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藝術特展

張大千藝術特展

張大千作為中國近現代藝術史上的一位傳奇大師,在國際藝術領域與畢卡索齊名。其作品包羅萬象,造詣頗深,同時又有著濃濃海派風情。張大千藝術特展·中國站將於2015年8月15日在上海馳翰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為上海首次最大規模張大千作品展,其中《多子圖》是首次在中國大陸展示。展覽總保險金額高達3億元人民幣。馳翰美術館作為“民非”美術機構,將在展覽中體現公益性,鼓勵青少年學生前來欣賞傳統藝術。

基本介紹

  • 名稱:張大千藝術特展
  • 舉辦時間:2015-8-15到10-18
  • 畫展內容:張大千作品
  • 舉辦地點:上海馳翰美術館
  • 舉辦形式:公益性展覽
展覽內容,展覽主旨,舉辦場所,人物介紹,

展覽內容

本次展覽展品來自包銘山、謝定偉等海內外著名收藏家及知名收藏機構。其中,梅雲堂藏張大千《多子圖》是其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敦煌繪歸後的作品,其人物畫風開始追求晉唐壁畫中遒勁灑脫的用筆與絕艷的色彩,該幅作品多次在海外展出,本次展覽是該作品首次亮相於國內,保險價值過億。《文薈圖》原藏者為舊上海時期紡織大王,申新紗廠創始人之一的吳昆生,上世紀四十年代大千赴上海時,常居吳家,與其有著很深的淵源,該作是大千的精品力作,經過大半個世紀的浮沉,亮相本次展覽實為難得。我國著名大畫家、鑑定家謝稚柳先生是大千一生的摯友,四十年代,與大千一起赴敦煌研究臨摹壁畫,此次展覽同樣有一批珍貴的謝老舊藏,第一次公開展出。中國知名藏家包銘山先生收藏的大千作品也將於此次特展與觀眾見面。
張大千藝術特展張大千藝術特展

展覽主旨

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藝術,特別是當今年輕一代受到西方文化影響較多,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知之甚少,馳翰美術館通過舉辦東方藝術巨匠——張大千先生特展,以他的號召力喚起當今年輕一代對我們自己優秀傳統藝術的關注。
傳統與時尚的激烈碰撞
張大千,中國近現代藝術史上的一位傳奇大師,在國際藝術領域與畢卡索齊名。其作品包羅萬象,造詣頗深,同時又有著濃濃海派風情。“墨色渲染仕女圖韻味被私藏,趣味盎然看多子意味也深長!”張大千藝術特展·中國站將於8月15日在上海馳翰美術館開幕,為炎炎申城來來一絲清涼。讓傳統引領時尚,以別樣的方式擦出年輕的火花,這將會是一場不同尋常、別開生面的時尚藝術大展。
至尊級展品 國內首現
張大千藝術特展 本次展品之中,梅雲堂藏張大千《多子圖》是大千四十年代初敦煌繪歸後的作品,其人物畫風開始追求晉唐壁畫中遒勁灑脫的用筆與絕艷的色彩,該幅作品多次在海外展出,本次展覽是該作品首次亮相於國內,保險價值過億;《文薈圖》原藏者為舊上海時期紡織大王,申新紗廠創始人之一的吳昆生,上世紀四十年代大千赴上海時,常居吳家,與其有著很深的淵源,該作是大千的精品力作,經過大半個世紀的浮沉,亮相本次展覽實為難得;我國著名大畫家、鑑定家謝稚柳先生是大千一生的摯友,四十年代,與大千一起赴敦煌研究臨摹壁畫,此次展覽同樣有一批珍貴的謝老舊藏,第一次公開展出;中國知名大藏家包銘山先生,其收藏作品堪稱國內頂級,平日難得一見,其收藏大千作品也將於此次特展與觀眾見面。
張大千藝術特展
本次展覽還匯聚了國內外眾多私人博物館、美術館、及著名藏家的藏品,展出作品均屬大千的一流精品,實是上海藝術愛好者的饕餮盛宴。
公益
此次展覽方還向上海大學、上海理工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等捐贈學生公益票,希望以這樣的方式,切實的回饋社會,讓年輕一代更多的了解傳統藝術,增強對中國優秀文化的認知。

舉辦場所

上海馳翰美術館作為民辦美術館,自2013年10月成立運營以來,一直發揮整合廣泛的社會文化藝術資源的優勢,積極推動建立和普及公共藝術教育。此次展覽也是上海市民文化節的組成部分,由於展期正逢暑假,主辦方還向上海大學、上海理工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等捐贈學生公益票,以促使年輕人走入美術館,了解傳統文化藝術。“很多年輕人知道張大千的名字,但不能說出其作品的所以然。”主辦方介紹,此次展覽的一大亮點就是以與年輕人的互動為主。除了國內著名藝術家吳山明、陳家泠、樂震文、謝定偉、包銘山等全程講解外,展覽中既使用傳統的語音導覽,也運用新技術APP手機語音導覽,以吸引更多的年輕觀眾喜愛中國傳統的繪畫藝術。

