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兢生 (1888年-1970年6月18日),字公室,出生於廣東省饒平縣浮濱鎮大榕鋪,社會學家,美學家,中國現代性教育的先驅,與藝術家劉海粟、音樂家黎錦暉並稱舊上海“三大文妖”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兢生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廣東省饒平縣浮濱鎮大榕鋪
- 職業:社會學家,美學家
簡介,人生和思想,主要著作,人物年表,社會評價,
簡介
1919年4月8日,以“關於盧梭古代教育起源理論之探討”為答辯題目,獲哲學博士學位,成為潮汕第一位博士,時年30歲。
1921年10月,受蔡元培聘請任北京大學哲學教授,與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為同事,並任北大風俗調查委員會主任。雖轟動一時,卻因《性史》被迫離北大,去上海開辦書店,卻屢遭查抄,都是“性”惹的禍。在上海,他創辦了“新文化社”,出版了中國第一份性教育雜誌《新文化月刊》,還與朋友合作出版了“美的叢書”和“性育叢書”。書店聘用年輕貌美的女店員,這又是中國第一。他不僅在《新文化》里寫專門探討有的女子在性高潮時會出現類似男子射精的現象,姑名之為“第三種水”,之後還出單行本《第三種水》,於是有好事者問美女店員“‘第三種水’出未?”魯迅先生的雜文還以這調侃而廣為流傳。有意思的是《性史》卻在日本出版,卻獲得很高的評價。[之後美國科學家通過實驗證明女子在性高潮時確實有“第三種水”。但在中國罵名蜂起,罵他是“性博士”、“賣春博士”,“淫亂”。
張兢生的著作甚豐,當時“臭名昭著”的也很多。他的《性史》、《十年情場》、《浮生漫談》、《愛情定劉與陳淑君女士事的研究》等書頗為流行,他是最早譯著<懺悔錄>的人。
1927年至1928年他譯述了性心理學創始人藹理斯《性心理叢書》一套共六大本。
1929年初,到杭州講學,被浙江當局以“性宣傳”罪名拘留並驅逐出境。梁實秋還寫了《張兢生醜態畢露》、《性學博士》等一系列批張兢生的文章,並呼籲取締他出版的書以及他主辦的《新文化》月刊。據傳,張作霖進京時,揚言要把這個傷風敗俗的傢伙拉出去槍斃。可見張兢生在那個時候的處境。在那個封建時代,張兢兢的前衛,顯示這個社會格格不入。走投無路的張兢生,在1932年自殺未遂,被迫轉向農業調查研究和農業教育。
人生和思想
驚世駭俗的人生和思想
張競生33歲時受蔡元培之邀到北大任哲學教授,專門開設性心理和愛情問題講座,他的講義《美的人生觀》被印成冊在北大廣為流傳。周作人曾在《晨報副刊》撰文稱讚:“張競生的著作上所最可佩服的是他的大膽,在中國這病理的道學社會裡高揭美的衣食住以至娛樂的旗幟,大聲叱吒,這是何等痛快的事。”
1923年5月,北大國學門成立“風俗調查會”,張被推舉為主席。在擬定風俗調查表時,他列出30多項,“性史”便是其中一項。在他看來,“人生哲學,孰有重大過於性學?而民族學、風俗學等,又在在(處處)與性學有關”。
據傳,張作霖進京時曾揚言,要把這個傷風敗俗的傢伙拉出去槍斃。張競生雖然沒被斃掉,但他提出的“性史”一項,卻被調查會否決。
這位倔犟的教授不甘心,乾脆在《京報副刊》發徵稿啟事,公開向社會徵集“性史”。先後收稿300餘篇,張擇其中7篇編為《性史》第一集,1926年4月由“性育社”印行。張在序文中聲稱:“我們不但看性為一種學問,我們尤當看它作一種藝術。”這種“美的人生觀”顯然觸怒了時人,報紙和雜誌對他眾口討伐。即使是此前因發表《性道德之科學標準》而遭猛烈批評的周建人,批判起《性史》也毫不留情。曾與張競生同批留法的宋子文,在南京教育會議上,更是點名斥責張倡導“亂愛”和“淫亂”。
