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駿,男,1962年生,天津中醫藥大學教授,傷寒教研室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古代經典名方臨床研究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分會副主任委員、天津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天津市衛生系列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天津市保健工作委員會中醫幹部保健專家、國家科技獎專家庫評審專家、中華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術傳承與創新聯盟常務理事、天津中醫藥學會理事、世界中醫藥聯合會中醫藥發展促進會理事、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編委、天津中醫藥大學傷寒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中醫辨證論治體系與思維研究、中醫經方的臨床套用研究,中醫內科病證臨床研究,指導研究生40餘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國駿
- 出生日期:1962年
- 職業:教授
- 主要成就:傷寒論計算機課件的研製”獲得天津市教委課件一等獎
百度名片,著作介紹,論文題錄,
百度名片
從事中醫臨床、教學、科研工作26年,主持或參加國家級、省部級、局級等各級各類課題10餘項,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腸源性內毒素血症與陽明病熱證實證轉化規律的研究”、國家973課題“通腑瀉肺治療ALI-ARDS大腸證候演變機制研究”,天津市教委課題“四逆散對肝膽系統損害的保護作用及機理研究”等。獲中國中醫藥學會、天津市教委、天津中醫藥大學等各級獎項10餘項,如“傷寒論計算機課件的研製”獲得天津市教委課件一等獎,《成無己醫學全書》獲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著作)優秀獎等。編寫論著20餘部,其中,主編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院校創新教材2部,如《傷寒論思維與辨析》、《外感病誤治分析》等;主編論著3部,如《傷寒論臨床教程》、《成無己醫學全書》、《本草綱目大辭典》等;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如“研讀傷寒,首辨要素”、“論《傷寒論》的恆動觀”、“明確《傷寒論》原文級別的意義”、“論陽明病熱證與實證之兼夾與轉化”、“略論《傷寒論》中"傷寒"的多層涵義”等。
臨床上善於運用傳統中醫藥理論及中醫辨證論治思維治療以下病證。消化系統疾病,如慢性胃炎、習慣性便秘、慢性腸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心腦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腦梗塞後遺症、頭頸動脈硬化及狹窄類疾病等;高粘質血症、糖尿病、亞健康狀態、疲勞綜合徵、腫瘤術後雜症等。
著作介紹
《傷寒論臨床教程》
《傷寒論臨床教程》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介紹了《傷寒論》的基礎知識、診斷特色、治療體系、常用思維和學習方法。下篇切中臨床,詳細闡述了《傷寒論》的診治體系,以《傷寒論》的六經病、霍亂、差後勞復病為綱,以各種證型為目,全面闡述證候的形成、表現、鑑別、治療和預後,並提供了相應的驗案、誤案,指出診治時容易出現錯誤的關鍵點,並結合原文,使論有依據。整體而言,《傷寒論臨床教程》從深度和廣度兩個方面把握研究內容,力圖將《傷寒論》的證候研究系統化、清晰化。《傷寒論臨床教程》在編寫中套用了病證結合的診斷模式,並建立了“以證統方”的證治體系,使證候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並更加系統化。《傷寒論臨床教程》適合於中醫藥專業的本科生、臨床醫師、教師及科研人員參考和研究之用。
《傷寒論思維與辨析》
本教材特色是: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重在體現教育人才;突出“問題教育”的教育方法,即重視辨證思維與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及學習方法的傳授;強化本教材作為“提高課”的定位,即突出本科《傷寒論》教學過程完成後的綜合提高,融會貫通及發散思維、質疑能力的培養。
