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齡相公亭

張九齡相公亭,位於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城北鎮群益村相公坪相公亭村,距梅州城區16公里,原名疊嶺村,為紀念唐朝宰相張九齡建有亭,改名為相公亭。張九齡,廣東韶關曲江人,曲江客家人以出宰相張九齡為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九齡相公亭
  • 地理位置: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城北鎮群益村相公坪相公亭村 
歷史沿革,建築文化,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康熙程鄉縣誌》卷之一輿地誌山川載:“相公坪,縣西北三十里,唐相張九齡常過此,因名。”
又卷之五官守志寓賢列傳載:“唐張九齡,字子壽。曲江人。微時常游潮郡至梅州,愛其勝不忍去。後登進士,仕至集賢院學士。人因名其地為相公坪。”
《乾隆嘉應州志·古蹟》更載有相公亭來歷:“相公坪,(城)西北五十里。相傳曲江張公微時過憩於此,後人因名其地。今有祠祀張公,俗呼相公亭。”
當地村民後得知張九齡科考及第,官至宰相,遂將其駐軒吟詩處取名“相公坪”,後又在其上建“相公亭”,並將村名“疊嶺村”改為“相公亭村”,漸成周邊南水坑、火燒陂、營里、垃塔泥、雲彩、桃畲、橫坑、相公亭等八個自然村民聚集議事之所。
相公亭歷經千年風雨,早期修建記錄已無從查考,亭內今存清雍正年間修繕亭廟石碑五塊。1978年被視作迷信場所遭摧毀,片瓦不留,1982年村人再集資重建,2009年建成。
張九齡相公亭
相公亭

建築文化

相公亭非亭,實為廟,建於山崗之上,為單層寺院結構,紅牆紅瓦,正門上方勒石“相公亭”,門聯“胸存灼見,眼辨秋毫”。見正堂為相公等雕像,正堂左右各有一廳兩間,堂前兩邊古柏挺立。
正堂立三樽雕像,中為張九齡,左為唐朝詩人、文章巨匠韓愈,右為北宋諫官、古梅州七賢劉元城。此三人者,有一代名相,亦有詩界文宗,還有鐵直諫官,為三人修亭奉祠,可見村人對文興官正之願望。然相公亭原為紀念張九齡曾游於此而建,焉又附祀韓劉?不得而知。雕像上方掛“風氣開先”匾額,兩側壁題兩聯,聯一“金鑑照千秋尊像儼然想見當年風度,海珠輝百粵志誠不氓長留歷代典型”,聯二“赤膽忠心直節不迷乎雷雨,風微人往孤衷仍托于山河”。
相公亭正堂左邊外牆鑲碑刻三塊,自左至右為清嘉慶九年(1804)立“州憲示禁碑”、清康熙十七年(1678)立“折田約歸併東廂碑記”,清嘉慶十九年(1814)立“奉吉州憲斷詳勒碑”。正堂右邊外牆鑲碑刻兩塊,為清乾隆十一年(1746)立“尊賢告民”碑及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立“奉州憲水禁碑記”,其中“尊賢告民”碑乃嘉應州官王者輔為撥五峰庵田租為相公亭香燭經費而立約定碑,此碑可見五峰庵當時之盛。
相公坪勝跡非常,古有詩讚張九齡曾“愛其勝不忍去”,曾留詩句“層巒縱翠,澗水流音,山鳥催人,鮮花照眼”。《康熙程鄉縣誌》卷之七藝文志載鐘士楚《相公郵亭》詩:“樵歌牧唱幾歡喧?盡道相公曾駐軒。劍閣雨鈴悲蜀道,曲江風度憶開元。幽亭荒草人千士,白日重陽酒一樽。金鏡當年誰具眼?至今遺照遍鄉村。”知縣劉廣聰七賢祠《曲江張公》詩:“曲江風度自翩翩,不道梅州姓字傳。為愛雲山留勝跡,郵亭猶憶相公賢。”

旅遊信息

相公坪(亭)原為驛道之重要中繼站。相公亭出來,右轉依道續行,道原為通往江西古驛道,亦是鹽道。周邊近十宗姓,均在此買地建鋪,過往商客及擔鹽挑夫,途經此地。
據《程鄉縣誌》和《嘉應州志》載:鹽從水路至梅江、琴江、寧江後,分送各地鹽倉,因江西缺鹽,故現挑鹽上江西景象。梅縣挑鹽人肩挑百斤鹽擔,行走於嶇崎山道,日行五六十公里,經相公坪(亭)、平遠八尺、鬥牛崗、鄒坊、八角亭、吉潭、城崗均門嶺等地。
挑鹽史歷時五六百年,相傳幾十代,促進粵贛商貿,故鹽道上相間建有挑夫客棧,興盛一時。
直至建國初期,公路開通,車載食鹽,挑鹽業方才結束,興梅客家地區挑鹽史,雖為謀生路,實為苦淚史。
當地除相公亭,亦在村中建有九齡橋,方便通行,亦是紀念。
相公亭村雖處偏僻,然有張九齡千年典故,又是舊時通省鹽道,新國道又經過其村,村北面有千年古剎五峰庵。
張九齡相公亭
為紀念張九齡而建的九齡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