雖然這本被林語堂稱為“很頹廢的書”,出版4個月後,便因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以“誨淫”的罪名提請天津警方在天津查禁,張競生本人也關照書店不再重印。但這卻讓這本小冊子在地下更加暢銷,不法書商大肆翻印,甚至盜用張的名義拋出多種《性史》續集,內容淫穢,令張名譽掃地。
就連翻譯過<性心理學>的潘光旦,也對他冷嘲熱諷。梁實秋更是撰寫《張競生醜態畢露》、《性學博士》等一系列文章,呼籲應取締他出版的書以及他主辦的《新文化》月刊。
1926年張競生被迫離開北大,前往上海擔任開明書店總編輯。他開辦“美的書店”,繼續自己的離經叛道。當時,所有商店都雇用男店員,而張卻讓幾個美女在櫃檯後賣書,這又給他招致無數謾罵。魯迅撰文諷刺道:“最露骨的是張競生博士所開的美的書店,曾經對面呆站著兩個年青臉白的女店員……”浙江教育廳長蔣夢麟,更是在張去杭州講學時,請警方以“性宣傳罪”將他拘禁於“待質所”,隨後驅逐出境。
沒人記得,這個不容於世的性學家,竟是將盧梭《懺悔錄》翻譯成中文的第一人。而作為中國第一個提出邏輯學學科概念的學者,其行為卻在常人眼中處處不合邏輯。這種苗頭早在他年少時便已顯露端倪。1909年,孫中山出於對他的賞識,安排他北上求學,但其父只希望兒子老老實實賺錢,做一個令人尊敬的鄉紳。21歲的張競生一怒之下,竟跋涉40多里山路,到縣衙狀告父親,“奪子之志”。上世紀30年代初,已經退出“江湖”的張競生,專程從老家廣東饒平趕往上海,公開為晚景淒涼的一代名妓賽金花募捐,並在小報上刊發一封致賽金花的信。
然而,即便驚世駭俗如張競生,整天頭頂著“性學博士”的帽子,也終有支持不住的一天。1932年,他選擇自殺,未遂後,從此轉向農業調查研究和農業教育。抗戰時,汪精衛力圖拉他下水,遭他斷然拒絕。
1953年春,張競生連夜寫下13000字的《我的幾點意見》,上書毛澤東,為了民眾的長遠利益,必須科學地節制生育,同樣“受詆於當時”。
魯迅當年曾言:“張競生的主張要實現,大約當在25世紀。”在張離世30餘年後的今天,學界已公允地將“中國第一性學家”、“中國計畫生育首倡者”、“中國現代民俗學先驅”等稱號冠在了他的頭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張競生被選為饒平縣前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常務委員、縣生產備荒委員會主任。1951年調廣州南方大學學習,接受馬列主義教育。結業後分配到廣東省農林廳任技正。1953年起任廣東省文史館研究員。1960年國家經濟困難時期自願申請回饒平,潛心研究哲學系統的理論,並寫出一批有價值的文稿。1970年6月18日,他在饒平縣樟溪廠埔村患腦溢血病逝世。
主要著作
《美的人生觀》、《美的社會組織法》、《偉大怪惡的藝術》、《與省府商榷整理省營工廠之方法》、《農村復興實驗》、《十年情場》、《浮生漫談》等;主要譯著有:《懺悔錄》、《夢與放逐》、《歌德自傳》等;
哲學著作有:
《系統與期待的異同》、《記意與意識》、《普通的邏輯》;還發表了《南北議和見聞錄》、《丁未潮州黃岡革命》、《文化史》、《前後殺狼記》、《山的面面觀》、《新食經》、《新饒平》等作品。
人物年表
1.1888年2月20日(農曆正月初九)生於廣東省饒平縣浮演區大榕鋪村。幼名江流,學名公室。後受達爾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進化論思想的影響,自己改名為張競生。
2.1902年以前,在本村私塾就讀,1903年考入由縣琴峰書院改名的縣立第一國小。1904年考入汕頭同文學校,該校為抗日英雄丘逢甲主辦。不論在那所學校,張競生皆以聰明好學而獲得師友的好評。
3.1907年考入清朝設於廣州的黃埔陸軍國小,該校名雖國小,所授課程實為高等學校課程,學制三年,外文要求能翻譯,每年招生100名,第一期學日文,第二期學法文,第三期為德文,第四期為英文,因為報考之人眾多,考取者多為校校者。後來陸小出身的人多為軍閥政客,如陳濟棠,陳銘樞等,皆張競生陸小第二期同學。
