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卜天

張卜天

1979年9月生。學者。師從吳國盛。熱愛哲學和科學史方面的翻譯,研究方向為西方中世紀和近代早期科學思想史,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近代科學的起源和科學革命,特別關注現代性的起源,科學與哲學、神學的關係和互動,中世紀晚期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神學思潮對近代科學興起的影響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卜天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79年(己未年)9月
  • 職業:學者
  • 畢業院校中國科技大學近代物理系
  • 主要成就: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科學史系長聘教授 
  • 代表作品:《質的量化與運動的量化——14世紀經院自然哲學的運動學初探》
簡介,專著,課題,論文,譯著,譯文,書評及其他,

簡介

1979年9月生。
1995年9月至1996年7月:中國科技大學熱科學與能源工程系。
高考准考證上的少年張卜天高考准考證上的少年張卜天
1996年9月至2000年7月:中國科技大學近代物理系,獲物理學學士學位。
2002年9月至2004年7月:北京大學哲學系科技哲學專業碩士生,免試轉博。
2004年9月至2008年7月:北京大學哲學系科技哲學專業博士生,獲科技哲學博士學位。
博士論文:“質的量化與運動的量化——14世紀經院自然哲學的運動學初探”(導師:吳國盛 教授)
2008年至2011年: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2012年至2015年: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2015年1月至6月:英國劍橋李約瑟研究所訪問學者。
2015年6月至2017年4月:中國科學院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駐訪學者。
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科學史系副教授。
2018年6月至今: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科學史系長聘教授。

專著

《質的量化與運動的量化——14世紀經院自然哲學的運動學初探》,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課題

“機械論的起源、演變及其問題研究”課題獲得2011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資助。

論文

1 “奧雷斯姆關於質的強度的圖示法初探”,《自然辯證法通訊》,2006年第28卷第5期,72-76, 28頁。
2 “中世紀自然哲學關於運動本性的爭論”,《自然科學史研究》,2008年第27卷第1期,1-12頁。
3 “拉丁西方的百科全書之最——伊西多爾的《詞源》”,《中國科技史雜誌》,2008年第29卷第3期,282-288頁。
4 “布雷德沃丁的動力學定律”,《廣西民族大學學報》, 2010年第16卷第1期,5-12, 23頁。
5 “評《近代科學的建構:機械論與力學》中譯本”,《中國科技史雜誌》, 2010年第31卷第3期,346-354頁。
6 “從古希臘到近代早期力學含義的演變”,《科學文化評論》,2010年第7卷第3期,38-53頁。
7 “中世紀自然哲學關於質的強度變化問題的爭論”, 2010年第32卷第4期《自然辯證法通訊》,35-41頁。
8 “中世紀自然哲學的思維風格”,《科學文化評論》,2011年第8卷第3期,26-34頁。
9 “位置的不動性——亞里士多德位置學說的理論困難”,《中國科技史雜誌》,2011年第32卷第3期,418-430頁。劉勝利,張卜天。
10 “科學革命和李約瑟問題:科恩教授訪談錄”,《科學文化評論》,2012年第9卷第4期,103-113頁。
11 “中世紀科學史研究的發展與展望”,《中國科技史雜誌》,2012年第33卷第3期,285-295頁。
12 “《科學源流譯叢》概述”,《中國科技史雜誌》,2013年第34卷第1期,102-106頁。
13 “科學革命起止時間背後的編史學觀念”,《科學文化評論》,2013年第4期,29-38頁。
14 “希臘力學的性質和傳統初探”,《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132-142頁。
15 “現代世界圖景的思想起源——評《無限與視角》”,《科學文化評論》,2014年第2期,109-121頁。
16 “哥白尼顛覆了人類中心主義嗎?”,《科學文化評論》, 2016年第4期,29-37頁。
17 “‘科學’與‘宗教’概念的演變”,《自然辯證法通訊》,2017年第3期,147-152頁。
18 “阿格里科拉的《礦冶全書》及其及其對採礦反對者的回應”,《中國科技史雜誌》,2017年第38卷第3期,339-345頁。
19 “中世紀自然哲學與神學的互動芻議”,《科學文化評論》, 2017年第4期,29-48頁。
20 “為什麼古人不喜歡創新”,《科學文化評論》, 2018年第3期,114-122頁。
21 “Translating History of Science Books into Chinese: Why? Which Ones? How?”Isis, 2018, 109(4), pp. 782-788.