人物介紹

這是一幅名為《墨荷》的水墨畫,構圖別致,墨色飽滿,水汽淋漓。遒勁恣放的筆式讓人感到83歲高齡、飽經風雨的張大千在精神上依然是強壯的、不服輸的。即便僅僅2年之後,一代巨匠便離開了人世。
墨荷  6月,這兩件作品與其他近百件張大千及其友人、門生的作品一起亮相龍美術館。展覽取名“拾得珍寶”。“拾得”為張大千為長女張心瑞起的小名。這些藏品皆為她珍藏至今,此前從未公開展覽。保存這些作品亦是千難萬難。“父親給我留下的這些可以說都是珍寶。而且多年來,有很多無法保存下來。這些都是好不容易留下來的,可以說是幾經風雨。現在父親去世32年了,我覺得我應該將這些拿出來展覽,與大家共享,也算是紀念他。”在接受專訪時,這位88歲的老太太慨然說道。
張大千藝術特展
整個展覽圍繞“大千世界”、“大千摯友”、“大千遺韻”、“大風堂長物”4個主題,父愛、摯友、師生等角度展現張大千為人、為藝的點滴。近代歷史上的東方藝術大家展現出其更為“家常”的一面。
《墨荷》是張心瑞最為喜愛的作品之一。畫面上,一莖壯碩的荷葉迎風而立,在其庇護之下的,是一顆稚嫩的花骨朵。配合畫上的題詞來看,誰說這不是老父親在暗喻愛女之情?“十女心瑞與老父別16年,遠來八德園省侍,忽忽又別十八年,來環畢庵乃不得見,世亂如此,能有團聚之日否。言念及此老淚縱橫矣。奈何。奈何。”寫下這些詞句之時,張大千已去國32年。1949年去印度辦展的偶然別離,不料成為永別。其間,張大千與在大陸的子女幾次謀劃重逢,卻大都被緊閉的國門阻隔。兩聲“奈何”背後是張大千的無望與悲苦。
留在大陸的5個子女之中,唯有張心瑞得以在葉淺予的幫助下去巴西與父親共度一年時光。而其餘的時間裡,除了遙遙地凝望之外,他們彼此相守的唯有從前相伴的零星記憶。之後,直到1983年,張大千在台灣逝世之時,身在大陸的子女日夜兼程趕到香港,卻依然無法進入台灣。最後,只得在香港隔海祭拜。同樣寄託老人對女兒思念的還有一幅《紅葉棲禽》,在這幅畫的題款中,張大千感慨自己日漸老邁,思念遠在大陸的女兒卻無法相見。
如今來到上海的張心瑞已是88歲,早已到了張大千寫下那句“奈何。奈何。”的年齡。她談吐優雅,思維清晰,且彬彬有禮,在幾位子女的陪伴下顯得精神矍鑠。展覽中亦有她的創作,花鳥畫頗得父親神韻,而書法作品則端莊秀雅,更見功力。
在採訪中,張心瑞提到最多的是張大千在藝術上的勤奮與求新,以及與友人、門生相處時的仗義疏財、古道熱腸。在張心瑞的描述中,家庭生活亦是充滿溫情。張大千曾與2位妻子、10個子女以及叔伯家的孩子共同生活,平順、友愛、秩序井然。老人認為,這種和睦緣於嚴格的家規,以及對他人抱有的深切同情。
耄耋之年,讀書寫字依然是張心瑞的樂事。她向記者提到,自己年輕時“不懂事”,沒有像父親其他門生那樣勤奮學習。即便後來,張心瑞在四川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擔任教職,卻依舊以未能好好精研國畫為憾。所幸,老人的丈夫蕭建初是張大千門生,而子女之中亦有以繪畫為業的,加之張大千的兒子葆蘿也承繼父業,大風堂的文脈可謂後繼有人。
只要一談到父親,老人便饒有興味。陳年舊事在老人說來連細節都十分清晰,仿佛就發生在昨日。當提到1963年來到香港重新見到分別16年的父親之時,張心瑞竟紅了眼眶,流下了淚。一年之後的再次別離,以及奔喪不及的苦痛,這些,原本是她與父親之間無法繞開的話題。眼下卻硬是讓人不敢再次觸及。旁邊的女兒蕭岱文適時遞上拭淚的紙巾,採訪的話題也便由別離轉向一些日常生活的記憶。
張大千藝術特展張大千藝術特展
多年的海外生活,張心瑞與子女們鄉音未改。蕭岱文告訴記者,平時在家,家人全都說四川話。
《陸家嘴(54.11,1.65,3.15%)》:當時您是在葉淺予的幫助下,得到四川美院人事處的允許,停薪留職去探親的,時長1年。但到了巴西,您的父親似乎也非常希望您能夠留在那裡,陪伴他左右。但您最終選擇了回國?
張心瑞:那時候,我要是留在巴西的話,丈夫和子女就無法和我在一起,真是忠孝不能兩全。而且就當時的政治環境而言,我留在國外,便會為他們帶來更多困苦。其實,我已經是留在國內的子女中最幸福的了,其他人在1949年之後都沒有能夠再見到我爸爸。
在後來的電話和通信中,他始終也沒有問及“文革”期間家裡的經歷,也沒有說自己在海外的磨難。我想他一定是能夠想到我們的情況,但他只是關注家人的日常生活。我知道,他一直非常希望我們能夠隨他一同出國。1952年,他也曾經在香港等我,但我到了廣州就無法來到香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