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里(病理學家)

弗洛里(病理學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澳大利亞裔英國病理學家。1898年9月24日生於澳大利亞阿德萊德,1968年2月21日卒於英國牛津。1922年畢業於阿德萊德大學醫學院後,到牛津高等生理學院和劍橋大學深造。1931~1934年任謝菲爾德大學病理學教授 ,1935 ~ 1962年任牛津大學病理學教授 ,其後任牛津王后學院院長。1941年當選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45年由於發現盤尼西林(青黴素)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58年創辦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約翰·卡廷醫學研究中心,1960年出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1965年被伊莉莎白女王授予爵士爵位並擔任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榮譽校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霍華德·華特·弗洛里
  • 別名:弗洛里男爵
  • 國籍:英國
  • 出生地:澳大利亞南澳州阿德萊德
  • 出生日期:1898年9月24日
  • 逝世日期:1968年2月21日
  • 職業:醫學家,藥理學家
  • 畢業院校:牛津大學,劍橋大學
  • 主要成就:發現青黴素的性質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45年)
    英國皇家學會會長(1960-1965)
簡介,青黴素的發明,青黴素的大量生產,

簡介

霍華德·沃爾特·弗洛里,弗洛里男爵(Howard Walter Florey, Baron Florey,1898.9.24-1968.2.21):英國著名病理學家,英國牛津大學病理學教授。1960~1965 年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早年研究細菌和黴菌分泌的抗生物質。1939年以後與錢恩等人進行青黴素研究。1955年後又從事實驗病理學研究,研究小血管的結構與功能、動脈粥樣硬化的實質等,將生理學和生物化學的方法引進病理學研究。他突出的貢獻是對青黴素所作的化學、藥理、毒理等方面的系統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到美國,得到同事的幫助,使青黴素得以批量生產,用於臨床,挽救了許多傷病員的生命 。與A.弗萊明、E. B.錢恩共獲1945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著有《化學治療劑青黴素》、《對青黴素的進一步觀察》、《普通病理學》。

青黴素的發明

青黴素(也叫盤尼西林)的發明者亞歷山大·弗萊明於1881年出生在蘇格蘭的洛克菲爾德。弗萊明從倫敦聖馬利亞醫院醫科學校畢業後,從事免疫學研究;後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作為一名軍醫,研究傷口感染。他注意到許多防腐劑對人體細胞的傷害甚於對細菌的傷害,他認識到需要某種有害於細菌而無害於人體細胞的物質。
戰後弗萊明返回聖馬利亞醫院。1922年他在做實驗時,發現了一種他稱之為溶菌霉的物質。溶菌霉產生在體內,是粘液和眼淚的一種成份,對人體細胞無害。它能夠消滅某些細菌,但不幸的是在那些對人類特別有害的細菌面前卻無能為力。因此這項發現雖然獨特,卻不十分重要。
亞歷山大·弗萊明是位小個子蘇格蘭人,他有著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襯衫領子上常常繫著蝶形領結。
1928年9月15日,亞歷山大·弗萊明發現了青黴素,這使他在全世界贏得了25個名譽學位、15個城市的榮譽市民稱號以及其他140多項榮譽,其中包括1945諾年貝爾醫學獎。
每個小學生都讀過弗萊明的傳奇故事——他在皮氏培養皿中發現青黴素黴菌;攻克一道道技術難關;同眾多持懷疑態度的人展開長期不懈的鬥爭,最終取得了勝利——青黴素的發明成為二十世紀醫學界最偉大的創舉。數十年後,嚴肅的歷史學家們還在整理他的傳奇故事。的確,弗萊明發現了青黴素,但他並沒有意識到他發現的是什麼——對此他一無所知。是另外兩位科學家——霍華德·弗洛里和厄恩斯特·錢恩,從這個已被人遺忘的發現中挽救了有治療效果的黴菌,證明了青黴素的功效,並把這項技術奉獻給人類,從此開創了抗生素時代。
弗萊明從一個窮苦農民的兒子成長為卓有學識的細菌學家,在倫敦聖瑪麗醫院從事細菌學研究幾乎就是他事業的全部。
弗萊明兩次在實驗室里獲得意外發現的故事已廣為人知。第一次是1922年,患了感冒的弗萊明無意中對著培養細菌的器皿打噴嚏;後來他注意到,在這個培養皿中,凡沾有噴嚏黏液的地方沒有一個細菌生成。隨著進一步的研究,弗萊明發現了溶菌酶——在體液和身體組織中找到的一種可溶解細菌的物質,他以為這可能就是獲得有效天然抗菌劑的關鍵。但很快他就喪失了興趣:試驗表明,這種溶菌酶只對無害的微生物起作用。
1928年運氣之神再次降臨。在弗萊明外出休假的兩個星期里,一隻未經刷洗的廢棄的培養皿中長出了一種神奇的黴菌。他又一次觀察到這種黴菌的抗菌作用——細菌覆蓋了器皿中沒有沾染這種黴菌的所有部位。不過,這一次感染的細菌是葡萄球菌,這是一種嚴重的、有時是致命的感染源。經證實,這種黴菌液還能夠阻礙其它多種病毒性細菌的生長。青黴素(弗萊明在確認這種黴菌是一種青黴菌之後選定了這個名字)是否就是他長期以來一直在尋找的天然抗菌素?它是可敷在傷口上的有效殺菌劑嗎?進一步的試驗表明,這種抗菌素作用緩慢,且很難大量生產。他的熱情也隨之涼了下來。在他轉向其它研究項目之前,他在1929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介紹了自己的上述發現,但當時這篇論文並未引起人們的重視。
弗萊明在論文中提到青黴素可能是一種抗菌素,僅此而已。他沒有開展觀察青黴素治療效果的系統試驗。他給健康的兔子和老鼠都注射過細菌培養液的過濾液——進行青黴素的毒性試驗,但從未給患病的動物注射過。如果當時他做了這方面的試驗,這種“神奇藥物”很可能會提早10年問世。
在英美兩國媒體的共同努力下,關於弗萊明為創造一項醫學奇蹟而堅持不懈奮鬥的傳奇故事很快就誕生了。媒體在科學史上幾乎很少犯下如此嚴重的愚蠢錯誤。它們把弗萊明描述成發現青黴素的天才,而對牛津大學的研究小組要么隻字不提,要么僅用幾句話一帶而過。但在弗萊明本人的演講中,他總是把青黴素的誕生歸功於弗洛里、錢恩和他的同事所作的研究。
諾貝爾獎評獎委員會並沒有受輿論的蒙蔽而將1945年的諾貝爾醫學獎授予弗萊明一人。作為弗萊明的合作者,弗洛里和錢恩與他共同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
亞歷山大·弗萊明1955年逝世,終年74歲。持修正觀點的傳記作家和歷史學家們及時寫出了關於青黴素髮明過程的真實故事。然而,那些神話般的傳說很難被人們忘卻。《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仍然記載著關於弗萊明傳奇故事的大部分內容。

