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升善出生於1930年1月14日,山東平度張戈莊鎮下張家村人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升善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山東省平度張戈莊鎮
- 出生日期:1930年1月14日
- 職業:作家
- 信仰:中國共產黨
- 代表作品:《楊明齋為黨育才功勳卓著》
個人生平,人物評價,
個人生平
1930年1月14日,張戈莊鎮下張家村農民張登萊家喜添貴子,按照族譜順序,張登萊給兒子起名張升善。張登萊出身寒微,幼年喪父,跟母親學會務農,十歲學推車,十五學耕地,學得一手好農活,是附近有名的莊稼把式。但苦於沒有上過學,念過書,目不識丁。十八歲那年,張登萊的命運有所轉機,因為他的知禮懂事、勤勞善良,被一位街坊叔看好,過繼為繼子,過上了溫飽的中農生活。張登萊喜歡聽說書,並且耳聽心記,久而久之,一部《三國演義》被他背得滾瓜爛熟,書裡面歌頌“忠義”英雄,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思想深深地影響著他,他暗暗發誓,等自己有了兒子,一定供他念書,讓他做個懂得民族大義,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人物。所以,當兒子長到7歲的時候,便把他送到了村裡的私塾念書。1941年,抗日戰爭烽火燃遍中華大地,鄉村學校也不是一塊淨土,國民黨地方武裝和偽軍雜牌部隊經常到學校搗亂,有的講三民主義,有的講大東亞共榮,有的講要消滅一二五(即八路軍)。張升善不知誰說得對,便回去問父親,父親告訴他:“專心讀書,學有用之理,聽好人之言。什麼是好人?對老百姓好的就是好人!”
翌年春,學校換了一位名叫楊學曾的老師。這位老師教學態度嚴謹,從不亂講話。一次,國民黨七區(蘭底)政工隊的一個人到學校講話說:“東北有共產黨和一二五(八路),他們紅眼綠鼻子,腳像野豬,在大雪地里撲呀撲呀抓人吃……”講得學生毛骨悚然,紛紛問老師是真還是假,楊老師憤怒地說:“他們淨瞎說,八路也是人,眼睛和鼻子和咱一樣,在雪地跋涉是為了打鬼子!”楊老師的話解除了學生的疑惑,八路軍的形象在張升善的心裡有了最初的印象。
1942年秋,張家住進了一夥陌生人。他們在乾什麼?張升善很快就弄明白了,他們是一夥了不起的人物,領頭的叫邵榮貴,是共產黨駐平南區指導員,他們的任務是發展張登萊為村農救會會長,領導全村窮人向地主富農展開減租減息鬥爭。父親欣然從命,以他在村裡的良好聲望號召窮人跟地主老財作鬥爭……邵榮貴和藹可親,詢問張升善在學校學什麼功課?是否聽得懂?他還講到“天福山起義”與“雷神廟戰鬥”等有關膠東三軍發起的歷史,聽得張升善從內心裡佩服共產黨。張登萊告訴兒子:“記住,共產黨領導窮人打天下,他們在創造歷史,將來你要寫好他們!”
應該說,張登萊老人、楊學曾老師、邵榮貴指導員是引領張升善走上正確人生道路的啟蒙者,他們在張升善幼小的心靈上播撒了熱愛共產黨、熱愛黨史的種子。楊老師是東北抗日聯軍楊靖宇部下的戰士,受黨組織委派回山東開展地下工作,建國後任縣級領導;邵榮貴是一位老八路,建國後派往上海奉賢縣任縣委書記。一個農村娃,能得到這些人的教誨,對今天80多歲高齡的張升善來說,他感到無比的榮幸。
風雨之中成長起來,他覺得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時光匆匆。不知不覺,張升善進入了少年時期,這期間,他的家鄉發生了不少大事,讓這個少年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
1940年農曆七月間,一隊日本侵略軍從張戈莊往蘭底進發,行至下張家村南石家大塋時,埋伏在這裡的平度抗日游擊隊張金銘部第二團的劉向生帶領部下向敵人發起了猛烈的炮火,致使敵人倉皇逃竄,那次戰役還活捉了一名日本兵。此次戰役立時傳遍平南,極大地鼓舞了家鄉人民同日本侵略者鬥爭的信心。但是,日本侵略者不甘心自己的失敗,在這年除夕夜,駐平度城的日軍血洗了二團駐地李傅莊,團長劉向生與一營營長宋子劍都犧牲了。李傅莊即張升善外祖母家的居住地,那年年除夕的時候,張升善和父親到外祖母家拜年,看到的是牆倒屋塌的景象。外祖母家房頂大開洞天,舅父白光明氣憤地對張登萊說:“姐夫,你看這日子怎么過,日本鬼子太欺負人了!”張登萊面色鐵青地說:“這都是帳,老百姓忘不了,八路軍會給我們報仇的,日本鬼子欠下的帳總有一天要還的!”
