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鳥兒在疾風中
迅速轉向
少年去撿拾
一枚分幣
葡萄藤因幻想
而延伸的觸絲
海浪因退縮
而聳起的背脊
賞析
賞析1
詩人不僅要具備超過常人的感受力,還要有勝過常人的概括力,有時甚至還要把別人看來是互不關聯的事物連線在一起,完成一種境界的創造。這恰如
夏夫茲博里所指出:“真正的詩人事實上是一位第二造物主,一位在天帝之下的
普羅米修斯。就象天帝那位至上的藝術家或造形的普遍的自然一樣,他造成一個整體,本身融為一致而且比例合度,其中各組成部分都處在適當的從屬地位”(《給一位作家的忠告》)。就此而論,青年詩人
顧城也該是“一位第二造物主”,而其《弧線》就是他造成的“一個整體”——一個頗有爭議的整體。
從字面上看,《弧線》是最簡單不過了,連國小二年級的學生也不會有文字關;從描繪的對象看,也只不過是生活中常見的四種
現象——用形象的語言來表述,就是四種近似幾何中弧線的生活現象。正因為如此淺顯而且簡單,所以,這種文字是否成為詩也就是爭論的一個焦點。其次,如果是詩,那么它表明或暗示什麼呢?這也是爭議的一個熱點。事實迫使作者出來解釋:“《弧線》外表是動物、植物、人類社會、
物質世界的四個剪接畫面,用一個共同的‘弧線’相連,似乎在說:一切在運動,一切進取和退避,都是採用‘弧線’的形式。在潛在內容上,《弧線》卻有一種疊加在一起的讚美和嘲諷:對其中展現的自然美是讚嘆的,對其中隱含的社會現象是嘲諷的”(《關於<小詩六首>的通信》)。
詩無達詁。我認為,作為一種獨特的發現和概括,《弧線》作為詩還是當之無愧的,還可以說是一首好詩。詩之所以為詩,並不取決於語言的深奧,表現對象的怪解,而在於有否詩美。在畫家眼裡,弧線是最美的,
顧城發覺了這點,這與他長期學畫亦不無關係;而作為一個詩人,他又比一般人,也包括畫家,更加敏銳,因此,他,也就容易更自覺地把自然的弧線動作疊加在一起,從而完成了“一個整體”的建造,給人以自然的愉悅。《弧線》的獨創和
審美價值也就在於此。對於弧線的象徵或暗示對象,讀者可以進行聯想,但對隱含的社會現象是嘲諷之說,我並不以為然。實質上無論就人就事而言,都有一個由初生髮展到極盛,轉而衰落、死亡的過程,如用數學上的曲線表示,就是一種弧線,談不上是什麼嘲諷,當然也並不具備弧線的美。
賞析2
這首詩外表看是動物、植物、人類社會、物質世界的四個剪接畫面,用一個共同的“弧線”相連;似在說:一切運動、一切進取和退避,都是採用“弧線”的形式。
在潛在
內容上,《弧線》卻有一種疊加在一起的讚美和嘲諷:對其中展現的自然美是讚嘆的,對其中隱含的社會現象是嘲諷的。——顧 城
一:《弧線》在形式美方面啟發了人們的美的審視力,也促使人們在一側向上重新構建審美心理圖式。單調、枯燥,人所可以為常的幾何線條之一一弧線,在我們的眼前奇妙地幻化成種種情趣盎然、氣韻生動的物象。鳥的盤旋、少年柔軟的軀體、
葡萄藤蔓的觸絲,
海浪起伏的
背脊……藝術的
形象思維與科學的數理邏輯思維象著了魔法一樣融為一體,使人們的審美感受升入一種奇妙的超脫境界。《弧線》等所描繪的符合人的知覺規律、具有審美意味的形式,是一種自由的形式,它展示出人和宇宙易匯的力的變化式樣,它喚起感受得到這種形式意味的人的審美感情,從而進入尋覓終極形式本體的純粹境界。 ——
俞兆平二: 這首詩從內容說是簡單的,從寓意上來說能從多方面理解和把握。詩中的四個意象都構成弧線:鳥兒在疾風中劃成弧線,少年撿幣彎成弧線,葡萄藤延伸成弧線,
海浪退縮弓成弧線。詩人在這裡告訴我們的是:生活、自然、社會充滿了“弧線”,抑或是優美的弧線,抑或是曲折的“弧線”。愛情經過折磨更為甜美,願我們的目光也是美麗的弧線。
