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用之術

弱用之術,中國古代的一種政治藝術理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弱用之術
  • 類型:政治藝術理論
提出,方略,

提出

最早由先秦道家提出,《老子》的有關論述最具代表性。它對許多思想家、政治家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行為有深刻的影響。道家認為“弱者,道之用”,“柔弱勝剛強”,物極必反,因而主張貴柔用弱,守靜處虛。道家把這個思路運用於政治領域,提出了一套弱用之術。具體方略大體可歸納為四類:恃強治弱、以弱養強、守強以弱、無為而治。恃強治弱之術主要有3種:
①知微治弱,即“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明察秋毫審視端倪,在對手尚屬微弱、對抗初露苗頭之際,將其根治。
②愚民政治,即以各種手段使臣民無知無欲無為或欲為而不能。
③予取之術,即“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予之”,以強化對手的方式使之走向衰弱。以弱養強的思路是以曲求全,以屈求伸,以退為進,主要方略是“不爭”。如爭眾人之不爭,以永保成果,避免禍患。又如曲線之爭,即“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所謂“不爭”實是為了“爭”。以不爭為手段,防止未盛先衰,避免欲速不達。不爭之爭絕非單純消極避讓,而是駕馭矛盾、利用矛盾,有所藉助,使自己處於支配地位。講究因人成事、“不爭而善勝”、“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是這種政治藝術的精髓。守強以弱是又一類弱用之術。既然物極必反、盛極必衰,那么保持強盛的最佳辦法是預先以柔弱加以限制,使強盛不趨於極端而走向反面。要做到這一點,必須遵循不盈、守拙、去余這三條。

方略

具體方略:
①知盈處虛,持滿自戒,避免滿盈而溢。
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使自己知足而常足。
③“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不恃強自貴,不居功自傲。
④“被褐懷玉”,深藏不露,把實力、聰明、鋒芒、才能統統掩藏起來,使人摸不清底細。
⑤居上謙下。“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因此“大者宜為下”。這就好比海洋居下而能容納百川。道家一再指出:以強守強、以盈守盈是一種愚者之守。多藏厚亡,強兵必敗。恃勢弄權,自取滅亡。因此,強者要經常用弱來約束和調整自己。“無為而治”是一種具有很強的謀略意識的政治理論,既是道家政治理論的總綱,又是一種弱用之術。“無為”的目的是“無不為”。“以無事取天下”,“無為而無不為”,這種“為無為”之術顯然屬於政治策略、政治技巧範疇。以弱為用實際上是為了求強、變強、養強、保強,通過善用柔弱,達到一味恃強用剛所不能達到的奇效。這種政治藝術論正題反作,以反常求常,故發人所未發。它包含著一些具有普遍價值的政治智慧。但是,這套政治藝術在實踐中常常流為陰險狡詐、縱橫捭闔的權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