4.1909年在陸小讀書期間,如饑似渴偷看民報和其它革命讀物,萌發了反清思想,遂為校方注意乃以帶頭剪辮子等罪名將張競生開除。後以該校副監督、實為地下革命黨人趙聲(百先)介紹往新加坡謁見孫中山先生,盤留月余,受孫中山先生教導,決定回國北上參加革命活動。
5. 1910年為赴京參加京津同盟會,以學生身份為掩護,乃接受其父“先結婚,後去上海讀書”的條件,與15歲的女孩結婚。這對張競生的心靈是一個很大的打擊,也是他後來矢志反封建,反對性盲,堅持性教育,主張自由婚姻的一個重大原因。
6.1910年婚禮之後,張競生即赴上海,先進由法國天主教主辦的上海復旦學校。由於革命的需要,半年後入北京法文高等學校,後又考入京師大學,以學生的身份從事京津保同盟會反清活動。時汪精衛謀刺攝政王載件未遂被捕,張競生受命參與營救汪精衛,遂與汪清衛、陳壁君夫婦成為莫逆之交。
7.1911年10月17日至1912年初參加南北議和團的南方代表團,任南方議和團秘書,伍廷芳為南方代表團首席代表,實際該團由汪精衛決策。
8.1912年12月至1915年就讀巴黎大學。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為了消滅戰端,實現和平,建設民國,孫中山以大局為重,宣稱只要袁世凱擁護共和,他願意推舉袁為**大總統,從而打破南北議和僵局。決心與孫中山同進退的張競生,因而於該年12月10日到達法國,在巴黎大學就讀。3年後,即1915年取得文學學士學位(1917年同期赴法留學成績卓然的尚有譚熙鴻、楊杏佛、宋子文等人,皆為國民黨時代要員。見台灣《民國大事日誌》第一冊第二十五頁選派人員名單。)。
9.1916年至1919年,在法國里昂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19年4月8日《關於盧梭古代教育起源理論之探討》論文通過答辯被授予博士學位,在里昂大學攻讀期間,曾先後到過英、德、荷、比、瑞士等國遊歷和考察。
10.1920年春學成歸國,由潮屆議員兼省財政廳長鄒魯舉薦擔任潮汕當時最高學府金山中學校長,在從巴黎抵達廣州期間,上書陳炯明,提倡避孕節育,主張每對夫婦只生兩個孩子,多者受罰。陳炯明是當時廣東省長兼督軍,妻妾數人,有子女十多個,那裡聽得進,不肯任其為校長。後經地方力爭,才允為金山中學代理校長。這是張競生提倡節育避孕初次受挫,是他在國內坎坷生涯的開始。
11.1920年冬至1921年夏,任金山中學代理校長。在任期間,大刀闊斧進行教學改革。張競生深知愚昧不能使中華民族繁榮昌盛,決心以金山中學為基地,將它辦成知名的金山中學,而要辦好學校,選聘稱職教師為第一要旨。因此,他不講情面,辭退不稱職教師,聘請了幾位留學生來金山中學任教,提高了該校的教師素質。第一,反對男尊女卑,提倡男女平等,男女同校。這一年,金山中學通過考試,錄取了8名女學生入金山中學。第二,整頓學校紀律,培養讀書風氣。他認為要吸收外國文化,首先要掌握外語。他聘請了幾名優秀的外語老師,而且還要求理論課的科任老師用英語授課。同時大力推廣國語,以統一祖國語言,由於他的倡導,使讀書蔚然成風。第三,不畏權勢,清理校產。金山中學原為地方學校,校產甚多,但多為豪紳所把持,從中漁利,如不整頓清理,金中經費將成為問題。歷任校長為此頭痛,但因懼怕惡勢力,不敢出面清理。張競生卻不顧個人得失,立意清理,雖因此得罪豪紳,被迫到任九個月而辭職,但卻為金山中學爭回了校產,為金山中學保留了辦學的經濟基礎。
12.1921年10月至1926年,接受北**長蔡元培的聘請任北大哲學教授。
13.1927年下半年至1928年張競生博士到達上海,先擔任上海開明書店總編輯,後開辦“美的書店”。
14.1928年到1933年再度赴法從事學術研究。抵達法國後他給陸小同學、當時作廣東省長的陳銘樞上書,提出由他編譯介紹世界名著的計畫,受陳銘樞的支持資助。在這期間,他節衣縮食,專心翻譯。可惜不久陳銘樞下野,張經過自身的努力,翻譯並出版了《懺悔錄》、《夢放逐》、《印典娜》、《歌德自傳》、《多惹情歌》著作,由上海世界書局於1929年前後版。著作有《爛漫派概論》、《偉大怪惡的藝術》由上海世界書局於1929年出版。