青黴素的大量生產

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發現青黴菌能分泌一種物質殺死細菌,他將這種物質命名為“青黴素”,但他未能將其提純用於臨床。1929年,弗萊明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遺憾的是,這篇論文發表後一直沒有受到科學界的重視。
10年後,德國化學家恩斯特錢恩在舊書堆里看到了弗萊明的那篇論文,於是開始做提純實驗。1940年冬,錢恩提煉出了一點點青黴素,這雖然是一個重大突破,但離臨床套用還差得很遠。
1941年,青黴素提純的接力棒傳到了澳大利亞病理學家瓦爾特弗洛里的手中。在美國軍方的協助下,弗洛里在飛行員外出執行任務時從各國機場帶回來的泥土中分離出菌種,使青黴素的產量從每立方厘米2單位提高到了40單位。
雖然這離生產青黴素還差得很遠,但弗洛里還是非常高興。一天,弗洛里下班後在實驗室大門外的街上散步,見路邊水果店裡擺滿了西瓜,“這段時間工作進展不錯,買幾隻西瓜慰勞一下同事們吧!”想著,他走進了水果店。
這家店裡的西瓜看樣子都很好,弗洛里彎下腰,伸出食指敲敲這隻,敲敲那隻,然後隨手抱起幾隻,交了錢後剛要走,忽然瞥見櫃檯上放著一隻被擠破了的西瓜。這隻西瓜雖然比別的西瓜要大一些,但有幾處瓜皮已經潰爛了,上面長了一層綠色的霉斑。
弗洛里盯著這隻爛瓜看了好久,又皺著眉頭想了一會,忽然對老闆說:“我要這一隻。”
“先生,那是我們剛選出的壞瓜,正準備扔掉呢?吃了要壞肚子的。”老闆提醒道。
“我就要這一隻。”說著,弗洛里已放下懷裡的西瓜,捧著那隻爛瓜走出了水果店。
“先生,您把那幾隻好瓜也抱走吧,這隻爛瓜算我送你的。”老闆跟在後面喊。
“可我抱不了那么多的瓜啊,再說,要是把這隻打爛了怎么辦?”
“那、那我把剛才的瓜錢退給您吧!”老闆舉著錢追了幾步,但弗洛里己走遠了。老闆搖了搖頭,有些不解地望著這個奇怪的顧客遠去的背影。
弗洛里捧著這隻爛西瓜回到實驗室後,立即從瓜上取下一點綠霉,開始培養菌種。不久,實驗結果出來了,讓弗洛里興奮的是,從爛西瓜里得到的青黴素,竟從每立方厘米40單位一下子猛增到200單位。
1943年10月,弗洛里和美國軍方簽訂了首批青黴素生產契約。青黴素在二戰末期橫空出世,迅速扭轉了盟國的戰局。戰後,青黴素更得到了廣泛套用,拯救了數以千萬人的生命。因這項偉大發明,弗洛里和弗萊明、錢恩分享了1945年的諾貝爾生物及醫學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