譯著

1 亞歷山大·柯瓦雷:《牛頓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2 哥白尼:《天球運行論》,載霍金編《站在巨人的肩上》,遼寧教育出版社(及大塊出版社),2004年。
3 克卜勒:《世界的和諧》,載霍金編《站在巨人的肩上》,遼寧教育出版社(及大塊出版社),2004年。
4 英國上議院:《科學與社會》,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年。(與張東林合譯)
5 羅伯特·所羅門:《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6 安德魯·羅賓遜:《愛因斯坦:相對論一百年》,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
7 馬丁·戴維斯:《邏輯的引擎》,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
8 布賴恩·里德雷:《科學是魔法嗎》,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與李斌合譯)
9 亞歷山大·柯瓦雷:《從封閉世界到無限宇宙》,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10 弗雷德里克·M·韋洛克:《韋洛克拉丁語教程》,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年。
11 弗里德曼:《分道而行:卡爾納普、卡西爾、海德格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12 沃爾特·艾薩克森:《愛因斯坦:生活和宇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9年。(沃爾特·艾薩克森:《愛因斯坦傳》,湖南科技出版社,2012年。)
13 I.伯納德·科恩:《新物理學的誕生》,湖南科技出版社,2010年。
14 愛德華·格蘭特:《近代科學在中世紀的基礎》,湖南科技出版社,2010年。
15 愛德華·揚·戴克斯特霍伊斯:《世界圖景的機械化》,湖南科技出版社,2010年。
16 克卜勒:《世界的和諧》,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17 米歇爾·艾倫·吉萊斯皮:《現代性的神學起源》,湖南科技出版社,2012年。
18 弗洛里斯·科恩:《世界的重新創造:近代科學是如何產生的》,湖南科技出版社,2012年。
19 弗洛里斯·科恩:《科學革命的編史學研究》,湖南科技出版社,2012年。
20 埃德溫·阿瑟·伯特:《近代物理科學的形上學基礎》,湖南科技出版社,2012年。
21 瑪格麗特·奧斯勒:《重構世界:從中世紀到近代歐洲的自然、上帝與人類認識》,湖南科技出版社,2012年。
22 戴維·林德伯格:《西方科學的起源》(第二版),湖南科技出版社,2013年。
23 勞倫斯·普林西比:《科學革命》,譯林出版社,2013年。
24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說》,商務印書館,2013年。
25 卡斯滕·哈里斯:《無限與視角》,湖南科技出版社,2014年。
26 哥白尼:《天球運行論》,商務印書館,2014年。
27 皮埃爾·阿多:《伊西斯的面紗:自然的觀念史》,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28 埃爾溫·薛丁格:《生命是什麼》,商務印書館,2014年。
29 埃爾溫·薛丁格:《自然與希臘人 科學與人文主義》,商務印書館,2015年。
30 愛德華·揚·戴克斯特豪斯:《世界圖景的機械化》,商務印書館,2015年。
31 雅各布·克萊因:《雅各布·克萊因思想史文集》,湖南科技出版社,2015年。
32 彼得·辛格:《黑格爾》,譯林出版社,2015年。
33 戴維·L·華格納:《中世紀的自由七藝》,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年。
34 榮格/衛禮賢:《金花的秘密:中國的生命之書》,商務印書館,2016年。
35 李約瑟:《文明的滴定》,商務印書館,2016年。
36 彼得·哈里森:《科學與宗教的領地》,商務印書館,2016年。
37 I.伯納德·科恩:《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互動》,商務印書館,2016年。
38 亞歷山大·柯瓦雷:《牛頓研究》,商務印書館,2016年。
39 亞歷山大·柯瓦雷:《從封閉世界到無限宇宙》,商務印書館,2016年。
40 I.伯納德·科恩:《新物理學的誕生》,商務印書館,2016年。
41 彼得·辛格:《休謨》,譯林出版社,2016年。(與吳寧寧合譯)
42 巴特菲爾德:《現代科學的起源》,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年。
43 格雷厄姆·勞頓:《萬物起源》,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年。
44 弗雷德里克·M·韋洛克:《韋洛克拉丁語教程》(第七版),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年。
45 洛西:《科學哲學的歷史導論》,商務印書館,2017年。
46 托馬斯·內格爾:《心靈和宇宙:對唯物論的新達爾文主義自然觀的詰問》,商務印書館,2017年。
47 史蒂芬·霍金編:《站在巨人的肩上:物理學和天文學的偉大著作》,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年。(合譯)
48 烏特·哈內赫拉夫:《西方神秘學指津》,商務印書館,2018年。
49 勞倫斯·普林西比:《鍊金術的秘密》,商務印書館,2018年。
50 阿爾道斯·赫胥黎:《長青哲學》,商務印書館,2018年。(合譯)
51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商務印書館,2018年。
52 羅伯特·所羅門:《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英文第十版),清華大學出版社,2018年。
53 埃德溫·阿瑟·伯特:《近代物理科學的形上學基礎》,商務印書館,2019年。
54 伯特蘭·羅素:《西方的智慧》,商務印書館,2019年。
55 愛因斯坦、英費爾德:《物理學的進化》,商務印書館,2019年。
56 喬治·伽莫夫:《從一到無窮大》,商務印書館,2019年。
57 彼得·哈里森:《聖經、新教與自然科學的興起》,商務印書館,2019年。

