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弓箭作為遠射兵器,在春秋戰國時期套用相當普遍,被列為兵器之首,貴族
弓
將門之子從小就學習射箭。“射”作為一種技藝是公卿大夫必須通曉的“
六藝”之一,不僅在國君會盟、宴會上被視為一種禮儀,而且在民間風俗中也以它為禮節。哪家生個男孩,門口便掛一張弓,期待男孩長大後,勇武有力,能弓善射。東周時期有一位名叫“養繇基”的小將,自幼習射,少年便精通射技,百發百中,被人們稱為“神箭養叔。”
漢代時,製作弓箭更加利於實戰,造出許多用於步戰、水戰、騎戰的各種弓箭。有虎賁弓、雕弓、角端弓、路弓、強弓等。不僅弓力強勁而且裝飾有銅箍、玉角,十分精緻美觀。人們視射技既是一門戰術又是一門藝術,有人形容
呂布射箭“弓開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古代典籍里,不少文人重筆潑墨描寫了生動逼真的弓箭戰鬥場面。《前漢演義》中描述,漢文帝時,周亞夫迎戰吳楚兵“前驅發出弓弩手,連環迭射,後隊發出刀牌手,嚴密加防”。又有:敵兵“群鏃齊飛,爭注漢軍”;漢高祖“冒矢督戰,毫無懼色”。漢代著名的“飛將軍”李廣,曾以其百步穿楊的射箭絕技威震邊關,使匈奴不敢進犯。據說,李廣使用的箭名叫“大黃箭”,常有“強弓四射,箭如飛蝗”之說。更令人驚奇的是:有一次,李廣巡視山麓,遙見草叢裡臥著一隻老虎,急忙張弓搭箭射中虎射。可是那虎居然靜臥不動,走近一看,原是一塊貌似猛虎的大石頭。箭透進石中約有數寸,外面只露出箭羽。經此一箭,李廣名聲更大,眾人皆傳李廣具有神力,故箭能穿石。
射箭雖然講求技巧,但臂力是首要條件。古時弓力以斤為單位,“上力挽一百二十斤,過此則為虎力,亦不數出。中力減十之二三,下力及其半。”[1]考古證實明朝一斤約合今591克。軍中標配弓箭合當今60千克,體弱者也用合今30千克弓,強健者能開七十多公斤的強弓,更有高者統稱“虎力”。所有上述弓箭在戰場上都有所套用,但只有強弓才能穿透各種鎧甲和盾牌殺傷敵人,不過如果體弱者能練就一身百步穿楊的本領,也能出奇制勝。
傳奇和小說有以“石”為弓箭計算單位的(1石=94斤)。三國時,有名的蜀將
黃忠雖年逾花甲,仍不服老。一次,蜀國點將,欲破魏國名將
張郃。軍師諸葛亮認為只有張飛能抵過張郃。黃忠則曰:“某雖老,兩臂尚三石之弓,渾身還有千斤之力,豈不足敵張郃匹夫耶?”說著取下架上大刀,掄動如飛,壁上的硬弓連拽折兩張,可謂“老當益壯”。南北朝弓的拉力增大。據《梁書》記載:“羊侃臂力絕人,所用弓至十二石,馬上用六石弓。”
唐代弓分為長弓、角弓、稍弓和格弓四種。長弓用作步戰,角弓用於騎戰,稍弓和格弓是狩獵用弓和皇朝禁衛軍用弓。唐宋以後直到明清,弓的形制日趨單一化,大致可分為常用弓和練習弓。前者注重射擊的準確度,後者練習張弓的臂力,所以練習用的是“大弓”和“長弓”。明朝特別重視弓的選材與製作,一把弓所用的材料,往往分別來自許多地方。
中古時期研發出多種類型的弓,包括短弓、複合弓、長弓。短弓長三到四英尺,比較容易製造和使用,套用範圍最廣也最為常見。它具有中等的程射、威力和確準度,而且必須有足夠的經驗與訓練才能有效使用。
