的四五個企業農場主紛紛解囊幫助銷售滯銷農產品,短短几日,她便代銷了近6000元的黃桃。
引領失足青少年走上人生正道
張奇芬非常關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特別是對由於家庭、社會教育等原因產生的失管、失足問題的青少年,有針對性地開展結對幫扶引領人生工作,結合其心理特點,協同好各方資源,在思想上教育、生活上幫助、感情上溫暖,傾情矯正扭曲的心靈,用愛心點亮失足青少年的心燈。多年來,他先後幫助36名失足和“問題”青少年走上人生正道。
富民居委會七組青年卞某,曾因小偷小摸被勞教四年,釋放回家後一直找不到就業單位,一度情緒低落,存有“破罐子破摔”的反常現象。張奇芬及時對其進行思想疏導,並通過多次溝通協調,向用人單位寫下擔保書,幫助小卞在鹽城悅達集團下屬企業找了一份工作,但張奇芬心裡不踏實,三天兩頭往廠里跑,了解用人單位反映,對小卞進行跟蹤幫教,耐心向小卞灌輸做人做事的道理。如今,小卞已成為工廠烤漆房的技術骨幹,年收入達8萬餘元。通過她牽線搭橋,使小卞找到了心上人,結婚成了家。小卞常說:“張主任是我的大恩人,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她!”
便倉居委會四組青年蔡某,在外打工時因交友不慎,被別人蒙著做起了傳銷,結果不但失掉了工作,還被人騙去10多萬元。小蔡父母得知情況後急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張奇芬和他一個親戚連夜趕到了蘇州找人。小蔡回家後,張奇芬反覆找他談心,幫助其吸取教訓,使小蔡逐步認識到由於自己的發財心切受騙上當,決心痛改前非。張奇芬還及時幫助小蔡重新找到了一份工作,使他走上了人生正道。
張奇芬退而不休17年來,堅持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時刻把青少年健康成長放在心上,在為下一代做好事、辦實事的奉獻中,先後騎壞了4輛腳踏車,經常累得嗓子發不出聲,兩條腿跑得腫脹,但她樂子不疲,因為有一個永遠不倒的精神支柱支撐著她,那就是去世的丈夫。
2006年,她的丈夫患癌症時,張奇芬本想放下工作照料他,但丈夫堅決不允,對她說“不能因為我一人,耽誤下一代!”這句話至今仍在她耳邊迴響。兒子、兒媳遠在無錫工作,希望奶奶去陪伴小孫子,張奇芬沒有去,她割捨不下第二故鄉的青少年一代。張奇芬常說:只要我活著一天,我就要承擔起黨和人民託付我培養下一代的光榮職責!

人物榮譽

2020年11月,登上“中國好人榜”,被評為“敬業奉獻好人”。

人物評價

張奇芬同志事跡很感人,為青少年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值得大家學習,應大力宣傳她的故事。”(中國關工委顧秀蓮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