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人亞(革命烈士)

張人亞(革命烈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出生於鎮海的張人亞1921年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是中共早期黨員之一,他的黨齡與黨同歲。他參加革命後,領導了上海金銀業的罷工鬥爭,給中外反動勢力以沉重的打擊;他主持出版了上海總工會機關報《平民日報》,為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搖旗吶喊;在他去世後,他保存的一批珍貴文獻,也為後人留下了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人亞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898年
  • 逝世日期:1932年12月23日
  • 主要成就:革命烈士
  • 出生地:寧波鎮海(今寧波北侖) 
人物簡歷,革命經歷,黨齡與黨同歲,領導罷工鬥爭,保存革命文物,黨報追悼,

人物簡歷

張人亞,1921年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是中共早期黨員之一,他的黨齡與黨同歲。他參加革命後,領導了上海金銀業的罷工鬥爭,給中外反動勢力以沉重的打擊;他主持出版了上海總工會機關報《平民日報》,為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搖旗吶喊;他擔任中共中央秘書處內交科主任期間,在極其嚴重的白色恐怖下,多次出色地完成了黨交給他的秘密任務;他出任蘇區出版事業掌門人後,組織出版了一系列革命書籍報刊,普及了馬克思主義和文化科學知識。

革命經歷

黨齡與黨同歲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誕生。這一年,張人亞先加入上海共產主義小組領導的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隨後即加入中國共產黨。其時他23歲。
在浙江寧波鎮海的霞浦鎮(今屬北侖區),有一座規制尚稱闊大的張家祠堂。1898年4月,簽局射張人亞就出生在這座祠堂後面的一所宅院內。其父張爵謙把這第二個兒子取名靜泉,譜名守和。“人亞”是靜泉參加革命組織後,自訂坑蘭腳己改的名字(在社會上仍用“靜泉”之名)。
張爵謙夫婦靠輪種族中幾畝祭田和兼做廚師,維持一大家子的生計,生活不免拮据。但他秉承耕讀傳家的傳統理念,依然設法讓子女都能讀書識字。幼時的張人亞,就在其堂兄張范和先生開設在張家祠堂的霞浦學堂就讀。這是一所新學,只有30來個學生。
張范和見這位弟子品學兼優,“孺子可教”,遂勸說張爵謙讓二兒子去鎮海縣立中學深造。張爵謙咬咬牙,想方設法送張人亞上了這所中學,也就把興旺家業的希望放到了他的身上。
三年後國中畢業,張人亞已是十五六歲的小青年。為分擔家累,也為儘早經受人生歷練,張人亞和他的堂兄弟、鎮海縣中的同學張靜樂一道,經親友介紹,去了上海法租界的白爾路(今自忠路)的老寶盛(恆記)銀樓當學徒。幾年後,張人亞同顧玉娥結了婚。可惜沒幾年,顧玉娥就染病去世,也沒留下一男半女。從此,張人亞孤身一人長住上海,很少回寧波老家。
在上海這個冒險家的樂園,張人亞親眼目睹了中外反動勢力怎樣欺壓中國人民,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鬥爭;從進步書刊和身邊的革命志士的言行中,接觸到一些先進的革命思想,萌生了一些革命要求。與此同時,他超出一般工人民眾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覺悟,也引起了革命組織的乎蒸去關注。1921年,他先後被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和中共組織吸收為成員。從此,他開始了以社會職業掩護的革命生涯。