三:《弧線》這首小詩共四節,每一節,讀來都會感到有一條美麗的弧線在眼前划過,美感也隨之產生。“鳥兒”在疾風中“轉向”,“葡萄藤”自然生長的“觸絲”,“海浪”的自然變化,彰顯出自然的美感。
這首詩從內容來說是簡單的,從寓意上來說能從多方面理解和把握。
詩中的四個意象都構成弧線:鳥兒在疾風中劃成弧線,少年撿幣彎成弧線,葡萄藤延伸成弧線,海浪退縮弓成弧線。詩人在這裡告訴我們的是:生活、自然、社會充滿了“弧線”,抑或是優美的弧線,抑或是曲折的“弧線”。
顧城用他透明的歌聲,把複雜的社會現象單純化了。我們讀到了純潔,讀到了幻想,讀到了天真與幼稚,讀到了“一片天空/一片屬於天空的羽毛與樹葉/一個淡綠的夜晚和蘋果”。也讀到了一點點疑惑,一點小小的煩惱。因此,面對“弧線”,我們盡可展開想像的翅膀,去尋找爛漫的美,醉人的美,而不要駐足於疑惑和煩惱上。目標總不能一下就達到,愛情弓過折磨更為甜美,真理要通過時間之河才能在彼岸獲得。這裡面許許多多扭纏在一起的“弧線”值得我們去咀嚼。
願我們的目光也是美麗的弧線。
賞析3
詩人自己曾解釋說:“這首詩外表看是動物、植物、人類社會、物質世界的四個剪接畫面,用一個共同的‘弧線’相連;似在說:一切運動,一切進取和退避,都是採用‘弧線’的形式,在潛在內容上,《弧線》卻有一種疊加在一起的讚美和嘲諷;對其中展現的自然美是讚嘆的,對其中隱含的社會現象是嘲諷的。”
弧線的美,在於形式,它是一種幾何形態的美、動態的美。詩中的這些弧線,有空中的,有地上的;有人的,也有物的。四條“弧線”幾乎是社會和自然的某種意義上的抽象和概括。它的小特寫的工筆的精細和大寫意的開闊與遼遠,也能牽動讀者的想像,進入或幽靜或喧囂的境界,從而獲得審美的享受。但是,美的形式中卻往往掩蓋著種種生活的醜陋,每條弧線的背後都潛伏著一個陷阱。不管是自然之物還是社會之人的 “弧線”,其形成的原因一是由於外界力量的作用,一是由於本身價值取向的作用。鳥兒在疾風中迅速轉向和海浪因退縮而聳起背脊屬於前者;少年去撿一枚分幣和葡萄因幻想而延伸觸絲屬於後者。兩者相互作用,或挾迫或誘惑,或主動地接受或無奈地屈從。由這幾條簡單的弧線,讀者不難想到生活中紛亂雜陳,彎彎曲曲的人生的轉跡。詩人用象徵的手法深寓生活的感觸,透露出人生的苦澀。這種美醜統一於一體,讚美和嘲諷相疊加的詩作似乎不多見,也許是
顧城的首創。詩人寫下這首詩時,一個特殊的年代——形式的虔誠和內容的荒唐——剛剛結束,明乎此,詩人對現實用藝術所表現出來的省察意識就具有了不可忽視的價值。詩人在《
一代人》中寫道:“黑夜給了我黑眼睛 /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弧線》就反映出了新時期開始時,部分青年對生活的深沉的思索和痛切的醒悟。
顧城有兩道明亮的童話式的目光和一個深邃的寓言式的大腦。他的詩作充分體現了他的氣質特點。他把生活的感觸藉助深層意象含蓄地表達出來。詩“象”閃爍著清晨露珠晶瑩的光芒,詩“意”繚繞著深山暮鼓渾樸蒼涼的餘韻。他把意深藏在象的背後,因而形成沉蘊清麗的風格。
意象單純是小詩的又一特點。詩由四個單純的視覺意象組成,詩人用並列的結構把它們組合起來,構成一個視覺的和弦。它們的結合,暗示一個意義豐富深刻的嶄新面貌的意象。它是讀者“思而得之”的創造的產物,因而含有無窮餘味。雖然任何象徵意象的含義都不可能是單一的,但從由每個意象組成的複合意象的整體出發,每個意象的
指向性也就明顯了。如此,小詩潛在的內容便可呼之而出了。
這首詩沒有鮮明的褒貶,卻有淡淡的愛憎,朦朧而不晦澀,單純而不寒傖,確實是一首精緻的抒情短詩。在表現方式上,也能反映出當代朦朧詩的藝術特點:情思的深層象徵,意象的跳躍組合。
