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弗里茨·森海塞爾
Fritz Sennheiser
1912年5月9日~2010年5月17日
主要成就 1945年5月的一天,年輕的Fritz Sennheiser帶著7隻工藝精湛計量精密的電壓表,乘興踏入了西門子公司挪威分部,從這時起,Fritz就乘上了西門子順風船,譜寫了成功序曲的前奏。
Fritz Sennheiser在柏林大學研讀
電子工程學 期間,曾協助Heinrich Hertz技術學院Vierling教授研究一種迴響器,這為當時的奧運會慶典做出了突出貢獻,Fritz獲博士學位後,與Vierling教授一起在漢諾瓦技術學院建立了“無線電與電聲技術研究所”,不幸的是該所在二戰期間被炸毀。在二戰後的德國,幾乎所有的研究機構都相繼關閉,這給Fritz的研究工作造成了不可阻擋的衝擊,由當初的50多人減少到了7人。就在此時,劍橋大學向他發出了研讀博士後課程邀請,但是他婉言拒絕了,因為他不希望自己僅僅是一位學院主義者,決定繼續租用幾間空房,建立了“Labor W”。很幸運的是,英軍在二戰後撤退時留下了一些生產設備和
測試儀 器,成了他生產那7隻精密電壓表的好幫手。
在二戰期間,歐洲戰場上有一種稱為“電子巨人”的指揮設備,上面裝有一種供無線發射用的話筒,其型號為MD1,供應商是西門子公司。MD1的生產商在戰火中不幸被摧毀,由於Fritz和他的7隻電壓表給西門子人留下了良好而又深刻的印象。於是主動將MD1的複製任務交給了“Labor W”。可以說,這是labor W命運的轉折點,他們在精心複製MD1的過程中,也學到了不少工程技術知識,提高了獨立設計能力。直到1947年,Labor W實驗室成功推出了第一代產品MD2,由於品質優良,勝於MD1,很快在電台及錄音界流行起來,Labor W也開始藉助西門子的力量建立起自己的銷售網路。
受MD2成功的鼓舞,Labor W人開始熱情洋溢的投身於電聲事業。生產規模和銷售網路不斷擴大,迫與市場的壓力,Labor W很快走上了公司的道路。Fritz 教授在純技術與商業行為之間找到了一個折衷。但他認為,商業與技術是截然不同的,工程師要有充分的自由,而商業行為就不能只是推銷產品,更重要的是推銷一種思想。
Sennheiser的許多產品如話筒、無線傳輸設備和助聽器方面的特殊配件等早在50年代就設計生產而沿襲至今。在1950年的漢諾瓦博覽會上,Sennheiser發布了一種迷你話筒MD3,如鉛筆一般小巧,這在當時可謂是一種奇蹟。
1952年,世界上第一隻抑制反饋的抗噪話筒MD4在Labor W誕生了,在Sennheiser的歷史上走過了25年。
1952年,開始研製微型磁電換能器其大小相當於德國10分銅幣(一分銅幣相當於百萬分之一馬克),這為Sennheiser在60年代飛速打開德國市場,並成為德國工業助聽器上換能器和軍用指揮設備上話筒的獨家生產商。
1954年推出了MD21動圈式採訪話筒,採用磨沙金屬表面設計,品質超群,具有極強的風噪聲和噪聲抑制能力,再最惡劣的環境中也能正常工作,這隻話筒沿襲至今仍被廣泛選用,其返修率僅為4%,這足以證明其超強的可靠性。
森海塞爾兩代當家人和奧菲斯森海塞爾中國1992年11月德國森海塞爾在新加坡成立了擁有100%股份的森海塞爾亞洲公司,它的任務是全盤掌控公司在亞洲市場的發展。公司的營業額在過去的 10 年間激增了 8 倍之多。森海塞爾(亞洲)公司的員工總數也逐漸發展壯大到60人。它在整個亞洲擁有近 50 家代理商、辦事處和維修中心。它們分布在孟加拉國、高棉、中國、印度、印尼、韓國、馬來西亞、馬爾地夫、模里西斯、巴基斯坦、菲律賓、斯里蘭卡、泰國、越南和新加坡等地。
受過德國聲音設計特殊培訓的森海塞爾(亞洲)技術中心精通藝術設備維修,其無線設備經過了新加坡IDA認證。
為了更好的服務於中國客戶,森海塞爾(亞洲)於2005年2月在北京成立了森海塞爾中國有限公司北京代表處,是森海塞爾在中國主要的客戶服務基地之一。日前Sennheiser 中文定名“聲海”。在中國,森海塞爾還與許多著名藝人和明星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係,其中包括鳳飛飛、蔡琴、費玉清、李宇春、李克勤、孫楠、韓紅、那英、沙寶亮、張靚穎、艾薇兒·拉維尼、斯汀以及王勇和唐朝樂隊等。
2010年5月17日 弗里茨·森海塞爾 逝世,享年9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