從1940年到1945年,相繼發生的抗日團長劉向生陣亡,抗日聯防主任王文華被殺,平東縣武委會主任張福全犧牲,村農救會會長——父親張登萊被捕等幾件大事,讓少年張升善在紛繁複雜的鬥爭中迅速成長起來,越來越認清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1946年,國民黨發動內戰,中國歷史進入解放戰爭時期。這年農曆元宵節後,文教助理吳俊根據杜家區委意見,將張升善等幾個學生分配至村小任教:配合村黨支部開展減租減息、支援前線、肅清奸特、社會治安等中心工作。
1953年,張升善被調到鄒家坡村國小任教導主任,該校講歷史課的是校長傅永邦,他在講中國古代史時,將歷史上發生的戰亂分成三大類:一是兄弟民族之間爭奪地盤;二是農民階級反抗統治階級;三是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而推動歷史前進幅度較大的則是農民起義。這種對歷史發展的新解釋新觀點給張升善以很大啟發。1958年,他被調到大城西國小任校長,因為此地正是漢朝膠東國國都(今朱毛一帶)西面,附近流傳很多有關膠東國的故事,是研究漢武帝政事的最佳之地。該校歷史教師冷華堂是一位史學知識雄厚、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培養現實有用人才,他同冷老師多次研究,用新的觀點分析總結歷史與歷史規律,使歷史課成為學生最愛上的一堂課,收到了“以史為鑑,資政育人”的效果,為他後來編寫黨史打下堅實基礎。
1956年,張升善在黨旗下莊嚴宣誓。從此,他成了中國共產黨中的一員。
受命於編寫平度黨史,他寫殘了右手
1982年,改革開放之初,百廢待興。在平度黨校任副校長的張升善有一天突然接到時任縣委書記趙蘭田的電話,要他來縣委一趟。張升善很詫異,什麼事情讓趙書記如此重視,非要面授機宜呢!在去的路上,張升善有一種預感,一定是有重大的事情委任於他,不然的話,不會這樣火急。不出他所料,趙書記開門見山,成立縣委黨史辦,讓他擔任黨史辦副主任,成立黨史編寫組,編寫平度黨史。
我的天,寫平度黨史,身為平度人,他知道這份責任該有多重!平度是山東省重要的抗日根據地和膠東保衛戰的主戰場,是中國共產黨創立時期著名的革命活動家楊明齋和山東共產黨組織早期領導人劉謙初烈士的故鄉,深厚的地方黨史資源是平度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這一切都要從零開始,也就是說,從他接手黨史辦副主任主持工作開始,年已52歲的他熱血沸騰,一種光榮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湧上心頭,他當即表示,一定不辜負領導的信任,寫好平度黨史,為後代留下珍貴的黨史資源。
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他把自己的後半生交給了平度黨史事業。在他和同仁們的努力下,一部部黨史著作相繼出版:《平度黨史資料》、《楊明齋》、《劉謙初》、《膠東保衛戰》、《大澤英烈》等,總共16部,25本,同時,30餘篇黨史文章見諸於報刊和雜誌上。1992年10月離休後,他又發揮餘熱,重返崗位,參與編撰《中共平度地方史》三卷,又發表黨史文章40餘篇,時至今日,81歲的他仍然筆耕不輟,共撰寫黨史440餘萬字。440餘萬字是個什麼概念?那是一個老人30餘年埋頭燈下的心血結晶,那是一筆一划付出了血的代價的浩繁工程!他也因此多次被評為山東省優秀黨史工作者,他編撰的黨史著作獲得了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山東省社會科學院“八五”重點研究項目註冊類獎。
