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壽強

張壽強

張壽強,字石強,福建省福州人。系當代壽山石薄意雕刻大師、第三屆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作品曾獲多項國家級金獎,多件作品被國家級、省級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其中作品《黃菊分外香》於2009年3月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被故宮珍藏的第一件壽山石薄意作品。

石強在繼承傳統技法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壽山石薄意藝術的求新之路,把中國畫的筆墨神韻融於壽山石藝術創作之中,並利用壽山石的天然俏色,開拓出自己獨特的壽山石巧雕藝術新天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壽強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福建省福州
人物簡介,創作理念,人物評價,被人稱為“在石頭上作畫”,秦風漢韻——談石強龍紋圖騰雕刻藝術,新作鑑賞,業績與成果摘錄,媒體訪談,

人物簡介

張壽強,字石強,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福州市壽山石鑑定委員會專家庫成員。
張壽強
在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求學期間,在名師教授的精心指導下,努力探索壽山石薄意藝術的求新之路,把中國畫的筆墨神韻融於壽山石藝術創作之中,並利用壽山石的天然俏色,開拓出自己獨特的壽山石俏雕藝術新天地。作品榮獲多項國家級及省市級金獎。曾發表論文《壽山石收藏與投資》、《薄意藝術的繼承與創新》等,作品多件入選中國壽山石文化大觀,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及中國壽山國石館和福建美術館。
出版有《石強壽山石雕刻藝術》選集及多篇論著,並先後獲得省、市政府部門授予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技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福州市五四青年獎章、福州市壽山石雕非遺傳承人等榮譽稱號。現為海峽壽山石文化研究院研究員、福建省壽山石文化藝術研究會常務理事、福州市壽山石行業協會常務理事。
央視、東南衛視、香港文匯報、大公報及北京日報、福州晚報等媒體對其作品都做過詳細報導。

創作理念

“師古創新意為魂”

人物評價

被人稱為“在石頭上作畫”

—— 他創作的壽山大紅袍石雕,單克拍賣記錄已經達到2萬元
“大紅袍成就了他,他重塑了大紅袍”——很多人這樣形容石強。
在北京都市聯盟2013年秋季拍賣會上,石強創作的12件大紅袍薄意精品上拍,最終100%成交。其中,石強創作的薄意作品大紅袍石《東方韻·中國龍》經過數十輪拉鋸戰,最終以1610萬元(含佣金)奪得壽山石專場最高價,該作品的單克成交價達1.5萬元,創造了大紅袍石新的成交紀錄;一枚不及雞蛋大的壽山牛角凍地大紅袍石《龍的傳人》薄意掛件,以10萬元起拍後,經過激烈競買以120萬元落槌,加上買方佣金為138萬元,每克達2萬元。
石強作大紅袍《東方韻·中國龍》以1610萬元石強作大紅袍《東方韻·中國龍》以1610萬元
高價成交的原因有這樣兩個。一方面,大紅袍本身量少質優,其於2000年前後被發現後,產量不過數百斤,質地好的就更少了;另一方面石強一改傳統雕刻技法,在大紅袍石上用薄意手法創作龍紋題材,讓名貴的大紅袍石材藝俱佳,極具品味與魅力。此前有別的名家創作過大紅袍作品,效果遠不及石強。
石強因雕大紅袍石而聞名全國,大紅袍也因石強的創作,被人深愛。
但雕大紅袍,不是石強的全部。對石強而言,雕刻壽山大紅袍石,更多是厚積薄發的效果。早在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求學期間,在名師教授的精心指導下,石強努力探索壽山石薄意藝術的求新之路,把中國畫的筆墨神韻融於壽山石藝術創作之中,並利用壽山石的天然俏色,開拓出自己獨特的壽山石巧雕藝術新天地。他的這種創作風格,讓喜歡收藏薄意鼻祖林清卿作品的人,也刮目相看。
大紅袍石《龍的傳人》單克拍出2萬元大紅袍石《龍的傳人》單克拍出2萬元
走進位於福州三坊七巷南后街國師苑的石強工作室——壽寶齋,你會看到,他選材幾乎攬括絕大多數壽山石品種,既有印章又有以石材原型創作的擺件,但不管是哪種形式,都凸顯了他的薄意雕刻藝術,比如一枚虎皮花坑方章,零星點綴的幾個小小蓮花和蓮蓬,讓畫面充滿了詩意,觀者無不流連忘返,如痴如醉。眾人評價說,石強的作品不僅把薄意藝術推向新的高度,而且還在薄意藝術的精神性與觀賞性中找到更具張力的表達。

