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丕烈(1898—1950),號偉軍,1898年出生於北義鄉(今港東鄉)一個小康農家。張在上海龍門師範畢業後以教書謀生。後經同鄉介紹到輪船上當練習生,開始航海生涯。他用心學習航海知識,受到船長器重,得到提拔。抗戰爆發時,張是招商局慶寧輪船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丕烈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性別:男
人物事跡,人物簡介,
人物事跡
當時,國民政府命招商局諸輪由滬西撤,並沉船於漢口馬當一線,以阻止日軍順江西進。張率輪沉船後流落上海。他目睹日軍橫行肆虐,深感亡國之痛,發誓不為日人做事。在上海的日本東亞海運株式會社曾數次以重金聘他出任船長,均遭斷然拒絕,寧願在蘇州旅滬國小當教師。他曾一度任私營華興輪船公司承租的蒲露陀號貨船船長,因該船葡萄牙船長傲慢無禮,蔑視中國人,憤而離船。抗戰勝利後,張重回招商局,先後任海皖、海列輪船長,奉命運兵秦皇島、葫蘆島。他對國民黨積極打內戰極為不滿,招商局內部種種黑幕也使他痛心疾首。不久,張出航台灣。解放前夕,張的好友海遼輪船長方枕流秘密接受共產黨指示,積極準備率船起義。在方的啟發下,張對共產黨和人民解放軍有了一定認識。1949年初春,張率海辰輪撤離上海。航行途中,從廣播中傳來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的訊息,張深感歡欣。5月,國民黨當局為防範船員起義,竭力動員船員家屬遷居台灣。張聞訊後即函告在上海的妻女決不可去台灣,並預言他自己回上海的日子不會太遠。10月初,張收到海遼輪的起義通電,便聯絡船員,組織骨幹,秘密研究起義行動計畫。
1950年1月,海辰輪離台灣駛日本吳港,張在吳港召集全體船員舉行歸航祖國大陸的誓師大會。由於個別動搖分子的泄密和反動分子的破壞,海辰輪在歸返途中遭國民黨軍艦攔截,起義未成。3月22日,張被台灣國民黨當局逮捕。5月30日,憲兵司令部軍事法庭以所謂“準備發動叛亂罪”判處張死刑。張在法庭上正氣凜然地宣布:“我的心早已飛回大陸,你們的判決是無效的!”7月11日晨5時,張丕烈在台北馬場町刑場英勇就義,時年52歲。
1951年,華東軍政委員會批准張丕烈為革命烈士,並在上海萬國公墓召開追悼會。
人物簡介
張丕烈(1887——1965),字文軒。班主,工鬚生。河南省澠池縣池底鄉南莊村人。幼時,其伯父張東川宦遊晉南(puteng按語:澠池縣網站記載為父親張寅清字賓如),他隨之到任所私塾攻讀詩書。讀書之餘,酷愛當地蒲州梆子,常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學會了許多唱腔與表演。後畢業於澠池縣高等學堂,正值辛亥革命前夕,他厭惡腐敗的清庭統治,兩次撕毀委派他新安縣縣長的任命狀,甘於淡泊,從事教學教學工作。(puteng按語:澠池縣網站記載為後時值辛亥革命後,軍閥戰爭期間,他厭惡腐敗,兩次撕毀委派他新安縣縣長的任命狀,卻甘於淡泊,以微薄束修從事教育工作多年。)辛亥革命期間,他積極回響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思想,寫下《告全縣士紳書》,張貼通衢,揭露地方豪強趨附洋人、魚肉百姓的罪行,為民眾伸張正義。
為滿足村民看大戲“西路戲”(蒲州梆子)的願望,他徵得民眾同意,延清晉南教師,於民國三年(1914)在南莊村組織成立起了澠池縣境內的第一個蒲劇戲班。他率先捐資,購置行頭。為了打破世俗輕視“戲子”的觀念,他帶頭學戲,粉墨登場,引起強烈反響。這無異於在知識界和澠池上流階層丟下了一顆炸彈,褒貶不一,毀譽參半;在老百姓中間,街談巷議,一時傳為美談。他從晉南、靈寶等地請來十多位有名望的演員,如鬚生恆照、正旦小水、小旦行屏、小生雙印、正旦彭師、花臉劉順、丑角李心海等,演出的劇目有《包頭山》、《玉虎墜》、《取洛陽》等。他所領戲班,起初在本村及臨村演出;後隨戲班技藝的不斷提高,名聲漸著,應邀到教遠的村莊以至陝縣、靈寶直至晉南一帶演出,成為專業性的演出團體。在南莊戲班影響下,杜家、槐樹凹、谷水、西曲、張馬、平泉等村相繼辦起蒲劇戲班。由於他的倡導,蒲劇自南莊戲班始,開始在澠池地面紮根流傳,他為蒲劇在澠池的流布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20世紀四五十年代,蒲劇西至陝縣,東至義馬,遍及澠池全境。杜家、槐樹凹、谷水等村至今仍有業餘蒲劇團演出,並以蒲劇為大戲,曲劇為小戲。凡新建舞台,仍然必須請蒲劇唱開台戲。
1925年後戲班衰落,但仍作為家戲不時演出。他曾扮演鬚生角色的《鞭打蘆花》、《殺狗勸妻》、《三娘教子》等劇目,在觀眾中影響極深,頗得民眾好評。《劉備哭靈》、《轅門斬子》等折是他的拿手戲。他為澠池的戲曲事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建國後,張丕烈因年事已高,閒居鄉里。1965年因病去世,享年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