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震(中科院院士)

張培震(中科院院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培震,1955年12月23日出生於河南省淮濱縣,中國科學院院士,地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地震局研究員。

2013年12月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5年9月被聘為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地質工程學院教授。

張培震長期從事地震地質和新生代構造地質研究,在中國大陸現今構造變形、青藏高原生長與動力學、活動斷裂習性與強震復發規律、新構造與氣候變化、利用GPS技術研究構造變形與地震活動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培震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河南省淮濱縣
  • 出生日期:1955年12月23日
  • 職業:教學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 性別:男
  • 發表論文數量:122篇(截至2019年7月)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榮譽表彰,社會任職,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79年,張培震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地震專業。
張培震
1982年,張培震在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和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獲碩士學位。
1987年,張培震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行星與地球科學系地球物理學博士學位。
1987-1991年,為美國內華達大學新構造研究中心從事博士後研究。
1991年,張培震為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
1993-1999年,張培震為全球地震災害評價指導委員會委員;亞洲區域中心協調人。
1998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資助,併入選全國“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
2002年,張培震為國際GPS服務局執行委員。
2004年至2014年,為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所長。
2004年,為973項目“活動地塊邊界帶動力過程與強震預測”首席科學家。
2014年9月,任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地質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3年12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6年4月27日,張培震受聘為吉林大學雙聘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張培震主要研究領域是綜合利用活動構造、GPS測量、地震活動資料研究中國大陸新生代-現今構造運動。作為項目負責人,他先後承擔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項目、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等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在中國大陸現今構造變形、青藏高原構造變形與地球動力學、新構造運動與氣候變化、活動斷裂習性與強震復發規律、活動構造與地震災害評價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創新性的理論見解,受到國內外同行的讚許。通過辛勤勞動,他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自1991年回國以來,先後發表科學論文122篇,其中SCI收錄論文36篇,SCI檢索表明,他發表的論文被引用600餘次,其中他人引用500餘次。1992年和2003年分別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
張培震發表論文122篇,其中SCI收錄51篇。2001年以第一作者在Nature上發表“Article” 一篇,並被列為該期的“亮點”(high light)論文,同年還以第二作者和通訊作者在Science上發表論文一篇。SCI檢索表明,截至2005年3月,論文被引用673次(其中他引597次)。1992和2003年兩次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973項目“活動地塊邊界帶動力過程與強震預測”的首席科學家。

人才培養

直接培養了博士研究生8人,碩士研究生1人。

榮譽表彰

2005年獲得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社會任職

2003年為“科學通報”、“中國科學”特邀編輯、編委;2004年至今Journal Structural Geology編委;2004年至今為地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兼中國地震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地質學會構造地質專業委員會常委。

人物評價

張培震博士勤奮好學,學識淵博,學風端正,注重實踐,悉心鑽研,勇於創新。為了獲取第一手資料,多年來他一直堅持在條件十分艱苦的新疆、青海、甘肅和寧夏地區開展野外地質考察,扎紮實實地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工作期間,每年都堅持數月的野外考察工作。美國的聖安德列斯斷裂,國內鄂爾多斯周緣、天山南北、青藏高原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張培震博士在科研組織管理方面也表現了良好的組織才能,在人才培養方面成績顯著。他在承擔科研工作的同時,還擔任了主管科研和人才培養的領導,為研究所學術水平的提高和青年人才的成長做出了突出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