領導罷工鬥爭

張人亞最初的革命活動,是利用他在金銀業的工作經驗和社會關係,主持上海金銀業工人俱樂部,進而領導上海金銀業的罷工鬥爭。
金銀業是以加工製造金銀灶套首飾為主的傳統手工業。20世紀20年代初,上海有大小銀樓34家,從業工人2000餘人。金銀業工人受僱主盤剝,待遇很差,生活困苦。為改變工人的弱勢地位,在黨領導的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上海分部幫助下,1922年9月16日,上海金銀業工人俱樂部成立。張人亞出任俱樂部首任主任。
在當日於迎薰路職工教育館舉行的、有1600餘人參加的成立大會上,張人亞以大會主席身份報告了開會宗旨。他說,俱樂部是一個聯絡同業工友的機關,進而言之“就是保存工人生命的機關”:他希望上海金銀業的工人團結在俱樂部周圍,“努力做去”。
上海金銀酷才影業工人俱樂部成立後,積極開展各項工作。經過20來天的準備,於1922年10月6日發動全市金銀業工人舉行罷工。出面領導罷工鬥爭的,便是俱樂部執行委員會主任張人亞、執行委員吳忠法和莊向初3人。罷工宣言揭露了資本家對工人的殘酷剝削和壓迫,指出:罷工是被逼迫的,俱樂部是工人的第二生命,必須誓死捍衛之。
資本家有恃無恐,立即對罷工進行反撲。10月7日,大同行銀樓公所在報紙上向工人發出通告,說俱樂部是罷工機關,系別有用心的人煽動;又說同恥習洪慨盟罷工觸犯刑章,工人有什麼要求,可派代表直接找銀樓公所董事部商談解決。對工人進行恫嚇誘騙,企圖破壞工人團體。俱樂部針鋒相對發表通告,駁斥了資本家的讕言。此時,加入俱樂部的工人越來越多,罷工規模不斷擴大。
10月下旬,租界巡捕房插手鎮壓罷工運動,打傷六七人,放狼狗咬傷三趨擊束四人,拘捕包括工人代表吳忠法在內的工人25人,並將他們解往公共租界匯司捕房拘押。淞滬警察廳復以私設“秘密機關”、“要挾罷工”的罪名,於25日將金銀業工人俱樂部取締,並下令通緝俱樂部的負責人張人亞、莊向初。中外反動勢力的殘酷鎮壓,給罷工帶來重重困難。在寧波同鄉會理事長李征五和方椒伯的調停下,勞資雙方於11月2日簽訂協定7條。按照協定,工人在經濟方面取得了一些利益,但要資方承認俱樂部的目的沒有達到,被開除的3名執行委員也沒有復職。雖然如此,上海金銀業俱樂部畢竟動員2000多名工人,堅持了28天的罷工。給予中外反動勢力以強烈的震撼,讓工人們看到了團結和鬥爭的力量。

保存革命文物

上海中共一大會址保存著一本珍貴的革命文物《共產黨宣言》。這個文物是由一位共產黨員的父親藏在兒子的衣冠冢里保存下來,習近平總書記連稱很珍貴,說這些文物是歷史的見證,要保存好、利用好,還問起了那位共產黨員。
那位黨員叫張人亞,原名守和,字靜泉,是上海最早的工人黨員之一。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白色恐怖籠罩著上海。在這危急關頭,張人亞首先想到的是黨的檔案和馬克思主義書刊的安危。1927年年底,許久沒有回鄉的張人亞,匆匆推開了寧波霞浦的家門。為了保護好這批黨的珍貴資料,張人亞的父親張爵謙幾番忖度,終於想出了“衣冠冢”的“苦肉計”,編了個“不肖兒在外亡故”的故事。1928年冬,寧波,霞浦鎮,張爵謙從長山崗上下來,神色哀戚,他剛把自己的兒子張人亞和兒媳顧玉娥“合葬”在一起。
從那時起,老父親一人孤守著重大的秘密,苦等著兒子回來,五年,十年,十五年,二十年……
直到新中國成立,人亞也沒回來。既然人亞可能再沒機會把珍貴的資料交給共產黨了,那自己有生之年一定幫兒子完成這個任務!1952年7月初,部分檔案、書報被捐給了上海工人運動史料委員會。 1959年,其餘文物又被捐給上海革命歷史紀念館籌備處(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前身)。張人亞生前保護下來的革命文物多作為一級文物被中央檔案館、國家博物館收藏。其中一本《共產黨宣言》,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中譯本之一。據《紅色中華》第46期《追悼張人亞同志》記載,1932年12月23日,
張人亞同志病故於由瑞金赴汀洲的路上。