複合弓是源自於亞洲的武器,以混合的木材或骨頭構成的細長片製造。這種層壓物可以製造出極具威力的弓。比較短的複合弓最適合作為馬騎弓兵的武器,尤其是蒙古人和其它來自亞洲的騎手。複合弓的變形是在製造的時候,讓它的兩端往前彎曲(以蒸氣處理和用力挽拉此層壓物),這種後彎的弓可產生更大的力量,並需要高度的體力和技術操作。
長弓源於
威爾斯,後來傳到
英格蘭,長六英尺,由一整塊的木頭(通常是紫杉木)來製造。弓長為配合三英尺(等於一碼,碼是用來計算衣料的單位。)長的箭而設。對付步兵時,不需要把弓拉得太緊就可以刺穿他們所穿的皮製護甲;在對付裝甲士兵時,則須用力拉緊即可刺穿步兵或騎兵的裝甲。以長弓來作射擊,需要充足的訓練和練習。一個有經驗的長弓兵可以在一分鐘內作出六次高命中率的射擊。長弓具有長遠的射程和巨大的威力。中古時代的戰場上,大批有經驗的長弓兵往往為敵人帶來極大的殺傷力。他們可以向個別的目標作射擊,或是對一個特定的區域作密集的射擊。
英國人會在英國各地舉行箭術比賽,以鼓勵習用長弓。在禮拜天,除了射箭以外,其它所有運動都被禁止,如此一來便能產生並徵募大批有經驗的長弓手。每一個英國的郡都需要依法每年提供一定數量的長弓手。這項募兵行動通常不乏應徵者,因為當兵的薪俸會比其它工作來得高。
製作過程
制英長弓法
長弓一般長5英尺(1.5米)左右,大致齊眉,個別的長達1.8—2米,比歐洲常見的4尺弓要長。這是單體弓增強威力的必然選擇。為了追求較強的彈力,就必須使用堅硬的材質,不易彎曲,所以必須做得長一些。相比之下,天朝上邦的複合弓由於採用了木、角、筋等複合材料增強彈性,因而不需要那么長。 弓背由一條完整的木材彎制而成,長弓的強勁就全靠它了。上好的弓用紫杉木(Yew)製作,堅硬而有彈性。原料出自溫暖濕潤的地中海沿岸,如義大利、提爾(Tyre,在今黎巴嫩)、克里特島(Crete,屬希臘)等地,尤以卡斯蒂里亞(Castile,西班牙的一部分)的最好。英國國王為此設定了特別關稅——每進口一桶歐洲大陸產的葡萄酒,都必須繳納幾條紫杉木坯材。不列顛島上並非不出產優質紫杉,但數量稀少,被老謀深算的英國佬當作戰略資源儲備嚴加管理,不準動用。當黑太子遠征西班牙、用長弓打敗了當地原始的投槍時,卡斯蒂里亞人竟遷怒於樹木,立法嚴令剷除所有的紫杉。 榆木(Elm)、白蠟木(Ash)、橡木(Oak)等堅硬的材質也是可用的替代品,但性能總歸要差一些。選料十分仔細。製作要嚴謹,但並不複雜,技藝高超的制弓師傅2個小時之內就能做好一張弓。
我們可以試著依古法自己製作一張長弓。 原料要選樹幹中部筆直的部分,紋理均勻,沒有或儘量少木節。將原木的大部分邊材削去,得到一條橫截面1.5英寸(約4厘米)見方、長度與射手等身的弓背材料,從橫截面看,要取偏中間的部分,一半為木心,一半為邊材。木心相對柔軟而耐壓縮,放在內側,堅硬抗拉的邊材則作外側。這可以通過觀察橫截面的木紋來判斷,相對稀疏的一側是外側。 通過切削木心一側,把材料修整成中間厚、兩頭略薄,然後再由兩個側面將兩端稍稍修窄,略如扁擔。兩端再進一步用刨子將橫截面修整成八邊形。在修整中,要做到表面平整、兩端對稱、厚薄一致,才能發力均勻。 削出形狀後,要通過彎曲試驗來檢查弓的各段彈性是否均勻。由於天然生長的木質很難完全均勻一致,可能有的地方硬一些,有的地方軟一些,僅僅外形均勻未必力道就一致。所以,要通過觀察加以修正,把硬度大的地方稍稍削薄一些。弓背大致調整好了,就可以在兩端2英寸(5厘米)處分別銼出弦槽,弓背外側深一些,內側略淺。