說起來,張升善不是什麼英雄,但他卻做出了只有英雄才能做出的壯舉,那就是當他的右手再也無力握緊筆桿子的時候。
為了收集整理黨史資料,撰寫黨史文章,數年來他常常工作到深夜,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隨著一篇篇文章著書或見之於報紙雜誌,他的右手不知怎么竟然哆嗦起來,而且越哆嗦越厲害,以致於拿不住一支筆,更談不上書寫文字。張升善陷入極度的痛苦之中。他去濟南醫院求治,醫生告訴他:“這是長期勞累的結果,手指肌肉群喪失功能,沒有辦法醫治。”
聽到這樣的話,無異於宣判死刑。男兒有淚不輕彈,但張升善為自己不能再寫黨史而哭了起來。他問自己:“還有那么多的任務沒有完成,難道就這樣停下筆了嗎?”他想起了自己小的時候,想起了父親,想起了為解救中華民族英勇獻身的前輩們……他對自己說:“不能,不能啊!父親當年告誡自己,就是讓我記住共產黨領導窮人打天下的歷史!如果我這一代人不去完成,那還留待誰人去寫呀!”想到此,他突然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右手不行還有左手,累死我也要寫下去。”
那是1994年的一天深夜,燈光下,張升善開始用左手寫黨史,一個字一個字歪歪扭扭地寫著,豆粒大的汗珠落下來了,手指僵硬得不聽使喚,但他不為所動,依然不屈不撓地寫下去。一個小時、兩個小時過去了,他只寫了幾百字。就是這樣,一個年過花甲的老人,用他的左手寫黨史,常常是,額頭上的汗水打濕了稿紙,可他還是寫,還是寫……一篇篇文章就是這樣寫出來了,奇蹟也這樣發生了,他用左手寫字的速度由原來一個小時幾百字提高到現在的3000字。誰都知道,張升善還會寫一手漂亮的舒同體毛筆字,自他右手無法握筆之後,很多人為他惋惜,擔心再也看不到他的舒同體書法了,可是現在,人們又看到了他的書法,豈知那是他用左手寫出來的,而且效果與他右手寫出來的不相上下。
嘔心瀝血寫黨史,寒來暑往苦自知。有一次,為了趕寫《平度公安志》,張升善和同事呂峰到煙臺收集資料,了解到平南縣縣長張堂還活著,便連夜趕去採訪,80多歲的老縣長和他們進行了幾個小時的長談,了解到了許多鮮為人知的革命鬥爭故事,這讓張升善興奮不已。然而,當他興致勃勃地趕回平度時,才知老伴突發腦血栓已住進了醫院。
那些年來,為了蒐集黨史資料,一年之中得有三四個月在外地奔波,家中的一切全靠老伴打理,現在回想起來,他覺得最對不住的就是故去的老伴。1985年5月,家鄉雪白的梨花開了,他和同事崔健仁趕往呼和浩特市,採訪楊明齋的弟弟楊好清。沒想到趕往那裡之後,那裡還是大雪紛飛,他和崔被凍得渾身打哆嗦,他們在呼市停留了15天,都是在零下十幾度的嚴寒下度過的。
如今,黨的歷史已走過了90個春秋,而張升善寫黨史卻寫了30個春秋,期間發生的感人故事很多很多。這位可敬的老人通過寫黨史也把自己寫成了一部歷史,他的精神印在了黨史上,永遠激勵我們為建設家鄉出力!
