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洛濟秦

秦嶺防洪渠是城北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位於澗西區西南部,現長8.434公里,總控制流域面積22.13平方公里,始建於1954年,1965年擴建。“引洛濟秦”引水工程是秦嶺防洪渠治理改造工程一期核心工程,預計2014年2月完工,屆時,潺潺洛河水將沿秦嶺渠一路向東,向北穿越小秦嶺,流入秦嶺防洪渠,最終再次匯入洛河,從而保證秦嶺防洪渠終年有水。秦嶺防洪渠將變身景觀渠,渠畔也會成為市民休閒親水的好去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引洛濟秦
  • 本質:城北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 位置:澗西區西南部
  • 現長:8.434公里
基本簡介,秦嶺防洪渠,建設目的,工程難題,技術難題,生態環保,工程意義,

基本簡介

“引洛濟秦”引水工程是秦嶺防洪渠治理改造工程一期核心工程,預計2014年2月完工,屆時,潺潺洛河水將沿秦嶺渠一路向東,向北穿越小秦嶺,流入秦嶺防洪渠,最終再次匯入洛河,從而保證秦嶺防洪渠終年有水。秦嶺防洪渠將變身景觀渠,渠畔也會成為市民休閒親水的好去處。

秦嶺防洪渠

秦嶺防洪渠是城北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位於澗西區西南部,現長8.434公里,總控制流域面積22.13平方公里,始建於1954年,1965年擴建。
秦嶺防洪渠的主要功能是在每年5月至9月我市主汛期時,控制其流域範圍內的陳家溝、迂駕溝、東馬溝、孫旗屯溝和土橋溝等5條溝的山洪,將山洪排至洛河。
多年來,秦嶺防洪渠的使用率並不高。未出現山洪的年份,沒有固定水源,經常處於乾涸狀態。渠內雜草叢生,時有生活污水排入,渠堤附近還時常出現私搭亂建現象。
秦嶺渠與秦嶺防洪渠南北相望,在我市發展農業、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作用不容小覷。秦嶺渠地跨高新區辛店鎮、孫旗屯鄉和宜陽縣香鹿山鎮等3個鄉鎮,總長22.5公里,始建於1920年,1925年建成灌溉渠,灌溉面積2萬畝,對流域周邊農田灌溉作用明顯。

建設目的

近年來,高新區逐漸發展成重要的工業園區,農田面積減少,秦嶺渠高新區段的灌溉功能隨之減弱,不少渠段淤積嚴重,有些已被填埋,不具備通水條件,秦嶺渠逐漸變成“斷頭渠”。
目前,秦嶺渠的灌溉作用僅限於上游的宜陽段,周邊的農田灌溉用水量通過該渠取水口的閘門控制,若控制不當,易形成灌溉過量或不足,影響周邊農作物生長。成為“斷頭渠”後,渠內多餘水易形成死水,影響周邊生態環境及附近居民的生活。如何退水,成了秦嶺渠現階段的癥結所在。
為改善秦嶺防洪渠及其周邊的環境,解決秦嶺渠的退水問題,今年我市決定實施“引洛濟秦”引水工程。
李若鵬介紹,所謂“引洛濟秦”,即在秦嶺防洪渠與秦嶺渠之間的小秦嶺處修建隧洞,讓秦嶺渠水沿隧洞直接流入秦嶺防洪渠,並沿防洪渠排入洛河。由於水源是通過秦嶺渠渠首引水樞紐引的洛河幹流天然徑流,故稱“引洛濟秦”。
在該工程中,渠道入水口將設定在秦嶺渠高新區呂家溝村處,沿奶奶扇嶺採用隧洞形式引水,在澗西區武漢路與龍鱗路之間所設定的入水口處,將水引至秦嶺防洪渠,引水隧洞總長5公里,總投資約9955萬元,工程全程位於地下,且全線自流。