譯文

1 華萊士:“布魯門伯格的《哥白尼世界的起源》”,載劉小楓主編,《赫爾墨斯的計謀》,《經典與解釋》叢書第7輯,華夏出版社,2005年。
2 華萊士:“布魯門伯格的《近代的正當性》”,載劉小楓主編,《馬基雅維利的喜劇》,《經典與解釋》叢書第10輯,華夏出版社,2005年。
3 華萊士:“布魯門伯格的《神話研究》”,載劉小楓主編,《色諾芬的品味》,《經典與解釋》叢書第13輯,華夏出版社,2006年。
4 “安·邁爾與中世紀晚期自然哲學研究”,《科學文化評論》,2007年第4卷第3期,39-50頁。
5 “天文學和宇宙論”,《西方大觀念》,2008年,華夏出版社, 69-81頁。
6 “力學”,《西方大觀念》,2008年, 華夏出版社,903-924頁。
7 “量”,《西方大觀念》,2008年, 華夏出版社,1255-1263頁。
8 卡爾·米切姆: “技術哲學”,2008年,《技術哲學經典讀本》,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9 漢娜·阿倫特:“製作的本質”,2008年,《技術哲學經典讀本》,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10 潘忠明:“《論語》的句子有意義嗎?:孔子、維根斯坦和意義問題”,2008年第10期, 《社會科學戰線》,59-63頁。
11 馬歇爾·D·維爾曼:“語氣、語力以及語法在比較哲學中的作用”,2008年第11期, 《社會科學》,130-135頁。
12 默多克:“中世紀晚期的哲學與科學事業”,《科學文化評論》,2010年第7卷第2期,5-20頁。
13 伯特:“近代思想的本性所暗示的歷史問題”,《科學文化評論》,2011年第8卷第6期,68-75頁。
14 H.弗洛里斯·科恩:“伯特與自然的數學化”,《科學文化評論》,2012年第9卷1期,111-119頁。
15 哈金:“《科學革命的結構》50 周年紀念”,《科學文化評論》,2012年第9卷第6期,54-73頁。
16 雅各布·克萊因,“現象學與科學史”,《科學文化評論》,2013年第4期,69-83頁。

書評及其他

1 “古爾德是我真正的朋友”,《音樂愛好者》,1999年第4期。
2 “哲學敘述的缺席”,《科學時報》,2002年12月6日。
3 “終極與浪漫”,《科學時報》,2003年8月21日。
4 “西方數學:影響哲學與宗教”,《科學時報》,2004年7月15日。
5 “哲學:溝通科學與常識”,《中華讀書報》,2007年4月18日。
6 “韋洛克來了,拉丁語離我們還遠嗎?”《科學時報》,2009年9月16日。
7 “經院學者最早定義運動學基本概念”,《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6月8日。
8 “‘創造性’概念的歷史”,《文匯報》,2012年8月6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