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畫作一
(1935年作)的尺寸為:179×66cm。畫作上的
鈐印為:“張爰(白文)大千(朱文)”。畫作上的
款識為:“孤鸞室乙亥十月寫此供奉,張爰。”
畫作為1935年(農曆乙亥年)十月,其歲時為
謝玉岑先生所作,畫上題有“孤鸞室”三字,“孤鸞”是謝先生中年後常用的齋名。
畫作中有藏於荷葉間的白荷花數朵。大千先生曾說有詩詠白荷花曰:“人品誰如花浩蕩,文
心可比藕玲瓏。”意思是說若有人其人品、人格有如荷花那么“浩蕩”,那么其文、其畫之心,定即可比蓮、藕那么錦繡玲瓏。
張大千先生的題為“孤鸞室”的《張大千荷花圖》,畫中主要的兩柄如傘之荷,通天徹地,荷梗剛勁又婀娜,其姿其態優美無比,正如
高鳳翰詩中說的“五尺長”,但這種感覺又何止“五尺長”,簡直是
石濤詩中那“十丈不勝花”。是荷,卻更是蓮,比蓮更美,更生動。那荷葉的畫法,實可說不知是怎么畫的,是極為隨意的“破筆”卻很是和諧,很是統一;是墨,是色,是從心所欲的揮灑,是天真爛漫的潑墨,反而更顯變化之無窮無盡。他一次與弟子
糜耕雲談話時說:“中國畫重在筆墨,而荷花是用筆用墨的基本功。畫荷,最易也是最難,易者是容易入手,難者是難得神韻。畫荷主要在於畫荷葉及荷梗。”畫作恰好說明了他自己的旨意,所以他創作了“十丈”的“不勝花”。畫家作畫是不能盲目的,必須有自己的“主見”,必須要“立意”,必須要“胸有成竹”,必須要“意在筆先”。只有這樣,畫中的“筆和墨”才會生動,才能達意,才能至筆飛墨舞之神效。
畫作中兩柄如傘之荷確是“花如今隸莖如篆,葉是分書草草書”。荷乾都是兩筆完成:一筆從上至下,另一筆從下至上,兩筆自然接榫。荷心看上去宛如矗立水中央一般。兩柄如傘之荷下,有“才露尖尖角”的小荷,有始展的小荷,有漸長的小荷。三小荷姿豐態動,筆墨各異,富有變化。水紋寥寥,水草疏密,行筆疾勁,為他人所難模仿。特別是畫面最前面那水紋中的一筆淡墨,似小草,卻又更似水中之影。似,又不似;不似,又極似“影”。妙,真是妙筆生花、妙筆畫草、妙筆畫“影”。這一筆勝似多筆。
畫作在用筆、用墨、用色、用水、布局諸方面均極佳,堪為神逸之作。畫中一巨石,是實,而畫中卻施以清淡輕靈之筆,真可謂真可謂輕描淡寫描頑石,實為一奇。絕近處以濃墨為主、乾濕濃淡變化豐富的破筆畫荷葉,既間以同前一荷花的抑揚有致的白荷花,隨襯以淡墨荷葉……石頂部又畫數片段預告與葉,淡淡的,筆墨生動。花作若隱若現狀,宛如含羞少女,嬌憨可愛。在墨色方面,自近而遠,由濃至淡,濃淡相間,臻於化境。在布局上,以實為虛,畫石一大塊卻施之於白,計白當黑。此畫取石濤之氣,取八大之“毅”。難怪乎
徐悲鴻說:張大千的荷花為國人臉上增色。
畫作二
(1976年作)的尺寸為:93×173cm。畫作上的
鈐印為:“千千千、大千父、得心應手、一隻眼、乞食人間尚未歸”。畫作上的
款識為:“江水秋彌潔,瀠洄玉有文。芙蓉向風合,花影自繽紛。六十四年嘉平月環蓽廠寫,爰翁。”
畫作令人印象深刻之處,是構圖的飽滿:前景三叢蓬勃展開的荷葉,以
濃墨潑寫,呈斜三角形,幾乎占據了畫面的三分之二空間,左下的一叢向下、向左,中間的一叢向上,分別逸出畫面,將空間拓展至畫外;後景田田的荷葉,以淡墨寫出,迷離朦朧,連成一片,
烘托出前景幾叢荷葉的縱橫氣勢。穿插在荷葉間的,是點點粉荷。花分兩組:處在畫面中央偏左位置的,是一朵盛開的荷花,
掩映在荷葉間,被周圍密生的荷葉緊緊圍護著;與這朵荷花遙遙呼應的是畫面右側的另一組荷花,含苞待放、怒放、將殘的三朵荷花,雖情態不一,卻顧盼相應,正喻示著花的一生。兩叢荷花形成的三角形,與前景荷葉
犬牙相錯,加之圓渾勁挺的荷莖,
支撐其作品的結構。
作品巨大的尺幅,正發揮了大千豪放的筆勢,在整體氛圍的
渲染上,顯示出其熟練
老到。以花青罩染荷葉,粉紅淺抹荷花,朱紅間黃點出花蕊,渲染出秋日荷塘的氤氳。題識“江水秋彌潔,瀠洄玉有文。芙蓉向風合,花影自繽紛”,可謂畫龍點睛!
