弝

弝 拼音bà,意思是:

1.弓背中部手握著的地方

2.古同“把”(bà),器物上的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弝
  • 拼音:bà
  • 部首:弓
  • 五筆:XCN
  • 倉頡:NAU
  • 聲母:b
  • 筆畫:4畫
  • 結構:左右
  • 統一碼:5F1D
  • 四角號碼:17217
基本意義,音韻,古籍解釋,

基本意義

部首:弓部
部首筆畫:3筆
總筆畫數:7筆
筆順:折橫折折豎橫折
字形字義:形聲。字從弓、從巴,巴亦聲。“淚只射棗巴”意為“附著”、“黏著”。“弓”與“巴”聯合起來表示“弓中央的附著手掌的部分”。本義:弓上的手把。參考
【名】
1.弓中央手持的地方
玉弝角弓珠勒馬。
弝,弓弝也。――《罪恥乘說文
元稹《酬樂天東南行》中有這樣的詩句:“椎髻拋巾幗,鑹(cuàn)刀代轆轤。當心鞙(xuàn)銅鼓,背(bèi)弝射桑弧。”意思是:梳起椎形的髮髻,拋棄婦女的頭巾和髮飾,短矛屑背堡和大刀代替了汲水的轆轤。正中間懸掛著銅製的大鼓,把箭搭在弓左,用桑木做的弓射擊。
弓弝(弓中央手執處)
2.通“把”。
①劍柄
朔客騎白馬,劍弝懸蘭纓。――唐·李賀《申鬍子觱篥歌》
3.把柄
【謂】
  1. 握住弓背中央

音韻

【廣 糊祝韻】:愽下切,上35馬,bǎ,假開二上麻幫
【唐 音】:*ba?
【國 語】:bǎ,bà
【粵 語】:霉巴雅體baa2
【閩南語】:pa2,pah4,pe2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寅集下】【試埋頁弓字部】弝
康熙筆畫:7
部外筆畫:4
《廣韻》《韻會》《正韻潤勸犁》必駕切,音霸。《玉篇》弓弛也。《韻會》弛弣中手執處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