黨報追悼

1933年1月7日,中央蘇區的《紅色中華》報第三版左下角刊登了一篇題為《追悼張人亞同志》的短文,悼念時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工農檢察委員會委員、中央出版局局長兼代中央印刷局局長的張人亞。然而,在過去幾十年里,張人亞逝世的訊息卻一直不為他的親屬,包括其父母兄弟所知。似乎與此相應,張人亞的生平事跡及其對黨對革命的貢獻,也長期被埋沒。直到近年,隨著相關史料史實的陸續發現和蒐集,張人亞堪稱共產主義忠誠戰士的光輝形象,才終於燦然展現在世人面前。
在當日於迎薰路職工教育館舉行的、有1600餘人參加的成立大會上,張人亞以大會主席身份報告了開會宗旨。他說,俱樂部是一個聯絡同業工友的機關,進而言之“就是保存工人生命的機關”:他希望上海金銀業的工人團結在俱樂部周圍,“努力做去”。
上海金銀業工人俱樂部成立後,積極開展各項工作。經過20來天的準備,於1922年10月6日發動全市金銀業工人舉行罷工。出面領導罷工鬥爭的,便是俱樂部執行委員會主任張人亞、執行委員吳忠法和莊向初3人。罷工宣言揭露了資本家對工人的殘酷剝削和壓迫,指出:罷工是被逼迫的,俱樂部是工人的第二生命,必須誓死捍衛之。
資本家有恃無恐,立即對罷工進行反撲。10月7日,大同行銀樓公所在報紙上向工人發出通告,說俱樂部是罷工機關,系別有用心的人煽動;又說同盟罷工觸犯刑章,工人有什麼要求,可派代表直接找銀樓公所董事部商談解決。對工人進行恫嚇誘騙,企圖破壞工人團體。俱樂部針鋒相對發表通告,駁斥了資本家的讕言。此時,加入俱樂部的工人越來越多,罷工規模不斷擴大。
10月下旬,租界巡捕房插手鎮壓罷工運動,打傷六七人,放狼狗咬傷三四人,拘捕包括工人代表吳忠法在內的工人25人,並將他們解往公共租界匯司捕房拘押。淞滬警察廳復以私設“秘密機關”、“要挾罷工”的罪名,於25日將金銀業工人俱樂部取締,並下令通緝俱樂部的負責人張人亞、莊向初。中外反動勢力的殘酷鎮壓,給罷工帶來重重困難。在寧波同鄉會理事長李征五和方椒伯的調停下,勞資雙方於11月2日簽訂協定7條。按照協定,工人在經濟方面取得了一些利益,但要資方承認俱樂部的目的沒有達到,被開除的3名執行委員也沒有復職。雖然如此,上海金銀業俱樂部畢竟動員2000多名工人,堅持了28天的罷工。給予中外反動勢力以強烈的震撼,讓工人們看到了團結和鬥爭的力量。

保存革命文物

上海中共一大會址保存著一本珍貴的革命文物《共產黨宣言》。這個文物是由一位共產黨員的父親藏在兒子的衣冠冢里保存下來,習近平總書記連稱很珍貴,說這些文物是歷史的見證,要保存好、利用好,還問起了那位共產黨員。
那位黨員叫張人亞,原名守和,字靜泉,是上海最早的工人黨員之一。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白色恐怖籠罩著上海。在這危急關頭,張人亞首先想到的是黨的檔案和馬克思主義書刊的安危。1927年年底,許久沒有回鄉的張人亞,匆匆推開了寧波霞浦的家門。為了保護好這批黨的珍貴資料,張人亞的父親張爵謙幾番忖度,終於想出了“衣冠冢”的“苦肉計”,編了個“不肖兒在外亡故”的故事。1928年冬,寧波,霞浦鎮,張爵謙從長山崗上下來,神色哀戚,他剛把自己的兒子張人亞和兒媳顧玉娥“合葬”在一起。
從那時起,老父親一人孤守著重大的秘密,苦等著兒子回來,五年,十年,十五年,二十年……
直到新中國成立,人亞也沒回來。既然人亞可能再沒機會把珍貴的資料交給共產黨了,那自己有生之年一定幫兒子完成這個任務!1952年7月初,部分檔案、書報被捐給了上海工人運動史料委員會。 1959年,其餘文物又被捐給上海革命歷史紀念館籌備處(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前身)。張人亞生前保護下來的革命文物多作為一級文物被中央檔案館、國家博物館收藏。其中一本《共產黨宣言》,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中譯本之一。據《紅色中華》第46期《追悼張人亞同志》記載,1932年12月23日,
張人亞同志病故於由瑞金赴汀洲的路上。

黨報追悼

1933年1月7日,中央蘇區的《紅色中華》報第三版左下角刊登了一篇題為《追悼張人亞同志》的短文,悼念時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工農檢察委員會委員、中央出版局局長兼代中央印刷局局長的張人亞。然而,在過去幾十年里,張人亞逝世的訊息卻一直不為他的親屬,包括其父母兄弟所知。似乎與此相應,張人亞的生平事跡及其對黨對革命的貢獻,也長期被埋沒。直到近年,隨著相關史料史實的陸續發現和蒐集,張人亞堪稱共產主義忠誠戰士的光輝形象,才終於燦然展現在世人面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