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戈特利布·克洛卜施托克

弗里德里希·戈特利布·克洛卜施托克

德國詩人。對歌德和狂飆突進運動影響甚巨。認為寫詩是神聖的天職。反對理性主義,強調個人情感,崇尚浪漫主義,熱衷於自然、宗教和德國歷史。主要作品有《救世主》(1745~1773)和抒情詩《頌歌》(1747~1780)。其中《頌歌》對德國作曲影響深遠。還寫作劇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弗里德里希·戈特利布·克洛卜施托克
  • 外文名:Friedrich Gottlieb Klopstock
  • 國籍:德國
  • 出生地:Quedlinburg
  • 出生日期:1724年7月2日
  • 逝世日期:1803年3月14日
  • 職業:詩人
  • 代表作品:《救世主》
  • 逝世地:漢堡
生平,作品,作品欣賞,

生平

弗里德里希·戈特利布·克洛卜施托克Friedrich Gottlieb Klopstock (1724~1803)德國詩人。1724年7月2日生於奎德林堡。父親是律師。從小受虔信派教義的教育。15歲進瑙姆堡的舒爾普福特貴族學校。1745至1748年先後在耶拿萊比錫學習神學,結識了“不萊梅雜誌同人”中的克拉默、施萊格爾和拉伯納等人,在他們辦的雜誌《理智和機智的娛樂新論》上發表史詩《救世主》的前 3章,引起廣泛注意。1748至1750年在朗根薩爾察的親戚家當家庭教師,對表妹瑪麗·莎菲·施密特產生了愛情,曾寫了多首“芳妮頌歌”獻給她。1750年前往蘇黎世。1751年應丹麥大臣伯恩斯托夫邀請去哥本哈根,丹麥國王給他一筆終身用費,讓他完成《救世主》的寫作。1754年與梅塔·莫勒結婚。1770年伯恩斯托夫在宮廷失勢,他移居漢堡1771年他的頌歌集出版,在青年中引起強烈反響。1774年前往卡爾斯魯厄,途經法蘭克福時見到歌德。1803年 3月14日在漢堡逝世。

作品

克洛卜施托克是德國啟蒙運動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創作突破了早期啟蒙主義文學強調理智和理性的約束,將感情的因素提到了首位,成為狂飆突進運動的先聲。《救世主》是他的代表作,最初用散文寫成,後改用荷馬史詩的六步揚抑格,改變了17世紀以來模仿法國亞歷山大體的傳統。全書有20章,分上下兩部。上部敘述基督受難,下部描寫基督升天和勝利。1748年發表的前 3章,由於感情充沛,形式新穎,一掃當時內容貧乏形式守舊的阿那克里翁的文風,受到人們的歡迎。1773年發表最後幾章。它故事情節不清,人物形象不鮮明;它模仿《失樂園》,但缺乏後者的民主精神,充滿宗教感情,因而反響不大。這也說明幾十年來德國文學和人們的思想感情發生了變化。但它是德國家喻戶曉的作品,在維繫當時處於分裂狀態的德國人民的民族感情方面發揮了它的作用。
克洛卜施托克在文學方面的主要成就是頌歌。他從1747年開始寫詩,最初的作品大多是獻給親友和他鐘情的女性。有一些名篇,如《蘇黎世湖》(1750)、《春天的慶典》(1759)、《早年的墳墓》(1764)、《夏天的夜晚》(1766)等,至今仍為人傳誦。他的頌歌大部分是無韻的感遇詩。他模仿民間藝人的歌唱,曾根據古代日耳曼傳說寫了《赫爾曼的戰役》(1769)、《赫爾曼和王公們》(1784)、《赫爾曼之死》(1787)等 3部劇本,因結構鬆散,戲劇性不強,不及他的詩作,並未引起人們注意。
克洛卜施托克是關心祖國命運的愛國詩人。1773年他在《預言》一詩中盼望“德國掙脫枷鎖”,預言在“一百年內理性將戰勝暴力主宰德國”。他同情北美獨立戰爭,寫了《目前的戰爭》(1781)。他的《國民議會》(1789)、《認識你們自己》(1789)、《你們,不是我們》(1790)等詩,歌頌法國大革命,認為它是“世紀最高尚的行動”,希望德國也能有這樣的革命。法國國民議會曾授予他“榮譽公民”的稱號。但在雅各賓鎮壓反革命時,他發生動搖,寫了《我的錯誤》(1793)。他還寫過《德意志學者共和國》(1774)一書,幻想建立一個由詩人和思想家組成的共和國。此外,他還有幾篇論德語的著作,如《論德語正字法》(1778)、《關於語法的談話》(1794)等。

作品欣賞

[致夫人的情書]
我的最親愛的,現在是星期日晚上,我留在家內,但不覺得寂寞,因為(一)我很想星期日在家;(二)我願意對於《救世主》(Messias)一書繼續做下去;(三)我愛你,單獨和你相對。我向來對於交際並不是不喜歡的,但現在覺得可有可無了。我所最鐘愛的,今天整個晚上我和你在一起;現在才想起寫信給你。我以何等平靜的心靈,從各方面想到你是我的、我是你的。啊!密達,你是生成來使我快樂的,我是依照你的模型鑄成的!此外還能有更大的幸福么?除掉我們在一種將來狀況中所希望的幸福外,還有什麼是人世間最大的幸福?我所最鐘愛的,永遠如斯。
一七五二年十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