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青渠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引青龍河水、貫穿縣域南北,主幹渠北起桃林口渠首,南至石門鎮高各莊村西,全長67.5公里,相繼有8條幹渠、32條支渠、191條斗渠配套,是河北盧龍一渠百庫國家濕地公園的主幹之一。
20世紀60年代開始,盧龍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自強不息、拼搏奮鬥,先後掀起4次水利建設高潮,建成了以“一渠百庫”為骨架的水利工程,讓“孤竹旱海”變身“北方糧倉”,成為提高糧食產量、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引青渠
- 地理位置: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
- 開放時間:全天
- 始建時間:1969年
修築背景,修建過程,群星落地,銀河下凡,旱海游龍,銀龍盛裝,工程意義,獲得榮譽,
修築背景
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史稱“孤竹旱海”,十年九旱。盧龍境內有大小河流71條,年平均降雨量706.3毫米。由於低山重疊、丘陵起伏、溝川縱橫的獨特地貌使地表水流出境外加之大量蒸發和滲透,造成水資源匱乏。全縣67萬多畝耕地,有三分之二分布於山地、丘陵,土壤涵養力差,易受旱災,糧食產量低而不穩。
在盧龍當地曾有一句順口溜:“半夜馱水怕狼咬,天亮馱水水沒了,成群結隊去馱水,往返就得小半晌。”說的是農民用水要用車拉驢馱的真實狀態。當時的盧龍,家裡備著毛驢的人家不少,不是為了乘坐,而是為了拉水。
解放初期,盧龍縣548個村有286個村嚴重缺水,民眾吃水經常得跑到十幾里外去挑水。全縣沒有水澆地,糧食畝產僅為36公斤,吃了上頓沒下頓。
修建過程
群星落地
20世紀60年代,為了樹立信心、鼓舞鬥志,盧龍縣委從學習先進、解放思想入手,先後組織350名縣、社、隊幹部三去大寨、兩赴林縣參觀學習,學習這兩個地方人民是如何改天換地和戰天鬥地的。兩地的先進經驗,極大地鼓舞了全縣人民的鬥志和熱情,增添了幹事創業的信心和決心。
1969年,正處在文革運動對國民經濟發展嚴重破壞的動亂當中,時任盧龍縣委書記孟英同志不顧事關個人政治生命的風險,拖著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病軀,義無反顧的帶領著水利技術人員,利用獨特的地勢條件,在全縣掀起修水庫、建塘壩的水利建設高潮,拉開了為期十幾年的全縣大搞水利建設的序幕。
盧龍縣組織了5000多人的水利建設大軍,率先開始興建下荊子、寺底下、上梨峪三座小型水庫。由於縣裡底子薄,經驗少,建設中出現了資金、物資和技術力量不足的問題,嚴重製約了工程進展。為此,縣委發動全體民工和全縣人民開展大討論,深入剖析認識誤區和存在的問題,並動員民眾獻計獻策。經過集思廣益,有效解決了資金、物資、技術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經過近半年的艱苦奮戰,如期完成了3座水庫的建設,首戰告捷。
從1968年到1976年,盧龍全縣每年都有31000多人奮戰在水利建設戰線上,形成了專業隊伍和民眾運動相結合,常年建設與季節建設相結合,農忙小搞,農閒大幹,長年不斷的水利建設工作格局。這一時期,全縣共修建小水庫60座,建塘壩216處,動用土石1100多萬立方米,總蓄水能力達到2700多萬立方米。同時,建揚水站23處,揚水點390處,水輸泵電站4處,打機井、大口井4100多眼。這些工程的興建,使全縣的水澆地面積由1966年的2.9萬畝增加到26萬畝,增長了8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