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齊(VladimirAshkenazy,1937-),冰島籍前蘇聯鋼琴演奏家。自幼在莫斯科中心音樂學校學習,後入莫斯科音樂學院。1955年獲蕭邦國際鋼琴比賽第二名,1956年在布魯塞爾伊莉莎白女皇國際鋼琴比賽中獲金質獎章。1962年曾並列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第一名。定居冰島,後住英國。阿什肯納齊的演奏風格以詩意的情調和細膩的技巧為特點,在自己的風格里融入了很多倫敦派所特有的意識美。
阿什肯納齊演奏的浪漫主義時期和俄國作曲家的作品尤為出名。他錄製了蕭士塔高維奇的24首前奏曲與賦格、斯克里亞賓的奏鳴曲、蕭邦和舒曼的全部鋼琴作品、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和莫扎特、貝多芬、巴托克、普羅科菲耶夫以及拉赫瑪尼諾夫等人的鋼琴協奏曲。同時他演奏錄製室內樂。目前他仍活躍在國際舞台上。阿什肯納齊從鋼琴家生涯的中期開始涉足指揮界。他指揮錄製的西貝柳斯、拉赫瑪尼諾夫、蕭士塔高維奇和斯克里亞賓等人的管弦樂作品受到好評。人物基本信息
大事記
1937年7月6日出生於前蘇聯的高爾基城,
1954年獲蕭邦國際鋼琴比賽第二名,
1956年在布魯塞爾伊莉莎白女皇國際鋼琴比賽中獲金質獎章。
1962年曾並列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第一名。次年定居冰島,現住英國。
1989年他被聘為柏林廣播交響樂團(後改名為柏林德意志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他也是倫敦皇家愛樂樂團的音樂總監,和他們演奏以蕭斯塔科維奇和柴科夫斯基為主的俄國音樂;他也是克里夫蘭管弦樂團的客席指揮;也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
1987-1994年 任皇家愛樂樂團首席指揮
1998-2003年 任捷克愛樂樂團首席指揮
2004年 任NHK交響樂團音樂總監
此外,阿什肯納齊被(英國)愛樂管弦樂團(Philharmonia Orchestra)、冰島交響樂團授予桂冠指揮家的稱號,並擔任經常與他合作的歐共體青年交響樂團(European Union Youth Orchestra)音樂總監的職務。
關於阿什肯納齊的音樂哲學觀點可參見他與賈斯柏·佩羅特(Jasper Parrott)合著的《超越邊界》(Beyond Frontiers)(New York: Atheneum, 1985)。
個人作品
唱片選粹:
◎Decca448125-2
巴托克:三首鋼琴協奏曲(芝加哥交響樂團/索爾第)
◎Decca4489862
貝多芬:第六交響曲(愛樂樂團)
◎Decca421453-2
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全集(帕爾曼小提琴)
◎Decca414564-2
蕭邦:夜曲
◎Decca443576-2
莫扎特:第八、九鋼琴協奏曲(倫敦交響樂團/克爾提斯)
◎Decca414386-2
穆索爾斯基:展覽會上的圖畫(鋼琴版和樂隊版)
◎Decca448127-2
普羅科菲耶夫:第三、五鋼琴協奏曲(倫敦交響樂團/普雷文)
◎Decca448116-2
拉赫瑪尼諾夫:三首交響曲(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樂團)
◎Decca425047-2
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莫斯科愛樂樂團/康德拉辛)
◎Decca444845-2
拉赫瑪尼諾夫:圖畫練習曲
◎Decca414474-2
舒曼:蝴蝶、交響練習曲、阿拉伯風格曲
◎Decca421069-2
西貝柳斯:交響曲全集(愛樂樂團)
◎Decca425579-2
斯克里亞賓:奏鳴曲全集
◎Decca417750-2
柴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倫敦交響樂團/馬捷爾)
演奏家與樂隊介紹
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齊(VladimirAshkenazy,1937-),英籍前蘇聯鋼琴演奏家。1937年7月6日出生於前蘇聯的高爾基城,父親是位演奏流行音樂的藝人,專門在電視台為綜藝節目伴奏。阿什肯納齊自幼在莫斯科中心音樂學校學習,後入莫斯科音樂學院。1954年獲蕭邦國際鋼琴比賽二等獎,1956年在布魯塞爾伊莉莎白女皇國際鋼琴比賽中獲金質獎章。1962年曾並列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第一名。