“弓者,揉木而弦之以發矢”。制弓最重要的工序就是弄彎它。長弓呈簡單的圓弧型,沒有天朝角弓反彎的複雜形狀。英國人不用火烤的方式,那樣會降低弓的張力;也不能一下子彎到位,那樣的話,弓背就是不折斷也要造成內傷而失去彈性,剛才那一陣忙活就白折騰了。彎曲的過程叫做“馴弓”,就是讓弓背逐步適應彎曲。做這事需要一個專門的托架。托架可用硬木製成,一端豎著挖個凹槽用來托住弓背,另一端設法垂直固定在地上。側面由上到下以1.5英寸(約3.8厘米)的等距離刻8—10個弦槽,其中第一弦槽距托架頭7.5英寸(約20厘米)。在弓背鬆弛狀態將繩子綁住兩端,把弓背的正中架在托架的凹槽上,均勻用力,慢慢拉弦,掛到第一弦槽里,弓背就被略略彎曲了。這是,要仔細檢查弓背的曲線是否流暢均勻,標出過於強直的地方,把弓背放鬆後進行修整微調,直到滿意為止。然後再將繩拉開,逐次加大開度向下掛槽,並不斷修整弓背,直到形成一條令人滿意的均勻弧線。每加拉三、四個弦槽的開度,就可以將繩收緊些。這一過程不能操之過急,特別是每次加大開度之前,最好讓弓背“休息”20—30分鐘,使內部應力得到釋放,以免木質損壞。每次上緊也不可太多,最好一次收緊一英寸。 當達到弓手適合的滿弓開度時,弓就馴好了。
滿弓開度指弓手所能拉開的最大開度,相當於手臂平伸出去時由掌心到胸前的距離。這時,卸去托架,給弓背刷上幾層亞麻籽油作為防潮保護層。油幹了,便可以掛弦。弓弦是用羊腸或筋鞣製而成的,彈性和韌性都很好。掛弦時的固定開度掌握在弓弦與弓背中心的距離達到拳高(Fistmele),拳高是弓術中的術語,相當於握緊拳頭再豎起大拇指的高度,大約15厘米。綁紮弓弦時,要打成專門的“射手結”,以免滑脫。8字形的結扣簡單但管用,越拉越緊。 弓做成了,可以用掛砝碼的辦法測一下彈性係數,越硬的弓射程越遠,但也需要越強的膂力,霸王的弓你能拉得開嗎?一般的長弓拉個滿月大致需100—120磅,也就是45—55公斤的力,最強的達到80公斤。 製作工藝如此簡單,只要有充足的材料,長弓便可以作為制式武器批量生產,而不需像佩劍、鎧甲一樣量身定做。弓手自己也可以用簡單的工具製作,而不依賴專門的設備和工匠。而十字弩的生產則需要多個工種的熟練配合以及複雜的設備。
箭分多種,長約90厘米,頭固然是鐵的,箭桿比較粗,必須要直,才能平穩飛行。用山楊木、白楊木、接骨木、白樺木、柳木等較輕材質製作的叫飛箭,射程較遠;用白蠟木、角木等重材製作的叫重箭,雖然因自重較大而射程較近,但近距離的穿透力更強,與穿甲彈好有一比。羽毛粘在箭尾7—9英寸的地方,不僅用膠水固定,還要綁紮牢固,以免快速飛行中脫落。通常24支箭綁成一捆,算一個基數吧。 學著做弓箭是可以的,但千萬不要拿出去亂射。
