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宗

張天宗,宋景炎元年(1276),天宗起義兵隨文天祥抗元,失敗後,率部走粵西、奔安南(今越南),迷道,抵歸順州那簽(今廣西靖西縣舊州街),開阡陌,闢田園,建房舍,實行“亭田制”,設鄉塾延師教子弟,與當地壯族人民親密無間,民眾推為峒官,號其住處為“順安峒”。傳位五世,共歷133年。

基本介紹

  • 本名:張天宗
  • 所處時代:宋景炎元年
  • 主要成就:天宗起義
  • 性別:男
簡介,人物生平,

簡介

張天宗,宋景炎元年(1276),天宗起義兵隨文天祥抗元,失敗後,率部走粵西、奔安南(今越南),迷道,抵歸順州那簽(今廣西靖西縣舊州街),開阡陌,闢田園,建房舍,實行“亭田制”,設鄉塾延師教子弟,與當地壯族人民親密無間,民眾推為峒官,號其住處為“順安峒”。傳位五世,共歷133年。

人物生平

張天宗(? ~1314),江西廣信府(今上饒市)廣豐縣人。宋德祐元年(1275)元朝蒙古興師犯宋,張天宗聚眾從軍參加文天祥部抗元。德祐二年文天祥兵敗走粵東被俘不屈,慷慨就義。張天宗走粵西兵敗欲奔安南(越南),越山迷道抵順安峒地貢峒(今舊州)休整,以待時機,反攻復宋。
景炎二年(1277)張天宗親勘峒場,披荊斬棘建造草舍墾荒造田,派人到外地引種稻穀,聚處草木重蔽取名那簽(今舊州)。繼定山川、田峒、村屯名次,村邊種竹,開通車馬人行道,修築河堤,引鵝泉水灌溉,經幾年整治,田園一新,遂安居下來,與當地壯族人民親密無間。
順安峒到處高山密林,與外面不相通,趙宋王朝傾復多年,張天宗無所知,記歷照舊沿用宋端宗景炎年號,循宋禮制。景炎六年(1281),當地民眾對張天宗心悅誠服,擁戴他為峒官,是順安峒一世峒官,鄰峒都來歸附,張天宗給部屬許元管理頻峒(岳圩),許遂管理計峒(今縣城),侄子張浚管理祿峒,侄子張滸管理華峒(化峒),張受管理誠峒(今新靖誠良),統一領導。繼又制定“亭田制度”,把生產與生活結合起來,以十人為一家,十家為一亭,峒設三亭,亭設亭長,每亭有倉廒,峒有亭田,共同生產,共同分配,並立有餘田,收入作福利。 計峒余田500畝助婚嫁,頻峒余田400畝為歲時養老,華峒余田300畝作社稷祀典,誠峒余田700畝作養孤殘疾,祿峒余田900畝助民喪死,景炎二十一年五峒總管倉谷10萬石。此外,還將區域劃為四路四甲,即上路為上甲,中路為中甲,下路為下甲,東路為內甲.
張天宗於元延祐之年(1314)十二月病逝,子張淵襲職,是為二世峒官,始在各峒設立鄉塾,延師教民間子弟,歲給官米千斗,為州立學校始,於景炎六十年病逝,子張琅旺繼任,是為三世。琅旺好武、狩獵、打魚、迷信道術,故又名張神仙,景炎六十九年計峒官遊獵於龍潭,追逐熊跡到達鑒隘凍州界(今德保縣境)與外地通,此時已是元朝至正九年(1349)。為適應元朝統治,琅旺取消亭田制度,耕地由各戶經營,年按畝交納糧賦。元至正十九年琅旺入山學道,後不知所終,其子張彪掌理州事,是為四世。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張彪病逝,子張龍繼任,是為五世。明永樂九年(1411)鎮安土府岑志綱奏請以次子岑永福為順安峒官,隸鎮安府。永樂十年永福陰使其子宗紹詐遊獵刺殺張龍於那簽,奪占順安峒地,接著派兵攻占祿峒、化峒、頻峒、計峒、誠峒,建立岑氏土司政權。至此,順安峒自宋景炎元年 (實為元朝。元十三年,即1276年) 張天宗始,到明朝永樂十年(1412)張龍被刺殺止,歷五世,共136年而亡。
張氏到達順安峒,帶來中原文化和生產技術,與壯族民眾共同開闢邊疆,把邊辟之鄉治理得整整有條。尤其制定的亭田制度,世代稱讚不已,後人感其功德於地方,修墓建祠永留紀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