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農澗河

弘農澗河

弘農澗河,黃河支流。古名門水,《中國水名詞典》稱宏農澗河。在河南省靈寶市境內。發源於靈寶市朱陽鎮小秦嶺,由南向北流經朱陽、五畝、尹莊、城關、北坡頭、大王6個鄉鎮,至大王鎮老城村注入黃河。主流總長88公里,流域面積1276平方公里,常年流量為3.2立方米/秒。平均比降1/89。

有20多條支流匯入,以東澗河、霸底河較大。幹流中段建有大型水庫一窄口水庫,有11座中、小型水電站;中、下游有3條灌溉渠道,可灌溉農田0.2萬餘公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弘農澗河
  • 別名:門水、弘農澗、宏農澗、宏農澗河
  • 所屬水系:黃河支流
  • 地理位置:河南省靈寶市
  • 流經地區:河南省靈寶市
  • 發源地:河南省靈寶市朱陽鎮小秦嶺
  • 主要支流:東澗河、霸底河
  • 河長:88 km 
  • 流域面積:1276 km 
  • 平均流量:3.2 m/s
  • 河口 :河南省靈寶市大王鎮老城村
名稱由來,幹流概況,河道走向,河道特徵,水文特徵,主要支流,治理開發,水庫工程,引水工程,水電工程,

名稱由來

函谷關門前的弘農澗河,古時稱作“門水”。漢元鼎三年(前113年),漢武帝在函谷關設定弘農縣,元鼎四年,為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鞏固京畿地區的戰略地位,又設定了弘農郡。從此以後,“門水”易名“弘農河”。

幹流概況

河道走向

弘農澗河
弘農澗河
弘農澗河的位置及水系分布
弘農澗河河南省靈寶市朱陽鎮小秦嶺崤山北麓)。上游分三支:一是西河,源出朱陽鎮(原朱陽鄉)西蒼朮峪(《三門峽市志》以此為源);二支源出朱陽鎮(原朱陽鄉)安溝村;三支源出朱陽鎮(原朱陽鄉)安溝垴村。二、三兩支合流名南河,西河與南河在朱陽鎮(原朱陽鄉)小坡根匯合後名弘農澗,由南向北流經朱陽、五畝、尹莊、城關、北坡頭、大王6個鄉鎮,至老城村注入黃河。主流總長88公里(《三門峽市志》《河南省志 地貌山河志》載:97公里),流域面積1276平方公里(《三門峽市志》《河南省志 地貌山河志》稱2062平方公里)。

河道特徵

宏農澗河在朱陽關以上河長37公里,屬於源流部分,河道流行於海拔1000米以上的石質深山區,兩岸山高坡陡,谷深水急,比降在14‰以上;朱陽關至岳渡間,河長28公里,幹流穿低山丘陵而過,比降為8‰,河谷時窄時寬。窄口水庫即建於此;岳渡以下,河長27公里,兩岸丘陵逐漸疏遠,河流縱穿流行於平坦窄長寬谷之中,河床逐漸加寬,一般在60~100米,落差變小,比降為3.5‰(一說1/89,一說0.8%)。
  
弘農澗河
弘農澗河上游朱陽鎮段
弘農澗河
弘農澗河靈寶縣城段
弘農澗河
弘農澗河靈寶縣城下游函谷關鎮段
弘農澗河
弘農澗河入黃口

水文特徵

弘農澗河地處黃河下游,河水補給主要是降水。流域在靈寶市境內,據靈寶市氣象站記載,歷年平均降水量為619.5毫米,80%的保證率為515.8毫米。但由於受季節氣候和複雜地形的影響,時空分布不勻。從時間上看,不僅年際之間有明顯差異,而且季節變化懸殊很大。全縣降水年變率為15.5%,最多年達988.2毫米(1964年),最少年為429.2毫米(1972年)。四季降水的特點是冬春少,夏秋多。春季(3-5月)平均137.7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2.2%。夏季(6-8月)為275.1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44.4%。秋季(9-10月)為182.1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94%。冬季(11-2月)為25.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4%。
弘農澗河年徑流總量31040萬立方米(《河南省志 地貌山河志》載:1.58億立方米,《中國水名詞典》:年平均徑流總量2.6億立方米),最大年徑流量為1958年的4.43億立米。最小年徑流量為1972年的0.72億立米。1898年窄口處發生過3000立米/秒的洪水。。常年流量為3.2立方米/秒(《河南省志 地貌山河志》載:窄口站多年平均流量為5.01立方米/秒)。弘農澗河流域蘊藏量約2.4萬千瓦,。平均含沙量13.57公斤/立方米。

主要支流

灞底河,發源於盧氏縣北杜關鄉雞籠山麓,上游名八道河。由杜關鄉南溝村入靈寶市境,流經蘇村、川口兩鄉。至川口鄉北泉村西匯入弘農澗河。在靈寶境內流長36公里,流域面積621平方公里。中、下遊河床寬100-200米,常年流量0.3立方米/秒,可灌溉面積1.8萬畝,為縣內紅線、豐收兩渠水源。
澗口河,又名東澗河、開方口河,源出蘇村鄉的任家河,至尹莊鎮思平口村注入弘農澗。
十字口汊子,位於婁下村北之十字口,北流匯入弘農澗。建國前,每當盛夏,灞底、弘農澗諸河被上游截堵灌田,下游即乾枯無水。原縣城以南二十餘里之田地,全靠此水澆灌田禾。