本教材的編寫,力求突出創新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突出教材的創新性、研究性及實用性;充分利用本學科疑難問題和爭論問題較多的學科特點,力求通過釋疑、解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吸收了多年臨床中的研究成果和教改成果,在內容上力求精練濃縮、說理透徹、結論可信。
《外感病誤治分析》
編寫新世紀創新教材《外感病誤治分析》,目的在於為中醫藥類本科生提供一部內容新穎,科學性、套用性強,重在培養與提高中醫辨證思維能力和臨床實踐能力的教科書,以求適應人才培養的需要,適應我國中醫藥教育的發展。通過總結古今醫案中的經驗與教訓,使學生掌握“正”、“反”兩方面的知識,積累成功和失敗的經驗,使學生鑒於往誤,有資於治道。 本教材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重在體現教育人才;重視辨證思維與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與學習方法的傳授;突出本科《傷寒論》、《溫病學》教學過程完成後的“思辨”特點,以強化本教材作為“提高課”的定位。
《本草綱目》
本辭典收錄《本草綱目》原著中的藥名、方名、病證(症)名、證候名、人名、書名、地名、別名、簡稱或簡寫及其他等10餘類詞條,總計15178個。本辭典正文前編有詞頭目錄和詞目檢索表,並於辭典正文之後附有詞目分類索引,以便於廣大讀者使用。
《成無已醫學全書》
成無已(1063或1064-1156或1157)宋金時期聊攝(今山東聊城縣人)。本書對成無已的兩部醫學著作給予整理校注,計有《註解傷寒論》10卷《傷寒明理論》4卷(《明理論》3卷、《藥文論》1卷)。 《註解傷寒論》對張仲景《傷寒論》原書做了逐條註解和闡發,開後世注釋《傷寒論》的先河,也是後人研讀《傷寒論》的重要參考書。《明理論》對《傷寒論》中涉及的50個症狀進行釋義,並從病因、病機、分型、鑑別及治法等方面進行闡發;《藥方論》對《傷寒論》中常用的20首方劑從方義、方制、藥理、加減及使用注意等方面進行了闡述,為後世研究《傷寒論》的常見症狀及方劑提供了重要資料。
《傷寒溫病誤案解析》
《傷寒溫病誤案解析》選擇性地匯集了一批古今傷寒、溫病誤案,並分析其誤診誤治的原因,尋求其規律所在,為讀者提供了臨床的反面經驗。通過閱讀誤案,進行有深度的思考,更多地挖掘出了誤案的價值。《傷寒溫病誤案解析》從誤診誤治的原因、誤案中體現的臨證思維及一些規律性的分析等方面進行探討,分析了醫者誤診誤治的原因,以避免同類錯誤的出現,減少誤診誤治的機率,避免其所帶來的無可預知的後果。對於臨床醫生及醫學院校學生都是一本難得的好書。
論文題錄
[1] 從《傷寒論》看肺腸相關[J]. 天津中醫藥,2010,(4). |
[2] 明確《傷寒論》原文“級別”的意義[J]. 陝西中醫,2007,(6). |
[3] 談《傷寒論》原文結構規律及其運用[J]. 山東中醫雜誌,2006,(1). |
[4] 談《傷寒論》中的恆動觀[J]. 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6,(4). |
[5] 談陽明病本證的證候分類[J]. 天津中醫學院學報,2005,(2). |
[6] 陽明病熱證誤汗病瘥之思考[J]. 陝西中醫,2004,(1). |
[7] 論陽明病熱證與實證之兼夾與轉化[J]. 山東中醫雜誌,2004,(4). |
[8] 論《傷寒論》中“傳”、“轉”、“屬”、“系”的內涵及診斷意義[J]. 江西中醫藥,2004,(4). |
[9] 淺談“傳”經、“經盡”、“再經”、“過經”揭示的辨證意義[J]. 湖北中醫雜誌,2004,(1). |
[10] 略論《傷寒論》中大便“硬”與“溏”之特殊寓意[J]. 四川中醫,2003,(11). |
[11] 淺論陽明病熱證之病勢轉歸[J]. 福建中醫藥,2003,(6). |
[12] 略論《傷寒論》中“傷寒”的多層涵義[J]. 江西中醫藥,2003,(11). |
[13] 《傷寒論》第309條之我見[J]. 天津中醫學院學報,2002,(4). |
[14] 《傷寒論》第319條之病變趨勢辨析[J]. 天津中醫學院學報,2001,(2). |
[15] 太陽病蓄血證的證型初探[J]. 遼寧中醫雜誌,2000,(9). |
[16] 《傷寒論》鑑別診斷法初探[J]. 天津中醫學院學報,1999,(1). |
[17] 再論《傷寒論》104條[J]. 天津中醫學院學報,199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