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庸(1929年9月—2017年12月21日),男,漢族,1929年9月生,陝西省西安市臨潼縣人,中共黨員。曾任天津市人民政府諮詢委員會委員、天津市西青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天津農學院教授、天津市實驗動物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客座教授。
2017年12月21日,張中庸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不幸逝世,享年89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中庸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陝西西安
- 出生日期:1929年9月生
- 逝世日期:2017年12月21日
人物生平,人物逝世,主要業績,
人物生平
歷任天津市人民政府諮詢委員,《中國病理生理雜誌》、《天津農學院學報》編委,曾任天津市西青區第十一、十二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天津市教委專家諮詢委員、中國獸醫病理學分會常務理事。
1986年獲天津市農業系統勞動模範稱號。
1987年榮獲天津市總工會“七五”立功獎章。
1992年被批准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人物逝世
2017年12月21日,原天津市人民政府諮詢委員會委員、天津市西青區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天津農學院教授張中庸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不幸逝世,享年89歲。
主要業績
一、寄生蟲病細胞工程學防治研究
(一)“豬囊尾蚴CC-97免疫細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學性質研究”:為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項目,編號96-005-02-02-06。該項目由張中庸和李靚如教授共同主持,該項研究成果的主要貢獻是:
1.豬囊尾蚴組織培養獲得成功,開拓了寄生蟲學學科研究的新領域。此前在寄生蟲培養中,僅僅限於將蟲卵孵化為蚴蟲和成蟲培養,而該項目用豬囊尾蚴一定部位的組織,以細胞工程技術建立原代培養,形成豬囊尾蚴細胞單層,並可以傳代生長; 2.“豬囊尾蚴CC-97免疫細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學性質研究”獲得成功,創建了一個生物新品系,在世界上它只屬於中國,屬於天津。該細胞系的特點是具有形態均一、生長穩定,以及高度的免疫原性和穩定的細胞遺傳學性質,而稱之為“四性細胞系”,從而解決了豬囊尾蚴細胞培養、培養物的抗原性,以及對本動物(豬)的免疫原性問題。該成果通過了國家的會議鑑定,並已獲得科學技術成果鑑定證書;經1998年度科學技術部和國家保密局審查、核准為絕密級國家秘密技術,保密期限五年;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項目中期評審專家組確認“豬囊尾蚴免疫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二)“豬囊尾蚴細胞疫苗開發研究”:為國家科委、天津市“九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編號96-005-02-05。本項研究成果的主要貢獻是:
1.開創了寄生蟲病細胞免疫成功的先河,從此寄生蟲病可以免疫防治了。這是近一個世紀以來全世界的許多寄生蟲學者所進行的寄生蟲病免疫研究的理想成果。
2.豬囊尾蚴細胞疫苗通過了國家鑑定,鑑定意見是:“……鑑定委員會認為:該研究首次採用了細胞工程技術,解決了豬囊尾蚴抗原的工廠化生產技術。確定了細胞苗的製備方法,初步建立了生產工藝,生產的細胞苗具有良好的免疫保護力。建議作為重大成果上報。”並已獲得科技成果鑑定證書和登記證書。
3.豬囊尾蚴細胞疫苗的免疫治療作用:用1 000~2 000萬細胞加相應量代謝產物的疫苗,對感染囊蟲病的豬進行免疫治療,結果有87.5%的豬得到了治療,是本研究工作的一項重大突破,對開發人囊蟲病免疫治療具有廣闊的前景。
兩項攻關項目獲得3項絕密級國家秘密技術的科學成果,同屬國家所擁有的自主智慧財產權。血吸蟲細胞培養首次獲得成功:結束了幾十年來國內外血吸蟲細胞培養均未獲成功的歷史。以上研究包含36項內容,共寫出研究報告60餘篇,約30萬字,在全國一級刊物發表論文和摘要14篇,在四次四種國際學術會議上摘要發表英文論文22篇。在國內幾次學術會議發表論文及摘要20餘篇。培養副研究員兩名。
豬囊尾蚴免疫細胞系的建立,以及用該細胞系研製成功的豬囊尾蚴細胞疫苗,在技術、理論、產品上獲得了三重收穫,並已套用此技術原理,開拓了其它寄生蟲病的細胞學防治研究。現在血吸蟲細胞培養已首獲成功,包蟲細胞培養已傳代至15代,開創了這兩種寄生蟲病細胞學免疫研究的新局面。
二、動物遺傳疾病發病機理研究
主要從事豬染色體畸變和豬性別畸形發病機理研究,完成論文25篇,發表於國家一級刊物的有4篇,其中一篇被CHEMICAL ABSTRACT錄用。並套用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合作出版了《家畜遺傳病學》專著一書。
三、教學工作與著作
從事大學教育近50年,培養碩士11人。合譯《綿羊的疾病》一書,90年代合作主編《家畜病理生理學》一書,60年代和80年代合編《家畜病理生理學》和《家畜病理學》教材各一冊。
夫人李靚如教授18歲時參軍入伍,駐守新疆邊關;攜手攻關:是指與夫人李靚如教授共同主持兩項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奮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