治理開發

水庫工程

弘農澗河
窄口水庫大壩及泄洪道
弘農澗河
窄口水庫
窄口水庫,位於五畝鄉長橋村,水源屬黃河水系的弘農澗河。控制流域面積903平方公里,設計標準百年一遇,校核標準千年一遇。1958年動工興建。1960年在完成地基的截水牆工程後即停工。1968年10月,在未認真設計和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又倉促復工,其19)乙經反覆。1973年水庫大壩基本建成。該庫總庫容1.68億立方米,興利庫容1.292億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30.3萬畝,養魚水面5800畝,淤地面積8024畝,年平均發電量1420萬度。大壩屬黃土心牆砂殼混合壩,最大壩高77米,壩頂長245米,寬8米,壩底長93米,寬353.8米。
弘農澗河
衛家磨水庫
衛家磨水庫,位於靈寶市東南方,距縣城35公里,壩址在紅線渠首上游12公里處的衛家磨村。該庫攔蓄弘農澗河的主要支流灞底河水,屬中型水庫。設計壩高43.1米,總庫容3900萬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180平方公里,是紅線渠的一項蓄水調節工程。主要灌溉川口、陽店、大王3個鄉的土地。1973年3月(即紅線渠第一期工程竣工後)開始籌建,10月正式開工。原計畫3年(1974-1976年)完工,後因種種原因未能按計畫完成,於1979年底停工下馬。當時,除灌溉發電洞工程基本完成外,大壩、主、副溢洪道,大型臨設工程等均完成了一部分工程量。該工程建成後,通過紅線渠輸水與下游的朱乙河、官橋、溝水坡等水庫進行反調節,可發展灌溉面積5萬畝,年發電量可達100萬度。同時,為灞底河的梯級開發和治河造田創造了有利條件,是振興和發展東半縣工農業生產的一項重要基礎工程。

引水工程

小河灌區,區屬多渠首灌區,引自斷密澗河和弘農澗河經流,引水流量1.5秒立方米。灌溉尹莊鎮18個村和城關鎮19個村以及縣農場、園藝場、農科站等。該灌區,過去僅有相中、通道、紅明、中和四條小渠系。灌溉面積不足5000畝。1969年動工興建了東乾渠(原名三忠於渠),引來弘農澗河水。同時,引水流量由0.4秒立方米,增到1.5秒立方米,灌溉面積也由13萬畝擴展到2.6萬畝。。1978年縣局又將太平渠劃歸為該灌區統一管理。
躍進渠灌區,是1958年在原得勝、鐵桿、伍洞等幾條老土渠的基礎上改造擴建而成的。渠首設定於小秦嶺腳下的柏疙瘩嘴下,截弘農澗河徑流,引水流量2.0秒立方米,主幹伸至北坡頭鄉的店頭村石板溝,渠線全長24公里。該灌區經多次改造、擴建、配套、硬化,現在主幹渠已硬化13.5公里,可安全通過流量3-3.5秒立方米。並建成各種閘門32座,跌水24個,渡槽2處,倒虹吸2處,公路橋4座,涵洞17處,擁有大小建築物226處。建成提灌站10處,水力發電站10處。該灌區的受益單位是:尹莊、城關、焦村、坡頭4個鄉鎮,26個行政村,166個村民組,43378人。總灌溉面積23128畝。其中,自流灌14418畝,提灌8710畝。
紅線渠,是一條輸水紐帶工程,它串連著上游的衛家磨水庫和下游的朱乙河水庫,依次還可注入官橋和溝水坡水庫。主要灌溉川口、陽店、大王3個鄉的土地。該輸水工程,位於靈寶市東南部,引自灞底河水。1968年11月動工修建,1972年10月建成。渠首工程設在牛心廟山下,經至朱乙河水庫,渠線全長21公里。渠道斷面寬2.6米、高2.1米,全部護砌硬化。設計流量4秒立方米,多年平均輸水量3150萬立方米,共完成工程量47萬立方米,投工190萬個,投資489萬元。

水電工程

弘農澗河流域蘊藏量約2.4萬千瓦,地處弘農澗河中游的五畝鄉,被譽為山區小水電明珠。建國以來,他們利用本地水能資源,興建小水電站17處,裝機22台,3018千瓦。年發電量達到728.71萬度。從1978年開始,除滿足本鄉工農業生產及生活用電外,每年並人國家電網250萬度,收入20多萬元。被確定為全國農村電氣化試點鄉之一。
窄口水電站,利用窄口水庫蓄水發電,屬壩後式。設計水頭54米,平均水頭58.8米,流量12秒立方米。裝機HC-702WJ-71型水輪機3台,FSW173/42-8型1600千瓦發電機3台,總容量4800千瓦,平均年發電量1420萬度。始建於1975年7月。該站於1976年10月1日建成發電,自投產以來,最高年發電量達到1620萬度。
楊家河水電站,位於蘇村鄉東部的寺莊山下,上接衛家磨水庫,下臨紅線渠首,是一座引水式發電站。該站渠長2010米,設計水頭70米。引水流量3秒立方米。裝機HC110一WJ-160型水輪機3台,TSWN99/46-8型500千瓦發電機3台,總容量1500千瓦,年發電量445萬度,年產值17.8萬元。1976年12月1日開工修建,1979年12月1日建成發電。工程總投資。145萬元,總投工42萬個。自投產以來,最高年發電量達到467萬度。
西渰水電站,位於五畝鄉南部的母子河下游,北臨窄口水庫,集引金家河、麻家河兩條溪流,屬引水式發電站。該站水頭95米,引水流量2秒立方米。裝機3台(分別為1000千瓦和400千瓦),總容量1400千瓦,年設計發電量為679萬度。該電站工程於1976年7月動工興建,1978年2月15日第一台機組投產運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