中國古代制弓法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各代朝臣都十分重視弓的製作和使用。因為在古代戰爭中,“兩軍相遇,弓弩在先”。無論是攻守城鎮,還是伏擊戰、陣地戰都可以弓箭為利器,“先下手為強”。自火器問世之後,弓箭仍以它輕巧靈便、射中率高之長而繼續服役軍中,一直延用到清朝末年。時至今日,我們在體育競技場上,仍能目睹射箭神手的英武風姿。
弓
自商周以來,弓始終是主要的射遠兵器,所以它的製作一直備受人們的重視。到了春秋,弓的製作工藝又有了較大的進步,其質量大為提高。各國都用它裝備部隊,大量使用於當時的戰爭之中。從《考工記·弓人》中可以看到,當時已有了比較科學的制弓規範。其製作,首重選材,其基本材料有六種,稱之為“六材”:“乾、角、筋、膠、絲、漆”。“六材”的功用分別是“乾也者,以為遠也;角也者,以為疾也;筋也者,以為深也;膠也者,以為和也;絲也者,以為固也;漆也者,以為受霜露也”。對六材的選用標準很嚴格且分成等級,如弓乾,“凡取乾之道七”,其中以柘木為員上乘,以竹材為最次。一張良弓一般要歷經兩三年才能製成,如此製作出來的弓已是非常成熟的複合弓,彈力大,經久耐用,文獻中通常稱為“角弓”。有關春秋時期古弓實物,在湖南、湖北等地的楚墓中曾多有出土,它們基本上能印證《考工記》等古籍的記載。
乾,包括多種木材和竹材,用以製作弓臂的主體,多層疊合。乾材的性能,對弓的性能起決定性的作用。乾材以柘木為上,次有檍木、柞樹等,竹為下。角,即動物角,製成薄片狀,貼於弓臂的內側(腹部)。制弓主用牛角,以本白、中青、未豐之角為佳;“角長二尺有五寸(近50厘米),三色不失理.謂之牛戴牛”,這是最佳的角材( 一隻角的價格就相當於一頭牛,故稱之為牛戴牛)。筋,即動物的肌腱,貼博於弓臂的外側(背部)。筋和角的作用.都是增強弓臂的彈力,使箭射出時更加勁疾,中物更加深人。選筋要小者成條而長,大者圓勻潤澤。膠,即動物膠,用以粘合乾材和角筋。 《考工記》中推薦鹿膠、馬膠、牛膠、鼠膠、魚膠、犀膠等六種膠。膠的製備方
弓
法“一般是把獸皮和其他動物組織(特別是肌腔)放在水裡滾煮,或加少量石灰鹼,然後過濾、蒸濃而成。據後世制弓術的經驗,以魚組織、特別是齶內皮和魚膘製得的魚膠最為優良。晚近的中國弓匠用魚膠製作弓的重要部位,即承力之處.而將獸皮膠用於不太重要的地方,如包覆表皮。絲,即絲線,將傅角被筋的弓管用絲線緊密纏繞,使之更為牢固。擇絲須色澤光鮮,如在水中一樣。漆,將制好的弓臂塗上漆,以防霜露濕氣的侵蝕,而且要求擇漆須色清。
中國古代不僅對制弓在才料的要求十分嚴格要求,對具體的工藝步驟也有細緻的規定。“取六材必以其時,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冬天剖析弓乾,春天治角,夏天治筋,秋天合攏諸材,寒冬時把弓臂置與弓匣之內定型,嚴冬極寒時修治外表。冬天剖析弓乾木理自然平滑細密;春天治角,自然潤澤和柔;夏天治筋,自然不會糾結;秋天合攏諸材,白然緊密;寒冬定弓體,張弓就不會變形;嚴冬極寒時膠、漆完全乾固,故可修治外表。春天裝上弓弦,再藏置一年,方可使用。