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順(日本甲骨文研究會會長)

張大順(日本甲骨文研究會會長)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大順,1962年生於西安。現為日本甲骨文研究會會長。曾為中國書法教育研究會會員、中國當代硬筆習字會常務理事、陝西省青年書法家協會會員、陝西省書法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西安書學院教師、陝西省硬筆書法研究會會長、《硬筆書法》報主編。作品曾多次參加全國及國際性大賽(展)並獲獎。作品已流傳到日本、美國等國家和台灣地區。被收入《中國硬筆書法辭典》等專輯。編撰出版《紅燭獎全國教育系統硬筆書法大賽作品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大順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62年
  • 職業:日本甲骨文研究會會長
  • 性別:男
簡介,人物生平,

簡介

終南新風掀起東瀛滔天浪
旅日華人書法家張大順領銜出展的《第八屆日中書畫印藝術交流展》,12月19日起在東京都文京區役所畫廊出展。本次展覽共展出中日書畫印專家和愛好者138幅作品,其中尤以張大順筆力遒勁的甲骨文作品受到注目。
2007年是日本遣隋使赴長安1400周年,中日兩國都舉辦了很多文化和藝術交流活動。出身西安的張大順來日15年,秉承“鐘鼎石鼓之鄉”、“關中金石之府”的文化薰陶和滋養,在日本創出了一番金石新天地。2007年9月,張大順曾率中日兩國的書畫印同道,專程赴西安舉辦交流展。許多日本友人獲得“平成書藝遣隋使”的稱號,甚感光榮。本次東京展,就是西安交流展的在日匯報展。

人物生平

張大順來日15年,無一日不在刀筆上用功,輔以從小習得的文字學功底,終於創出了獨具面目的書道風格。張大順擅長石鼓文、金文、木簡文等古代文字,尤以甲骨文稱雄日本。有識者評論了張大順“身居東瀛,憑藉自己堅實的漢語言文學基礎,和多年來對漢語古文字潛心研究,秉持繼承前賢而敢於超越的精神,以提高、發展、升華古文字審美藝術為使命,尋根求源,追本索真,把尊重前人、時賢的闡發和個人獨特個性的張揚結合起來,努力尋找有現代理念的用古代文字進行表現的新形式,點燃了一系列獨具特色的藝術亮點,為日本書壇帶來了一股不斷進取變革的華夏書法之風。”
據張大順介紹,日本人學習漢字,接受中國文化,得力於公元五世紀百濟王仁攜帶孔子《論語》十卷和《千字文》一捲來日,獻給應神天皇。《論語》和《千字文》堪為中國文化輸入日本的開端,張大順也於此用功最勤。
迄今,日本木耳社出版了張大順的古代文字千字文系列:《石鼓文千字文》、《金文千字文》、《木簡千字文》、《甲骨文千字文》,大受歡迎。由二玄社推出的張大順手書《甲骨文古語名句》,更是兼具藝術魅力和實用價值。
張大師表示,甲骨文誕生於3000多年前,其所顯示的創生期的文字造型美與自由表現力,對今人充滿吸引力,如今不僅書道界熱衷甲骨文,造型設計領域也樂此不疲。張大順認為甲骨文熱潮會越來越受到關注,更堅信21世紀會成為古文字表現的開花時代。張大順也在這種自信和希望中找到了作為一名書法藝術家的生存價值。
2007年12月19日在交流展開幕的凌晨,張大順興之所致,用甲骨文書寫了《蘭亭集序》,為交流展添了新話題。在完成《千字文》系列之後,張大師又將《論語》作為下一步創作的中心課題,欲以筆、墨、刀、簡,掀起“東瀛滔天浪”。
張大順名列日本順天出版推出的《世界藝術家辭典》,被中國文化部授予“世界華人傑出藝術家”稱號。他被視為“甲骨文字書藝表現第一人”,並以假名雅印研究者的身份活躍在日本各地的展覽會、講習會、書藝表演和創作中。
張大順說:我從小生長在西安,古都文化滋養了我。在日本想成事,要靠中國文化;我能走到今天,也靠中國文化。
張大順的藝術野心是把“終南新風”引入東瀛,在書道界創造出“張大師即甲骨文”的共識和共鳴。為此,張大師“不做湊熱鬧之人”,時時潛心,日日用功,最終希望靠作品本身的力量來說話。(楊文凱)
“今造古典”——這是旅日中國書法家張大順在日本東京都舉辦的第一屆甲骨文書道魁展上打出的響噹噹的口號。
2013年2月7日,“‘今造古典’第一回現代甲骨文書道魁展”在位於日本東京都文京區區役所的文化中心開展。此次展出四十餘幅作品,作者都是普普通通的日本人,他們多年來一直跟隨旅日中國書法家張大順學習甲骨文書道。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不僅認識了中國的甲骨文,還通過甲骨文了解中國的文化。
張大順看著這些展出的作品,非常欣慰地表示:“這也是我這么多年來從事書法教學取得的一點點成果。”
上世紀80年代,張大順負笈東瀛,開設了自己的書法教室,並通過傳授有形的文字藝術,向日本人講述文字中的中華文化。在教學過程中,張大順發現,日本學生問得最多的問題就是“這個字是什麼意思”。這也在張大順腦海中留下了一個課題,如何能夠讓日本人通過最簡單的形式認知中國文化?如何能夠使用中國的文字表現日本文字中的假名?張大順想到了自己潛心研究多年的甲骨文書法。
甲骨文,在中國婦孺皆知,是產生於3500年前殷商時期的古老文字,筆劃簡單、線條洗鍊,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中國文字字形在隨後的歷史發展中又逐漸演變出真草隸篆等多種字型,筆劃繁複,不易解讀。於是,“用甲骨文引導日本人理解中國文化”便成為張大順多年為之努力的目標。
這個想法可以說是張大順的獨創。“日本也屬於漢字文化圈,文字中既使用漢字,又使用從漢字的筆劃中演變出來的假名——都沒有離開漢字本體。”張大順為《日本新華僑報》記者直白地講述了自己的理念,“而甲骨文是漢字發展的源頭。如果能夠讓日本人使用甲骨文來表現日本的文字,他們就可以在書寫的過程中,既了解文字的本質,又了解了中國的文化。”
再談到這次書道展的“今造古典”宗旨就不難理解了。所謂“古典”就是指甲骨文這種古典的書法藝術形式,而“今造”則表明了張大順古為今用的藝術創作理念。看著牆上懸掛的一幅幅作品——不僅僅是熟悉的中國文化,其中更滲透出每位日本作者的性格。張大順進一步介紹道:“這就是所謂的‘道’。中國的書法,更講求的是‘法’——要有規範,如‘永字八法’——學寫書法的人都知道,這是中國書法的用筆基礎;而日本的書道,更注重的是‘道法自然’——這是老子的觀點。所以這些作品中不僅僅有甲骨文的形,還要有每位作者的精神。”
張大順還透露,他目前正在集中精力創作一部“甲骨文萬葉用字表”,將日本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萬葉集》中收錄的四千餘首詩歌中所用的字一一對應出甲骨文字形。這是一個浩繁的工程。張大順表示,希望能夠發揮自己所長,在當代中日文化交流中創造出以中國最古老的文字書寫日本和歌的新形式。(本文作者張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