倫敦交響樂團是萬能型的演奏團體,對指揮家的反應非常敏銳。當初是由於亨利·J·伍德所統率的女王音樂管弦樂團在1904年分裂後,另外組成的樂團。首任指揮,就是有名的李希特,他一直擔任到1911年。次年由尼基什接棒,他是顯赫人物。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改由柯茲就任首席指揮。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約有百分之七十的團員都從軍,更因會場的女王音樂廳被燒毀,演奏活動被迫停止。
大戰後,1950年起,由克利普斯擔任首席指揮,再度開始音樂活動,5年後由柯林茲引接,1961年起蒙都成為首席指揮,由於這位大師的功勞,這支樂團顯示飛躍進步。1964年蒙都去世後,由戴維斯和克爾特斯這兩位年輕指揮家,以雙頭制維持演奏活動,但次年卻正式任命克爾特斯為首席指揮。後來由於跟樂團方面意見對立,克爾特斯在1968年辭去後,改由普烈文接任首席指揮。
此後10年間,樂團與指揮之間一直保持蜜月般的狀況,可是1979年起,則改由義大利俊秀阿巴多接棒。夏伊則從1980年開始,擔任這去樂團的首席客座指揮。此外,這支樂團從1977年起,聘德國長老級指揮家約夫姆為“桂冠指揮”,接著又贈給老大師伯姆“名譽指揮”的頭銜。現任指揮是托馬斯。由此看來,倫敦交響樂團是倫敦五大樂團中,擁有最豪華指揮陣容的一個,難怪受世人注目。
專輯介紹
中文名:《拉赫瑪尼諾夫:鋼琴協奏曲1-4》
英文名稱:VladimirAshkenazy-Rachmaninov:PianoConcertos1-4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齊
專輯歌手:VladimirAshkenazy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齊
發行時間:1995年
資源類型:APE
阿什肯納齊的1997年出版的這套拉氏鋼琴全集,被認為是所有版本中最出色的,英國權威《企鵝唱片指南》將這套唱片評為最高的“三星帶花”名片。阿什肯納齊的演奏極富詩意,音色明亮華麗,並且自然是充滿了俄羅斯的氣息。普烈文指揮的倫敦交響樂團也被煥發出亮麗的色澤,既富氣勢又不喧賓奪主,與阿什肯納齊的鋼琴互為襯托。特別是第二鋼琴曲,聽了幾乎會讓人落淚
謝爾蓋·瓦西里耶維奇·拉赫瑪尼諾夫(SergeiVassilievitchRachmaninoff,1873-1943),俄國著名作曲家、鋼琴家和指揮家,晚期浪漫主義音樂代表之一。出生於富貴家庭,曾就學於莫斯科音樂學院,二十歲就一舉成名。在音樂史上,像他這樣順利的音樂家是少見的。但是,拉赫瑪尼諾夫在政治上並不是守舊派,同當時的很多的俄羅斯知識分子一樣,他對於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俄國社會現實是不滿的。1905年,俄國爆發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雖然最終遭到失敗,但其影響深遠。
此後一直到1918年“二月革命”,這一時期成為拉赫瑪尼諾夫創作力最為旺盛的階段。他的創作深受柴科夫斯基影響,有深厚的民族音樂基礎,旋律豐富,擅長史詩式狀闊的音樂風格。先後作有《鋼琴協奏曲》四首、《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二十四首《前奏曲》《音畫練習曲》歌劇《阿萊科》《利米尼的法蘭契斯卡》和《第二交響曲》管弦樂《死之島》《鐘》以及浪漫曲等著名作品。後從事指揮,介紹了不少俄羅斯作曲家的作品。1918年移居美國後,創作上充滿了不協和與悲劇性,成為二十世紀上半葉重要的鋼琴演奏家。
拉赫瑪尼諾夫一生共著有四部鋼琴協奏曲。其中當屬《第二鋼琴協奏曲》最為動聽和著名,樂曲開頭象“鐘聲”般的主題,恐怕是古典音樂中最令人難忘的聲音了《第一鋼琴協奏曲》與《第四鋼琴協奏曲》熟悉的人很少,而《第二鋼琴協奏曲》和《第三鋼琴協奏曲》所具有的高度藝術水平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大大超過了拉赫瑪尼諾夫後期在國外的一些創作,和柴科夫斯基著名的《第一鋼琴協奏曲》一樣,這兩首鋼琴協奏曲也可以稱作為鋼琴和管弦樂隊而寫的交響曲。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是拉赫瑪尼諾夫在莫斯科音樂學院學生時代的作品,那時的他一心想著寫出可以繼承柴科夫斯基精神的俄國作品,但是這首曲子的完成定稿卻在他的第二、第三鋼琴協奏曲之後,同時也是他告別俄國前最後完成的作品。