上述繁複的工藝程式,需跨越兩至三年時間。在制弓作坊中,由於各項工作可交錯進行,流水作業,故每年都會有成批的成品,但就一張弓而言,其工時是無法縮短的。複合弓的製造代表了古代制弓術的高峰,世界上對複合弓製造的詳細記載首見於《考工記》。在此後的兩千年內,中國,或者說亞洲的複合弓製造技術制弓術與考工記相比沒有什麼本質上的變化.由於這個時期世界各地使用弓的材質差異,以使用單體弓為主的地區和已廣泛使用複合弓的地區在拉弓的方式上產生了極大地不同。即地中海式射法,和蒙古(中國)射法。由於歐洲單體弓彈性差,拉弓長度與弓體長度之比低,因此弓長較長,而中國的複合弓正好相反,拉弓長度與弓體長度比甚高,當拉滿弓時手指拉弓處與弓弦形成銳角,用地中海式拉弓法將積壓手指。所以中國拉弓法用一個拇指(帶指環保護)拉弦,食指和中指壓住拇指,而歐洲單體弓由於角度較大,則可以用多個手指拉弓。而且使用指環作為保護是使用複合弓的標誌之一,中國也是世界最早的指環是在商朝的好婦墓遺蹟中出土,詩經中也有大量記載 。
日本和弓製法
日式和弓特殊的竹木層壓是其與國內複合弓或英國長弓都不同的部分。其形制殊異,工序亦不同。
1.備竹材
竹材須選用三年生的
毛竹(或名楠竹,日本稱真竹)。根據生長不同竹材分為“芽竹”(朝南一面,生長旺盛,纖維疏鬆)和“脅竹”(朝北一面,纖維緊實)。製作時“芽竹”,“脅竹”各取一面,保證最終成品受力均勻。
2. 制竹芯
竹芯用脅竹。用刨刨去竹皮和部分竹肉,最終成品是一片平的竹板。現代多用木工用機械刨完成。完成後烤焦一面以備粘接。
3.備側木
側木用“櫨”,一種家具常用的硬木。長弓常用的其他木材如橡木,紫杉,白蠟木等亦合用。將準備用作側木的木料切成一厘米見方的木線備用。
4.粘竹芯
按照側木-竹芯*5-側木的順序安置木竹,用膠粘緊。傳統用獸皮和魚鰾膠,現代多用
環氧樹脂。成型後刨去高出木線的竹材。
5.制外竹/內竹
外竹和內竹用芽竹,竹肉一側用刨刮平,兩側削至與弓身同寬備用。
6.備關板
選取硬木小料製作關板,上關板大,下關板小。關板的裝飾作用大於性能作用,形制美觀的硬木,如檀木,桃木,雞腿木等都合用。
7.制弓形
按照
外竹-竹芯-內竹的順序布置竹層,關板在內竹兩側,認準上下端。層之間上膠。古代用獸皮和魚鰾膠,今用環氧樹脂。
準備好之後用兩層竹(行話稱“當竹”)包裹弓兩側用麻繩(藤亦可)纏緊,按照和弓彎曲的形制用竹楔改變弓形。這一步不改變弓形當作英式長弓的變形亦無不可。現代可用線切割製作形狀模板壓製成弓。
8.粗削關板
膠水乾後取下麻繩,鋸掉關板長出弓身的部分,並將其削平,以掛弦之後弓弦能平貼在關板上為宜。
9.訓弓和調整
在弓上裝一種粗弦(日語稱しない,一種直徑半公分粗的弦),用“張台”(事先刻畫好和弓弓形的木塊,算是一種模板)調整弓的形狀,對彎曲不良處進行切削。
10.切削
將弓兩側向內切削,這一步成為“荒村”。隨著將來射箭的磨損偶爾也需要切削調整,稱為“小村”或“射手村”
11.裝飾
在“切詰”處纏線,把手處纏皮,纏上”矢折藤“,塗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