工程難題

技術難題

受此處地形條件影響,渠道修建需結合明渠、暗涵、隧洞等三種形式,其中明渠、暗涵共四段位於渠道兩端,總長1.7公里;隧洞一座,位於渠道中部,穿小秦嶺而過,總長3.3公里,隧洞全線採用城門洞形斷面形式,鋼筋砼結構。
第一段為渠首——秦嶺路段,長633米,此處由於地形原因,渠道回水僅能回至秦嶺路,導致秦嶺路以上至渠首段的渠道無法形成水系,因此該段渠道治理將採用傳統形式,僅對渠道岸坡及渠堤進行綠化,在秦嶺路橋上游修建鋼閘壩作為小型溢流堰,攔截雨水形成季節性水系。
第二段至第五段分別為秦嶺路——武漢路段、武漢路橋——龍鱗路橋段、龍鱗路橋——九都西路橋段、九都西路橋——三山村跌水段,長度分別為1262米、1099米、2022米、2269米,由於這四段渠道兩岸多為居民小區、工業廠房、農貿市場、經營門面等,人口較為密集,人群活動較多,因此這四段渠道的改造將以親水性為主題,提高渠道及周邊的親水休閒功能。
第六段為三山村跌水——入河口段,總長1149米,此處河渠兩岸分布有中石化工程公司、汽修廠、工業廠房、苗灣村、冠苑別墅區等,且該段渠道河洛路以下部分均已進行硬化治理,因此計畫將此處改造為以親水性為主題的娛樂型景觀渠道。
此外,在秦嶺防洪渠兩邊30米的範圍內,我市將修建防汛道路、綠地及親水平台,供市民休閒娛樂之用,同時改造渠面原有設施,將渠道內天津路跌水、三山村跌水改造成景觀瀑布,增加觀賞性。
在各觀景段與城市幹道的交會處,我市將修建多處活動廣場,廣場建設將融會四書、五經、六藝等人文要素,巧妙運用亭、台、樓、閣、林、廊、院、窗、門、牌坊等中國傳統建築樣式。

生態環保

多舉措保障生態環保。李若鵬說,將秦嶺防洪渠改造成觀景渠,並不會影響渠道原有的泄洪能力。沿渠將分別在秦嶺路橋下游、東馬溝口下游、天津路跌水上游、麗新路橋下游、三山村跌水上游、河洛路橋上游修建六處控制壅水溢流堰,初步擬定為鋼壩型閘門,可隨時開閘泄洪,其他時間擋水形成水系景觀。
此外,該工程還採用多項措施,保護和提升秦嶺防洪渠周邊生態環境,為解決秦嶺防洪渠沿線的污水排放問題,計畫在兩岸沿線地下2米處,埋設直徑60厘米的排污導流管,將污水導入管內排出。
在採光照明方面,在觀賞渠周邊的照明設施上將採用各種節能型開關或裝置;根據照明使用特點採取分區控制燈光或適當增加照明開關點;公共場所及室外照明將採用程式控制或光電、聲控開關,走道、樓梯等人員短暫停留的公共場所將採用節能自熄開關等。
引水隧道經過的小秦嶺地區屬低山丘陵區,地形起伏不平,溝嶺相間分布,森林覆蓋率低,植被不發育,水土流失較為嚴重,施工時,工程部門將堅持水土保持工程與主體工程同時進行,將施工開挖土石方的棄渣、棄土整平造地,計畫鋪土整平造地186畝,並進行還耕或植草、植樹等綠化,計畫植樹3200棵,鋪植草皮8畝。

工程意義

秦嶺渠渠首引水工程的年引水量為12614.4萬立方米,經測算,秦嶺防洪渠若想形成水面,每年的需水量為1244萬立方米,秦嶺渠周邊灌溉區域每年的農業需水量為540萬立方米。由此可見,秦嶺渠的引水能力完全能夠滿足秦嶺防洪渠的水量需求。
“工程一來解決了秦嶺防洪渠的水源問題,二來解決了秦嶺渠的退水問題,三來貫通洛河、秦嶺渠及秦嶺防洪渠,盤活部分城北水系,可謂一舉三得。”李若鵬說。
秦嶺防洪渠將被打造為景觀渠
“引洛濟秦”引水工程完成後,在保證秦嶺防洪渠原有泄洪功能的同時,我市計畫將該渠打造成一條新的城市景觀渠,結合渠邊地勢地貌、生態特點、人文景色、商業功能等,將“赤橙黃綠青藍紫”作為設計理念,通過建築物、水、樹、燈光等的結合交織來展現設計理念。
秦嶺防洪渠總長8.434公里,對其的改造主要包括渠道治理、跨渠交通橋改造、跌水改造、新建壅水壩等,計畫將分六段進行修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