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建

張士建,男,1964年生,湖南漣源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現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博士生。中國註冊會計師非執業會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士建
  • 畢業院校:中南財經大學
  • 學位/學歷:碩士
  • 專業方向:製造、通信、非營利組織
  • 任職院校:湖南大學
人物經歷,教育經歷,工作經歷,研究領域,講授課程,學術成果,出版著作,發表論文,科研成果,主持項目,參與項目,科研獲獎,

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1994.09-1997.07中南財經大學經濟學碩士
1981.09-1985.07湖南財經學院經濟學學士

工作經歷

2010~至今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2004~2010湖南大學會計學院會計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2000~2004.湖南大學會計學院講師
1997~2000湖南財經學院財會系講師

研究領域

1. 財務會計理論與實務
2. 公司治理
3. 非營利組織財務與會計

講授課程

本科生:會計學原理、中級財務會計學、高級財務會計學
研究生:財務會計理論與實務、公司治理與內部審計

學術成果

出版著作

l《基礎會計學》參編,湖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2月
l《中級財務會計學》參編,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
l《高級財務會計學》參編,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
l《非營利組織行銷學》參編,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

發表論文

l張士建,吳艷.公司治理對公司價值的影響:公司戰略的中介作用.財會通訊, 2016, 03: 45-47
lShijian Zhang, Jin Ru. Research on Relevance between Equity Valu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China. In: Proceedings of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Public Policy. Chongqing, China: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USA, 2012, 2034-2038.[會議論文]
l張彪,張士建. 論可持續發展環境下的非營利組織財務報告目標[J]. 財會通訊,2009,05:95-96.
l張彪,張士建. 論非政府組織透明度提升機制的構建[J]. 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8,19:65-67
l張士建,張彪. 非營利組織可持續發展的財務約束及其消除[J]. 財經理論與實踐,2005,05:28-31.
l張士建,張彪. 非營利組織可持續發展的會計對策[J]. 雲夢學刊,2004,06:32-34
l張士建 ,張彪. 可持續發展與非營利組織淨資產保全[J]. 財會月刊,2004,20:16-17
l張士建,張彪. 非營利組織會計改革的可持續發展視角[A]. 中國會計學會、中國會計學會教育分會.中國會計學會第六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暨200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C].中國會計學會、中國會計學會教育分會:,2004:5.
l張士建. 論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關係的“行為主體側重”模式[J]. 財經理論與實踐,2003,03:47-50.
l張彪,張士建. 公司治理結構與會計行為和會計信息質量的關係[J]. 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3,01:84-88
l張士建,張彪. 企業債務擔保的會計風險及其處理[J]. 時代財會,2002,06:27-29.
l張士建,張彪. 融資租賃承租人會計判斷與政策選擇[J]. 財務與會計,2002,05:23-24.
l張士建. 從企業會計準則的契約性質看準則制定模式的改進[J]. 湖南財政與會計,2000,09:15-17
l張士建. 試論會計關係[J]. 財經理論與實踐,2000,03:58-60.
l張士建. 我國會計準則制定中的利益代表性問題[J]. 財會通訊,2000,02:27-28.
l張士建. 試析債務法取代遞延法的理論背景[J]. 財會月刊,1998,08:26-27.

科研成果

主持項目

l湖南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基於整合報告模式的組織可持續發展績效評價研究(13YB070),2014-2015

參與項目

l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敦煌寺院經濟文書的財務思想與會計制度研究(10CJY011),主持人:陳敏,2010-2013
l湖南省社科聯項目:非營利組織透明度提升機制研究(0808006A),主持人:張彪,2008-2011
l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項目: 非營利部門準公共產品研究(02JAZ790004)主持人:陳曉春,2002-2006
l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研究(70172019),主持人:陳曉春,2001-2004

科研獲獎

l湖南省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6,第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