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忍弟子所作二偈

這是佛教中的經典故事,講的是“五祖”弘忍在弟子中尋傳法之人,於是弟子神秀、惠能各作一偈,弘忍因之選定惠能為傳法之人的典故。“偈”是指佛經中的唱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弘忍弟子所作二偈
  • 屬性:佛教典故
  • 人物:弘忍、神秀、惠能
  • 讀音:偈(jì)
  • 時代:唐代
典故,二偈,其一,其二,人物說明,弘忍,神秀,惠能,注釋,鑑賞,

典故

五祖欲傳法,請諸門人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眾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在牆上書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惠能雖不識字,一聞此偈,便知未見本性。托人亦書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四眾皆驚。五祖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次日祖潛至碓坊,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遂三鼓入室,五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悟。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

二偈

其一

唐·神秀
身是菩匙寒凳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榆笑乘使有塵埃。

其二

唐·惠能
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人物說明

弘忍

(601—674),俗姓周,其先潯陽人,居於湖北黃梅。七歲奉事道信禪師,後道信傳法給他,稱“五祖”(這五代相傳的法裔是:菩提達摩、慧可、僧粲、道信、弘忍),傳教於黃梅東山寺。從達摩到弘忍,禪宗尚未形成宗派,也沒有正式用“神宗”的凶局名稱,還是禪宗的預備階段。弘忍以後,禪宗形成兩派,北派以神秀為代表,南派以惠能為代表。

神秀

,弘忍的大弟子,所以小說稱他“上座”。他後來是禪宗的北宗代表人物。這一派的特點是教人住閒處靜,自妄修心,主張通過坐禪和調息(做氣功)的方法訓練一種脫離現實的宗教世界觀。唐代中葉以後,這一派即趨沒落。

惠能

(638— 713),也寫作“惠能”,唐代著名和尚,禪宗的南宗開創者,也是中國禪宗正統派的創始人。本姓盧,世居范陽(今北平城西南),生於南海新興(今屬廣東)。出身官僚家庭,父早沒,家境貧苦,不識字,打柴為生,聽人誦《金剛般若經》,發心學佛。投弘忍門下,在寺中從事砍柴、推磨等工作。作偈得弘忍賞識後,弘忍便秘授禪法,並付與法衣、缽盂(“繼承衣缽”出典於此),成了禪宗“六祖”。後來他在韶州(今廣東韶關)曹溪傳教,大力倡導頓悟法門,傳承很廣,稱為南宗,長期流傳,是禪宗最有勢力的正統派。《紅樓夢》中的談禪、參禪,也即此派禪學。惠能死後,弟子們記錄他的思想言行編撰成集,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簡稱《六祖壇經》

注釋

1.菩提樹——桑科常綠喬木,原產印度,大約與佛教同時傳入我國。現廣戀騙潤州、高要等地寺廟有此大樹。《西域樂船霉芝記》八:“金剛座上菩提樹者,即畢缽羅之樹也。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焉。”菩提,佛教名詞,梵語譯音,意思是覺悟。
2.“心如”三句——代表禪宗的北宗觀點。《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二敘這一派主張說:“背境觀心,員局少熄滅妄念。念盡即覺悟無所知。如鏡昏塵,須勤勤拂拭,塵盡明現,即無所不照。”
3.“菩提”二句——即“菩提樹本非樹,明鏡台亦非台”的簡語。全偈是禪宗南宗“泯絕無寄”觀點的代表。《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二敘這一派主張說:“說凡聖等法,皆如夢幻,都無所有,本來空寂,非今始無。……無佛,無眾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誰言法界?”因而,這一派反對各種煩瑣的宗教儀式,輕視念經、拜佛,也不主張坐禪,專門追求精神“解脫”,其教義的核心就是頓悟空幻,立地成佛。惠能創導這派禪學,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大變革。

鑑賞

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虛無主義。而是人了解自我,出離解脫的自我約束和教育。只有知道了世界的本質,才能決定自身的行為。
為何你以第一人稱完成人生的生死過程?芸芸眾生的出路在哪?佛法深刻而具體地講明了緣由,指明了方向。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六祖得衣缽前顯現利根的一段偈子,文筆優美,比於神秀的“勿使惹塵埃”更加深入人心。但弘忍說:亦未見性,這不僅是為了保護慧能。而是要觀偈者不落文字相的“有無”,即 著文字相也不是究竟的佛法。
此無非彼無,中道講有無不墮兩邊,只有脫離有的概念才能了卻“無”,後慧能因《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見性 。
“一切相皆是虛妄。”撥雲見日般指明了各種現象和內心產生的概念對於芸芸眾生的迷惑。所以即便是文字再優美,也是相,也不能執著。
“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釋迦摩尼佛在《金剛經》里用佛法本身告訴客群不要錯誤地去糾結那根指著一地明珠的手指。
眾生如果能夠照驗諒臭對於佛法有正知正見,必定會有堅定的信心,就一定能解脫。這不離因果。
3.“菩提”二句——即“菩提樹本非樹,明鏡台亦非台”的簡語。全偈是禪宗南宗“泯絕無寄”觀點的代表。《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二敘這一派主張說:“說凡聖等法,皆如夢幻,都無所有,本來空寂,非今始無。……無佛,無眾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誰言法界?”因而,這一派反對各種煩瑣的宗教儀式,輕視念經、拜佛,也不主張坐禪,專門追求精神“解脫”,其教義的核心就是頓悟空幻,立地成佛。惠能創導這派禪學,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大變革。

鑑賞

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虛無主義。而是人了解自我,出離解脫的自我約束和教育。只有知道了世界的本質,才能決定自身的行為。
為何你以第一人稱完成人生的生死過程?芸芸眾生的出路在哪?佛法深刻而具體地講明了緣由,指明了方向。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六祖得衣缽前顯現利根的一段偈子,文筆優美,比於神秀的“勿使惹塵埃”更加深入人心。但弘忍說:亦未見性,這不僅是為了保護慧能。而是要觀偈者不落文字相的“有無”,即 著文字相也不是究竟的佛法。
此無非彼無,中道講有無不墮兩邊,只有脫離有的概念才能了卻“無”,後慧能因《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見性 。
“一切相皆是虛妄。”撥雲見日般指明了各種現象和內心產生的概念對於芸芸眾生的迷惑。所以即便是文字再優美,也是相,也不能執著。
“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釋迦摩尼佛在《金剛經》里用佛法本身告訴客群不要錯誤地去糾結那根指著一地明珠的手指。
眾生如果能夠對於佛法有正知正見,必定會有堅定的信心,就一定能解脫。這不離因果。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