翌年春,學校換了一位名叫楊學曾的老師。這位老師教學態度嚴謹,從不亂講話。一次,國民黨七區(蘭底)政工隊的一個人到學校講話說:“東北有共產黨和一二五(八路),他們紅眼綠鼻子,腳像野豬,在大雪地里撲呀撲呀抓人吃……”講得學生毛骨悚然,紛紛問老師是真還是假,楊老師憤怒地說:“他們淨瞎說,八路也是人,眼睛和鼻子和咱一樣,在雪地跋涉是為了打鬼子!”楊老師的話解除了學生的疑惑,八路軍的形象在張升善的心裡有了最初的印象。
1942年秋,張家住進了一夥陌生人。他們在乾什麼?張升善很快就弄明白了,他們是一夥了不起的人物,領頭的叫邵榮貴,是共產黨駐平南區指導員,他們的任務是發展張登萊為村農救會會長,領導全村窮人向地主富農展開減租減息鬥爭。父親欣然從命,以他在村裡的良好聲望號召窮人跟地主老財作鬥爭……邵榮貴和藹可親,詢問張升善在學校學什麼功課?是否聽得懂?他還講到“天福山起義”與“雷神廟戰鬥”等有關膠東三軍發起的歷史,聽得張升善從內心裡佩服共產黨。張登萊告訴兒子:“記住,共產黨領導窮人打天下,他們在創造歷史,將來你要寫好他們!”
應該說,張登萊老人、楊學曾老師、邵榮貴指導員是引領張升善走上正確人生道路的啟蒙者,他們在張升善幼小的心靈上播撒了熱愛共產黨、熱愛黨史的種子。楊老師是東北抗日聯軍楊靖宇部下的戰士,受黨組織委派回山東開展地下工作,建國後任縣級領導;邵榮貴是一位老八路,建國後派往上海奉賢縣任縣委書記。一個農村娃,能得到這些人的教誨,對今天80多歲高齡的張升善來說,他感到無比的榮幸。
風雨之中成長起來,他覺得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時光匆匆。不知不覺,張升善進入了少年時期,這期間,他的家鄉發生了不少大事,讓這個少年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
1940年農曆七月間,一隊日本侵略軍從張戈莊往蘭底進發,行至下張家村南石家大塋時,埋伏在這裡的平度抗日游擊隊張金銘部第二團的劉向生帶領部下向敵人發起了猛烈的炮火,致使敵人倉皇逃竄,那次戰役還活捉了一名日本兵。此次戰役立時傳遍平南,極大地鼓舞了家鄉人民同日本侵略者鬥爭的信心。但是,日本侵略者不甘心自己的失敗,在這年除夕夜,駐平度城的日軍血洗了二團駐地李傅莊,團長劉向生與一營營長宋子劍都犧牲了。李傅莊即張升善外祖母家的居住地,那年年除夕的時候,張升善和父親到外祖母家拜年,看到的是牆倒屋塌的景象。外祖母家房頂大開洞天,舅父白光明氣憤地對張登萊說:“姐夫,你看這日子怎么過,日本鬼子太欺負人了!”張登萊面色鐵青地說:“這都是帳,老百姓忘不了,八路軍會給我們報仇的,日本鬼子欠下的帳總有一天要還的!”
從1940年到1945年,相繼發生的抗日團長劉向生陣亡,抗日聯防主任王文華被殺,平東縣武委會主任張福全犧牲,村農救會會長——父親張登萊被捕等幾件大事,讓少年張升善在紛繁複雜的鬥爭中迅速成長起來,越來越認清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1946年,國民黨發動內戰,中國歷史進入解放戰爭時期。這年農曆元宵節後,文教助理吳俊根據杜家區委意見,將張升善等幾個學生分配至村小任教:配合村黨支部開展減租減息、支援前線、肅清奸特、社會治安等中心工作。
1953年,張升善被調到鄒家坡村國小任教導主任,該校講歷史課的是校長傅永邦,他在講中國古代史時,將歷史上發生的戰亂分成三大類:一是兄弟民族之間爭奪地盤;二是農民階級反抗統治階級;三是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而推動歷史前進幅度較大的則是農民起義。這種對歷史發展的新解釋新觀點給張升善以很大啟發。1958年,他被調到大城西國小任校長,因為此地正是漢朝膠東國國都(今朱毛一帶)西面,附近流傳很多有關膠東國的故事,是研究漢武帝政事的最佳之地。該校歷史教師冷華堂是一位史學知識雄厚、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培養現實有用人才,他同冷老師多次研究,用新的觀點分析總結歷史與歷史規律,使歷史課成為學生最愛上的一堂課,收到了“以史為鑑,資政育人”的效果,為他後來編寫黨史打下堅實基礎。
1956年,張升善在黨旗下莊嚴宣誓。從此,他成了中國共產黨中的一員。
受命於編寫平度黨史,他寫殘了右手
1982年,改革開放之初,百廢待興。在平度黨校任副校長的張升善有一天突然接到時任縣委書記趙蘭田的電話,要他來縣委一趟。張升善很詫異,什麼事情讓趙書記如此重視,非要面授機宜呢!在去的路上,張升善有一種預感,一定是有重大的事情委任於他,不然的話,不會這樣火急。不出他所料,趙書記開門見山,成立縣委黨史辦,讓他擔任黨史辦副主任,成立黨史編寫組,編寫平度黨史。