賞析4
詩人將四個弧線的意象並行排列,給人一種暗示,一種理性思考。詩的“確定性”,在於標題對“弧線”的點明,在於四個意象所顯示的表層含義: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一切運動都採取弧線形式,“不止不行”、“不屈不伸”這是萬物運動的規律;詩的“不確定性”一面則隱藏在意象組合所構建的深層結構之中。“鳥兒” 在疾風中“轉向”,“葡萄藤”自然生長的“觸絲”,“海浪”的自然變化,這自然界的“弧線”不是很美嗎?然而“少年”因為“一枚分幣”而屈身“撿拾”,這種人為的“弧線”,卻不能給人以美感。詩的朦朧性帶來多種暗示:畸形社會中人的價值的貶值,社會不良風氣對天真心靈的污染,自然界弧線的和諧美與人為弧線不和諧的對比,對社會走過一段彎路的暗喻等等,讀者可以見仁見智,不必求其固定答案。詩不是為著解答什麼,只是啟示。
我國古典詩詞中有“雞聲茅店月”,“
枯藤老樹昏鴉”,“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的佳句。西方意象派詩有
龐德的名句:“人群中這些面孔幽靈一般顯現;/濕漉漉的黑色枝條上的許多花瓣”(《
在一個捷運車站》)。
顧城的這首詩同樣省略了連線成分的意象詩,並非獨創,只是由於欣賞習慣的惰性因襲,曾經被指責為“不知所云”。
賞析5
在諸多的詩歌體裁中,我們既需要濃墨重彩的宏篇巨製,也需要色調淡雅的抒情小品。這首詩就是由一幀幀精緻的
小品畫組成的。
這首詩共有四個畫面,用“弧線”這一共同特徵串成一個整體。用新詩的形式,通過具象畫面表現事物抽象的線條美,顧城是一個創造。疾風中轉向的鳥,撿拾分幣的少年,葡萄藤的觸絲,海浪聳起的背脊,從形象上看都包含著弧線。線上條中,弧線是美的,是最富表現力的,因為它是圓的一部分。圓給人的美感是完整、圓滿,而作為圓的一部分的弧線,同樣也給人美感,如
九曲橋、彩虹、半月這些帶弧線的事物,往往給人優美的感受。詩人選擇這幾個帶弧線的畫面,排列在一塊,引導人們產生美的遐想。
此外,在這些具象畫面中,也蘊含著一定的社會意義,帶有淡淡的褒貶色彩。但是這個意義,對於這首詩的美感作用,關係不大。該撿拾分幣一節時,我們眼前出現的是一個彎著腰的小孩子,也許是穿著白襯衫,胸前還飄著紅領巾,這個弧形的造型本身就給我們美感了,何必再去追究他撿了錢是裝入自己的腰包,還是去交給警察叔叔呢?形象本身是看不出褒貶意義的。欣賞者在讀這首詩時,由於題目的引導,自然會偏重於形式美的感受,社會內容方面的聯想就弱得多了。再如“海浪因退縮/而聳起的背脊”也很難說它就包含著倒退、開歷史倒車的政治含義,如果須要這樣理解,這首詩的美感就被割裂了。
因此,我認為這首小詩的意義不在它的社會內容上,而在於它把抽象的
形式美也作為詩歌表現的內容,從而使新詩的表現對象更加擴大,使新詩的審美內容更為豐富。正是在這方面,這首小詩有不容忽視的美學價值。
作者簡介
顧城(1956—1993),朦朧詩代表人物,1956年生於北京。1969年隨父下放山東昌邑縣東冢公社五年。返京後做過翻糖工、搬運工等,1987年應邀出訪歐美國家,進行文化交流、講學活動。1988年赴紐西蘭,被聘為奧克蘭大學亞語系研究員。後辭職隱居激流島。1992年重訪歐美,1993年10月殺妻後自殺。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作品,出版有《顧城詩全編》、長篇小說《英兒》,及散文集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