《c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被公認為是拉赫瑪尼諾夫的“最高傑作”,廣受世人的喜愛和歡迎。在所有俄羅斯作曲家所作的鋼琴協奏曲中,本曲為首屈一指的名作。本曲除了在構造上的完滿妥善之外,同時充分發揮了鋼琴化的效果,藝術形象特別豐富,它兼備嚴峻的戲劇性和明朗而奮激的抒情性,而且把這些作了絕佳的統一。這種對比用兩組不同的音樂形象來體現:其中一個是充滿意志力的主題,它的節奏明晰,但飾有陰暗而嚴厲的色調;另一個則是情緒激昂、寬廣自由地流轉的歌曲性旋律。尤其是本曲中的幾個旋律充滿了浪漫性情趣,因此不是經常
被附上各種歌詞競相演唱,就是被世人編成爵士樂,廣為流傳。
1892年,拉赫瑪尼諾夫榮獲鋼琴金獎,同年他從莫斯科音樂院畢業之後,就已經頗有聲望了。這時候他受託作一首鋼琴協奏曲,於是在1899年開始著手創作。然而不久後,他患了嚴重的神經衰弱症,直至1900年五月才逐漸痊癒,所以《C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實際完成於1901年。有些人認為這一協奏曲所擁有的憂鬱性格,就是從拉赫瑪尼諾夫這一段病情而來。其實不盡如此,從本曲宏大的氣勢來看,倒不如說它是拉赫瑪尼諾夫完全恢復健康後,創作欲橫溢時的優秀作品。
全曲共分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
中板,C小調,2/2拍子,奏鳴曲形式,也是整部作品中最有戲劇性的一章。樂章從一段簡短的引子開始,主奏鋼琴從倍弱一直發展到倍強彈出八小節像是鐘聲一樣灰暗而沉重的和弦,緩慢、均勻而莊嚴,具有號召性的力量。之後,鋼琴以其沸騰般的波浪音型充作背景,出現管弦樂的充滿力量且氣息寬廣的C小調第一主題,旋律的進行從容不迫,從中可以感受到傲然的歡呼、史詩般剛毅的性格、不可戰勝的力量和奮激的熱潮。不多久,音樂的色彩逐漸轉趨明朗,節奏重音也減弱了,隨後在中提琴的引導下,出現了由鋼琴主奏的降E大調第二主題。這個主題開始時單獨由鋼琴奏出,接著樂隊才用輕描淡寫的樂句隨伴著它。和前一主題一樣,第二主題也是歌唱性的,其中同樣可以感受到俄羅斯的平原之遼闊,充滿了甜美的傷感,這一抒情形象在這個樂章中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它甚至統御著整個樂章,被認為是“最有拉赫瑪尼諾夫特色”的旋律之一。
第二樂章
肅穆而舒緩的三部曲式。這一樂章在聽者的想像中展示出一幅俄羅斯大自然的畫面,同時也深刻地提示出人的感情世界。樂章一開始時出現一些悠緩、流暢的和弦,由帶弱音器的弦樂器奏出,這些和弦同隨後的鋼琴的一些從容不迫的音型,奠定了這一樂章凝重的氣氛。樂章的基本主題就在這一背景上由長笛奏出,音響柔和,氣息寬廣,融合著幻想、希望和生活的歡樂。開始的主題是從第一樂章抒情的副部主題派生而來的,帶有深思的樂念,與主部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逐漸地音樂的性格發生了變化。明朗的幻想被熱切、歡樂的激情所代替,在樂章中段,樂隊只出現一些基本主題的回聲,獨奏鋼琴的一些活躍的音型躍居第一位,像是一首輕快詼諧的鋼琴練習曲,然後就以光輝有力的華彩樂段作為結束。在樂章的最後一段,基本主題的再現有所壓縮,它又喚回了聽者對那深思的回憶,這種情緒即使在樂章的簡短結尾中仍然沒有消失。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齊
第三樂章
詼諧的快板,C大調,2/2拍子,近乎於迴旋曲。當弦樂的長引子告一段落之後,鋼琴雄赳赳地奏出第一主題,並將此主題加以充分地發展,充滿著熱力、生機和歡樂,它以其簡潔有力的音調、豐富的節奏、不可遏制的進行和鋼琴明亮清脆的音響而征服聽眾--這一主題的輪廓是在引子中逐漸形成的,它的完整的形貌最初在鋼琴上呈現,沒有樂隊的撐持。接著,由雙簧管和中提琴綿綿地唱出了第二個主題,旋律的進行柔和、流暢,富有寬廣如歌的抒情特點,與第一個主題形成了極明顯的對比。樂章結尾,鋼琴以強音對旋律加以裝飾,逐漸加快速度,最後在鋼琴與全樂隊合奏的強奏中結束全曲。 《d小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是為訪美之行而作的,亦不象大名鼎鼎“拉2”般的流行,要不是因為電影《閃亮的風采》紅極一時,恐怕很多人會與之失之交臂的。其實第三鋼琴曲優美程度一點都不欠奉。首樂章一上來就是鋼琴美麗的歌唱,旋律線很長,在一個極狹窄的音域裡蜿蜒,帶著俄羅斯民族特有的憂鬱,琴音卻異常明快、輕盈和超然,使那歌唱性的寬廣氣息不因這層憂鬱而滯澀,聽起來楚楚動人。稍懂鋼琴的人都知道,這首作品的難度之高令人抓狂。由於寫得精煉細膩,鋼琴家必須在完成高難度技巧的同時,還要做出極細緻甜美的表情。對任何一位訓練有素的演奏者而言,能彈到不漏音、不錯音已經很不容易了,還要精準和營造音色可就是難上另難了。
《第四號鋼琴協奏曲》是拉赫瑪尼諾夫流亡國外時所作,獻給同樣流亡歐洲的俄羅斯著名鋼琴家尼古拉·梅納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