我的天,寫平度黨史,身為平度人,他知道這份責任該有多重!平度是山東省重要的抗日根據地和膠東保衛戰的主戰場,是中國共產黨創立時期著名的革命活動家楊明齋和山東共產黨組織早期領導人劉謙初烈士的故鄉,深厚的地方黨史資源是平度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這一切都要從零開始,也就是說,從他接手黨史辦副主任主持工作開始,年已52歲的他熱血沸騰,一種光榮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湧上心頭,他當即表示,一定不辜負領導的信任,寫好平度黨史,為後代留下珍貴的黨史資源。
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他把自己的後半生交給了平度黨史事業。在他和同仁們的努力下,一部部黨史著作相繼出版:《平度黨史資料》、《楊明齋》、《劉謙初》、《膠東保衛戰》、《大澤英烈》等,總共16部,25本,同時,30餘篇黨史文章見諸於報刊和雜誌上。1992年10月離休後,他又發揮餘熱,重返崗位,參與編撰《中共平度地方史》三卷,又發表黨史文章40餘篇,時至今日,81歲的他仍然筆耕不輟,共撰寫黨史440餘萬字。440餘萬字是個什麼概念?那是一個老人30餘年埋頭燈下的心血結晶,那是一筆一划付出了血的代價的浩繁工程!他也因此多次被評為山東省優秀黨史工作者,他編撰的黨史著作獲得了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山東省社會科學院“八五”重點研究項目註冊類獎。
說起來,張升善不是什麼英雄,但他卻做出了只有英雄才能做出的壯舉,那就是當他的右手再也無力握緊筆桿子的時候。
為了收集整理黨史資料,撰寫黨史文章,數年來他常常工作到深夜,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隨著一篇篇文章著書或見之於報紙雜誌,他的右手不知怎么竟然哆嗦起來,而且越哆嗦越厲害,以致於拿不住一支筆,更談不上書寫文字。張升善陷入極度的痛苦之中。他去濟南醫院求治,醫生告訴他:“這是長期勞累的結果,手指肌肉群喪失功能,沒有辦法醫治。”
聽到這樣的話,無異於宣判死刑。男兒有淚不輕彈,但張升善為自己不能再寫黨史而哭了起來。他問自己:“還有那么多的任務沒有完成,難道就這樣停下筆了嗎?”他想起了自己小的時候,想起了父親,想起了為解救中華民族英勇獻身的前輩們……他對自己說:“不能,不能啊!父親當年告誡自己,就是讓我記住共產黨領導窮人打天下的歷史!如果我這一代人不去完成,那還留待誰人去寫呀!”想到此,他突然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右手不行還有左手,累死我也要寫下去。”
那是1994年的一天深夜,燈光下,張升善開始用左手寫黨史,一個字一個字歪歪扭扭地寫著,豆粒大的汗珠落下來了,手指僵硬得不聽使喚,但他不為所動,依然不屈不撓地寫下去。一個小時、兩個小時過去了,他只寫了幾百字。就是這樣,一個年過花甲的老人,用他的左手寫黨史,常常是,額頭上的汗水打濕了稿紙,可他還是寫,還是寫……一篇篇文章就是這樣寫出來了,奇蹟也這樣發生了,他用左手寫字的速度由原來一個小時幾百字提高到現在的3000字。誰都知道,張升善還會寫一手漂亮的舒同體毛筆字,自他右手無法握筆之後,很多人為他惋惜,擔心再也看不到他的舒同體書法了,可是現在,人們又看到了他的書法,豈知那是他用左手寫出來的,而且效果與他右手寫出來的不相上下。
嘔心瀝血寫黨史,寒來暑往苦自知。有一次,為了趕寫《平度公安志》,張升善和同事呂峰到煙臺收集資料,了解到平南縣縣長張堂還活著,便連夜趕去採訪,80多歲的老縣長和他們進行了幾個小時的長談,了解到了許多鮮為人知的革命鬥爭故事,這讓張升善興奮不已。然而,當他興致勃勃地趕回平度時,才知老伴突發腦血栓已住進了醫院。
那些年來,為了蒐集黨史資料,一年之中得有三四個月在外地奔波,家中的一切全靠老伴打理,現在回想起來,他覺得最對不住的就是故去的老伴。1985年5月,家鄉雪白的梨花開了,他和同事崔健仁趕往呼和浩特市,採訪楊明齋的弟弟楊好清。沒想到趕往那裡之後,那裡還是大雪紛飛,他和崔被凍得渾身打哆嗦,他們在呼市停留了15天,都是在零下十幾度的嚴寒下度過的。
如今,黨的歷史已走過了90個春秋,而張升善寫黨史卻寫了30個春秋,期間發生的感人故事很多很多。這位可敬的老人通過寫黨史也把自己寫成了一部歷史,他的精神印在了黨史上,永遠激勵我們為建設家鄉出力!