15.1933年至1937年。受陳濟棠之邀任廣東省實業督辦,兼《廣東經濟建設》主編,廣州《群聲報》編輯。在任期間,回饒平家鄉集資修築公路60餘里。因被誣陷出逃香港。後由陳濟棠派人把他從港接回來,改任參議、廣州經濟委員等閒職。1933年與中山大學法律系畢業生黃冠南結婚。
16.1937年至1949年初。這是國運艱危的抗日戰爭時期和人民解放戰爭時期。在這時期,張競生顯示出高風亮節,大義凜然,忠貞報國,共仇同愾,與人民共患難,與志士共奮鬥的高貴品質。第一,抗戰爆發,與日寇暗中勾結的汪精衛為羅置黨羽,屢次函電邀請張競生北上議事,均以拒絕。毅然攜妻帶子,返抵故鄉,出任饒平縣民眾抗日饒平委員會副主任,宣傳抗日救國。汪精衛公開投敵,張通電與之決絕。第二,1939年倡建維新學校,為家鄉普及文化。第三,1941年創辦饒平縣農業職業學校任校長。辦農場、辦茲圃,把職業技術教育與生產勞動、啟發民智有機的結合起來。第四,抗戰勝利後內戰爆發,張競生於1946至1947年間,擬組建“中華農民黨”北游滬寧,東渡台灣,建黨未成。先送農校師生二十餘人及長子黃嘉到台灣糖廠工作,並從台灣帶回甘蔗良種。他謝絕留台工作,決心與家鄉人民共進退,乃訪問越南、高棉鼓勵華僑報效家國。第五,1947年當蔣介石進一步發動內戰時,張競生打了銀鋤四把,上刻“休養生息”四字,分寄國民黨要員,要他們住手停止內戰。第六,共產黨游擊隊在其家鄉出現後,他於1948便鼓勵其侄之子上山參加革命毅然站到共產黨一邊,並利用他的農校和社會地位,先後於1949年掩護三名被追捕的受傷游擊隊員脫險。同時募集糧食、衣服、藥品等軍需品支援游擊隊,在他的影響下,他所在的村就有11名青年參加游擊隊。第七,在此期間著有《飢餓的潮州》、《山的面面觀》、《食經》、《前後殺狼記》等著作。
17.1950年至1965年。1950年新中國成立,出任饒平縣生產救災委員會主任,第一屆各界縣人民代表會議特邀代表。1950年進入南方大學學習,分配於省農林廳任技正。1953年調廣東省文史研究館任館員。在任文史館研究員期間,先後寫出《南北議和見聞錄》、《辛亥革命南北議和時,孫中山先生兩個重要口頭指示》、《回憶金山中學》、《情場十年》、《浮生漫談》、《生活散記》、《回憶北大時的李大別烈士》等著作,同時積極參加湯溪水庫的建設。1960年體諒暫時經濟困難,自願申請回饒平,為省文史館駐外館員。在古稀之年遭逢十年浩劫,先被紅衛兵批判,繼而於1969年作為戰疏對象遣送饒平樟溪區廠埔時,高齡有病,孑然一身,深夜讀書與世長逝,終年82歲。
社會評價
至於張先生的偉論,我也很佩服,我若作文,也許這樣說的。但事實怕很難……知道私有之念之消除,大約當在二十五世紀……——魯迅《兩地書》(1923)
張博士根本是一位具有堅強的意志、豐富的想像力的自由主義學者、思想家,毫無忌憚地擊破了舊禮教的最後藩籬。——林語堂《張競生開風氣之先》(1953)
常州怪人劉海粟……主張公開在教室里做人體寫生……人們把他跟寫性史的張競生,唱《毛毛雨》的黎錦暉目為“三大文妖”,可是時代的潮流到底把“文妖”證明為先知者。——李敖《由一絲不掛說起》(1962.8.27)
你會驚嘆,此人怎么經常與政治史、思想史、學術史的“大人物”或“關鍵時刻”擦身而過?這不是一個聲名顯赫的“成功人士”,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是個“失敗者”,可他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觀察角度,幫助我們串起了一部“不一樣”的中國現代史。——陳平原《孤獨的尋夢人》(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