秦風漢韻——談石強龍紋圖騰雕刻藝術

石強的作品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展等國家級大展參評中每每獲金獎,在央視藝術品投資走入福州、走入廈門、走入石獅尋寶活動中均被評為“民間國寶”。其獲獎作品大多與龍有關。龍的起源儘管眾說紛紜,但在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認同上卻幾乎一致,即龍是許多動物圖騰的綜合體,是中華名族“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徵”,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商周時期,龍已經逐步定型為多變體。東漢學者許慎的專著{說文解字}中描述,這種龍是“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風而登天,秋分而潛淵”的神奇變化義務。縱橫華夏歷史,龍是充滿神秘色彩的神靈,是歷代帝王、貴族、文人、百姓所崇尚的神物。古往今來,畫龍之士,代不乏人,三國曹不興,東晉顧愷之,唐代李思訓、馮紹正、吳道子,宋代董羽、僧傳古、陳蓉,明代汪肇,清代周王尋等均是畫龍的名家,他們留下了大量形神兼備之作,供後人鑑賞。特別是唐、宋、明、清的龍紋,無論造型大小,其布局和形態,均呈現雄強遒勁之力,象徵著和平、安寧、幸福和詳端,蘊涵著中華民族巨大的精神力量。
故宮鄭欣淼院長向石強頒發收藏證書故宮鄭欣淼院長向石強頒發收藏證書
石強的龍紋創作,著意追求沉雄奔放。其刻龍,刀法簡練、大氣,自由揮灑,寸崗尺塹,布局疏密有致,飛龍含雲,神韻非常。龍的外在風骨、內在品藻,活靈活現。秦漢龍紋清瘦中含筋骨,灑脫修長,奔放活躍,行走如雲;九龍圖紋造型生動各異,眉、眼、嘴、鼻、腮、須的創作細緻,表現出了龍的年歲和喜、怒、哀、樂;騰龍腿部的創作則蒼勁有力,龍掌豐滿,龍爪有力而尖銳,力蓄千鈞;雲水的創作,刀簡形至,極具傳神,天趣無盡,騰龍若隱若現,氣勢磅礴,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
石強從小臨摹歷代名畫、石刻,南宋名家陳蓉,清代名家林清卿的作品,是石強學習薄意藝術的啟蒙。其在福建師範大學美術系求學期間,大量閱讀文史書籍,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在名家、教授精心傳授下,理論聯繫實際,把多年的創作經驗融入理論學習之中,潛心鑽研,所得豐厚。特別是在薄意藝術的創作上,博學眾長,既繼承了傳統技法,又兼學當代藝術精華,在巧雕藝術處理上有獨到心得,所創品汪洋恣肆、豪情奔放,古韻十足,且生動脫俗,形成了獨到的藝術風格。
《黃菊分外香》《黃菊分外香》
石強龍紋作品極重其精神,動中求靜,靜中有動,動靜合一,直探生命的本源。為追求藝術的最高境界,他遍訪名山大川。飽覽歷史古蹟,鑑賞、研究歷代龍紋藝術特點。學習理解傳統文化,求學刻苦,吸取精華,深得教益。在創作中,他構思嚴謹,力求刀法精練,一絲不苟,學術造詣很深。我們相信在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時代大潮中,在追求藝術實踐與藝術精神的基礎上,他的學問與修養一點會與時俱進,在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東方與西方交融的結合點上,必定會有新的突破、新的創新、新的發展。
(作者:楊桃源,瞭望周刊社副總編、新華社記者、資深時政評論員)

新作鑑賞

傳統壽山石雕需要經過相石、打胚、鑿坯、修光、磨光五道工序。對作品負責的雕刻名家,雕一件好的壽山石雕,後面四道工序,少則需要一兩周,多則個把月,而”一相能抵九天功”,相石時間就更多了。

業績與成果摘錄

《御龍寶璽》、《秋菊有佳色》、《蘆葦芙蓉圖》、《漢龍神威》、《王者至尊》等作品於2009年3月獲選參加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壽山石雕刻藝術精品展。
《爭艷圖》組雕獲2006年第四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博覽會“中藝杯”金獎。
《中國龍、中國印、中國紅》作品獲2005年第七屆(國家級)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展金獎。
《國花爭艷圖》作品獲2005年首屆(國家級)四大名石雕刻展金獎。
《上下五千年》作品獲2005年第五屆“風華杯”金獎。
《黃菊分外香》2009年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館。《蘆雁圖》2004年珍藏於中國壽山國石館。
榮獲高級工藝美術師職稱。榮獲第三屆(2005年度)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2009年,個人名字永久載入北京故宮博物院內景仁宮2009年度景仁榜上。
《盛世龍騰》田黃石
這是重約650克的田黃石,由兩塊田黃石上下疊在一起,就像人的上牙與下牙完全吻合,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據專家考證,石塊原本是一塊料,在數百萬年前可能發生地震等自然災害,把這塊石料一分為二,且個子外表都形成黃皮。石強在創作這件作品前,經過長時間的相石與構思,在田黃石的黃皮上巧妙地布局九龍圖紋、雲水等,使神龍若隱若現,極具動感,成功地把藝術與美石完美地相結合。
張壽強

媒體訪談

2013年12月,海峽都市報《壽山大紅袍石雕單克創記錄》
2013年5月,福州晚報整版報導《秦風漢韻花爭艷——石強壽山石薄意藝術個展璀璨京城》
張壽強
2011年4月,中央電視台2套經濟頻道《漲幅驚人 壽山石新品種大紅袍每克萬元》
2008年11月,福州晚報、東南快報、海峽都市報等媒體刊登作品《福祿壽喜田》之一作品《九龍至尊》獲福州“民間國寶”稱號。
2008年9月,《當代映像》雜誌發表介紹石強藝術專輯。
2008年6月,福州晚報與中國收藏快報刊登作品《國花爭艷圖》獲央視尋寶走入石獅“十大寶物”獎。
2007年6月,香港文匯報刊登文章《盛世出佳石——談石強薄意雕刻藝術》。
2005年6月,福州晚報刊登作品《上下五千年》石強藝術鑑賞。
2005年8月,在福州晚報發表論文《薄意藝術繼承與創新》。
2005年在開放潮雜誌發表論文《壽山石收藏與投資》。
2004年9月,東南衛視專題報導石強藝術。
2004年6月,福州晚報專題介紹作品《中國龍》組雕鑑賞。
2003年10月,北京日報介紹作品《九九歸一》。
2003年8月,香港文匯報及大公報分別介紹作品《九九歸一》與《東方神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