人物評價
什麼樣的人稱得上是英雄,捷克作家伏契克在《論英雄與英雄主義》一文中作過這樣的回答:“英雄———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在決定性關頭做了為人類社會的利益所需要做的事。”英雄的價值,不是收穫,而是付出;不是能力,而是行動;不是個人得到了什麼,而是向社會奉獻了什麼。從這個意義上講,為我市黨史寫了整整30個春秋、黨史著作等身,並且右手寫殘用左手的一個人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一名英雄。他就是有著50多年黨齡,寫黨史寫到耄耋年齡並且至今還在繼續用左手撰寫黨史文章的張升善。
“我剛剛寫了《楊明齋為黨育才功勳卓著》的文章,你看看,能不能發發!”當我還在聚精會神地專注於電腦前的稿件時,耳旁突然傳來謙和的伴有絲絲哮喘的聲音,我就知道又是他——張升善,禁不住脫口而出:“張老,這大風天氣,你怎么又來了?”“你完全可以打發年輕人來嘛,這么大年紀了,一定得多注意呀!”類似這樣的話不知說了多少次,但老人依然如故,每次都那么滿面春風、笑意盈盈地站在你面前,手裡是一疊寫滿字的稿件。當你還在為他的身體擔心的時候,他迅即轉身離去,步履輕健,完全不是他那個年齡老態龍鐘的模樣,倒像是一個朝氣蓬勃的年輕人!這真是個奇人,更奇的是我親眼見證了他寫字的姿勢,左手按在稿紙上,從中間往兩邊寫,寫得得心應手。我不免感動和震撼:“張老,一個人活到你這個年齡還能寫黨史,並且還是用左手寫,真是太不尋常了!告訴我,是什麼樣的精神讓你如此執著?”想不到老人家語出驚人——
“父親叫我寫黨史!”
“我剛剛寫了《楊明齋為黨育才功勳卓著》的文章,你看看,能不能發發!”當我還在聚精會神地專注於電腦前的稿件時,耳旁突然傳來謙和的伴有絲絲哮喘的聲音,我就知道又是他——張升善,禁不住脫口而出:“張老,這大風天氣,你怎么又來了?”“你完全可以打發年輕人來嘛,這么大年紀了,一定得多注意呀!”類似這樣的話不知說了多少次,但老人依然如故,每次都那么滿面春風、笑意盈盈地站在你面前,手裡是一疊寫滿字的稿件。當你還在為他的身體擔心的時候,他迅即轉身離去,步履輕健,完全不是他那個年齡老態龍鐘的模樣,倒像是一個朝氣蓬勃的年輕人!這真是個奇人,更奇的是我親眼見證了他寫字的姿勢,左手按在稿紙上,從中間往兩邊寫,寫得得心應手。我不免感動和震撼:“張老,一個人活到你這個年齡還能寫黨史,並且還是用左手寫,真是太不尋常了!告訴我,是什麼樣的精神讓你如此執著?”想不到老人家語出驚人——
“父親叫我寫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