畫作作於1976年元月的環蓽庵。
人所共知,大千畫荷,早年學八大。其實,
石濤花卉對他的影響,尤其是淺絳法的花卉,或許更深,他曾謂:“清湘花卉蔬果尤雋永有致,不落白陽、青藤窠臼……先施水墨,後籠淺絳,蓋亦山水法也。”張大千的許多花卉畫,特別是畫荷,皆是運用石濤這種先用水墨,再罩
花青、
赭石的方法。
傅申教授在《大千與石濤》一文中,更詳細地指出:“大千的墨荷……實際上是兼采八大的荷葉與石濤的荷花。從八大得氣,自石濤取韻,因此而能自成一家的。不識此秘,對大千的畫荷,終只得其
皮相而已。”
畫作三
(作畫年代不詳)的尺寸為:120×62cm。
整幅畫,構圖飽滿,疏密有致,用筆豪放大氣,格調清新典雅,仿佛預示著一個新生命
的誕生,具有一股強勁的蓬勃向上之勢。只見兩片卓然飄逸的巨型
荷葉,在晨風的吹拂下,傲然地隨風舒展著筋骨,而荷葉疏影中一朵高雅潔白的荷花已悄然綻放;兩枝白嫩無瑕的荷花騰空而出,花蕾中正孕育著靈動鮮活的生命,含苞待放。那種超凡脫俗、生機盎然、蒸蒸日上的美麗與意蘊,令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尤其是其純熟的功底與老辣的技法,於渾樸中見清秀,於灑脫中含縝密,於酣暢中寓意蘊,令人稱道折服。其用筆魯朴疏狂,持搏雪傲霜之氣;架構自然忘形,汲天地靈氣之精;潑墨淳厚飄逸,擁瀟灑儒雅之神,讓人嘆為觀止。
畫作四
作品《荷花圖》國畫
名稱:荷花圖
作者:張大千
類別:繪畫
年代:近代
尺寸:長120厘米,寬62厘米 張大千荷花圖,水墨紙本,長120厘米,寬62厘米。整幅畫,構圖飽滿,疏密有致,用筆豪放大氣,格調清新典雅,仿佛預示著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具有一股強勁的蓬勃向上之勢。只見兩片卓然飄逸的巨型荷葉,在晨風的吹拂下,傲然地隨風舒展著筋骨,而荷葉疏影中一朵高雅潔白的荷花已悄然綻放;兩枝白嫩無瑕的荷花騰空而出,花蕾中正孕育著靈動鮮活的生命,含苞待放。那種超凡脫俗、生機盎然、蒸蒸日上的美麗與意蘊,令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尤其是其純熟的功底與老辣的技法,於渾樸中見清秀,於灑脫中含縝密,於酣暢中寓意蘊,令人稱道折服。其用筆魯朴疏狂,持搏雪傲霜之氣;架構自然忘形,汲天地靈氣之精;潑墨淳厚飄逸,擁瀟灑儒雅之神,讓人嘆為觀止。
作品賞析
被稱為“五百年來一大千”的張大千,其花卉畫中以荷花居多,作品不斷推陳出新,形成了馳名中外的“大千荷”。
張大千先生晚年畫荷作品,其畫筆大多是沒骨、寫意或潑墨潑彩,格新韻古,且依舊是恪守他一以貫之的強調物理、物情、物態。此外,張大千先生在操持畫筆之際,始終特別注意繪畫與書法之間的關係,提出畫荷需用正、草、篆、隸四種書法技巧。畫荷花的乾,用篆書;葉,是隸書;瓣,則是楷書。大千觀察細緻入微,他筆下的荷花形態各異,或正、倚、俯、仰,或靜、動、離、合,或大、小、殘、雅,在風、晴、雨、露中展現各種姿態,可謂“映日荷花別樣紅”,“風吹荷葉十八變”,讓人賞心悅目。
徐悲鴻在《張大千畫集》序中說:“大千代表山水作家,其清麗雅逸之筆,實令人神往。”張大千以擅長畫荷花著稱,素有“古今畫荷的登峰造極”之譽,在眾多花卉題材中,張大千偏愛荷花。張大千早年畫荷花,畫法多以明代畫家
徐渭畫法為多,中年時是半工半寫者多,到了晚年最擅長以潑彩半抽象手法來畫荷花。
主席收藏
他也將所畫荷花送給政府要員,如他曾送予
于右任和
毛主席的就是荷花。張大千曾有一幅《荷花圖》經
何香凝女士之手贈給
毛澤東主席,表示出他對毛澤東的傾慕和敬意,藏於北京中南海的毛澤東故居,著錄在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故居藏書畫家贈品集》中。
市場價值
張大千的力作兩幅《一花一世界》在台灣兩次義賣中先後創下5000多萬新台幣和6000萬新台幣的空前天價。2002年蘇富比秋拍又傳來破記錄的訊息:原先估價約1500多萬港元的張大千《潑彩朱荷屏風》最後以2022萬港元成交,打破了近代中國書畫最高成交價的世界記錄。
作者簡介
張大千(1899~1983年),原名正權,後改名爰(yuán),字季爰,號大千,別號。
大千居士、
下里巴人,齋名大風堂。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
青年時隨兄到日本京都攻讀繪畫,又研究染織工藝。回國後曾從師學詩文書畫,後忽耽於佛學,度為僧,法號大幹,後經還俗,以法號行。他擅繪畫,受八大山人、石濤的影響,尤長山水,喜好畫荷花及工筆人物,獨樹一幟,俱臻妙境。與齊白石井有“南張北齊”之譽。50年代棲身海外,居巴西17年,1976年移居台灣。張大於詩、書、畫、篆刻俱精,對於中國古字畫的鑑賞獨具慧眼。尤其他開創了淡墨潑色山水流派,推動了現代中國畫藝術發展,影響深遠,是中國傑出的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