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漢語漢字)

弋(漢語漢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弋(拼音:yì),是漢語通用規範二級字。最早見於甲骨文。本義是木樁,後引申義有系有繩子的短箭、獵取等。

(基本信息欄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弋
  • 拼音:yì
  • 注音:ㄧˋ
  • 平水韻部:入聲十三職 
  • 部首:弋
  • 總筆畫:3
  • 五筆:agny(86版)、ayi(98版)
  • 倉頡:ip
  • 鄭碼:hs
  • 四角號碼:43000
  • 統一碼:5F0B
  • 結構:單一結構
  • 造字法:象形字
  • 字級:二級字 
字源演變,詳細釋義,古籍解釋,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康熙字典,書法字形,字形對比,書寫演示,書法欣賞,音韻匯集,

字源演變

圖形演變圖圖形演變圖
象形字。甲骨文“弋”字作“圖A”、“圖B”、“圖C”、“圖D”等形,像一種下端很尖的柲狀物。西周金文作“圖E”,或省作“圖F”。戰國文字承襲金文,或下加飾筆,遂與“戈”形相混。 《說文》篆文作“圖G”,是訛變的形體,認為弋字“從𠂆,象物掛之也”也是錯的。漢簡中的“弋”字更接近於古文字“弋”的形體。“弋”字本義是木樁,後作“杙”。《說文》:“弋,橜也,象析木衺銳著形。” 《爾雅·釋宮》:“雞棲於弋為榤。”引申義有系有繩子的短箭、獵取等。西周金文“弋”通“式”,用於句首或句中,是勸令之詞。“圖H”方鼎:“朕文考甲公、文母日庚,弋(式)休則尚。”召伯虎簋:“弋(式)伯氏從許。”與《詩·大雅·盪》“式號式呼,俾晝作夜”之“式”用法同。“弋”又通“代”。楚帛書:“四神相弋(代)。”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木樁。
spile
《爾雅·釋宮》:“雞棲於弋為榤,鑿垣而棲為塒。”
漢揚雄《長楊賦》:“椓巀嶭而為弋,紆南山以為罝。”
《玉篇·弋部》:“弋,橛也,所以掛物也。今作杙。”
帶絲繩的箭。
a retrievable arrow with a string attached to it
《楚辭·九章·惜誦》:“矰弋機而在上兮,罻羅張而在下。”
《淮南子·脩務訓》:“夫雁順風以愛氣力,銜蘆而翔,以備矰弋。”
宋陸游《東齋夜興》詩:“忽憶江湖泊夜船,號鳴避弋鬧群鴻。”
弋、弋羅、弋繳
禽鳥。
bird
吳則虞集釋引孫星衍云:“言炙食三禽。”
《大戴禮記·夏小正》:“十有二月鳴弋。”弋也者,禽也。”
王聘珍解詁:“弋,謂鷙鳥也,鷹隼之屬。”
唐陸龜蒙《江墅言懷》詩:“汀洲藏晚弋,籬落露寒春。”
通“黓”。黑色。
black
《漢書·文帝紀贊》:“身衣弋綈。”
弋祶
動詞
用帶絲繩的箭來射。
hunt with bow and arrow
《詩·鄭風·女曰雞鳴》:“將翱將翔,弋鳧與雁。”
鄭玄箋:“弋,繳射也。”
司馬相如《子虛賦》:“微矰出,纖繳施,弋白鵠,連鴐鵝。”
唐李紳《翡翠塢》詩:“彈射莫及弋不得,日暮虞人空嘆息。”
弋射
指狩獵。
《呂氏春秋·處方》:“韓昭厘侯出弋,靷偏緩。”
高誘註:“弋,獵也。”
《晉書·謝安傳》:“出則漁弋山水,入則出詠屬文。”
取。取代。
take
《書·多士》:“非我小國敢弋殷命。”
孔傳:“弋,取也。”
弋竊
取。俘獲;捕獲。
清曾國藩《廣東嘉應州知州劉君事狀》:“賊所負恃,以羅浮山為窟耳。若裹糧入山,窮力四捕,陳曾可弋也。”
(參考資料: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橜也。象折木衺銳著形。從𠂆,象物掛之也。與職切文二。

說文解字注

橜也。
木部橜下曰:弋也。二篆為轉注。爾雅曰:橜謂之杙。按俗用杙為弋。顧用弋為隿射字。其誤久矣。杙者,劉劉杙也。不為橜弋字。弋象形。故不從木也。
象折木衺銳者形。
者各本作著。不可通。今正。古箸與者無二字。箸卽者字。折木之衺銳者為橜。故上體象其衺銳。
𠂆,象物掛之也。
凡用橜者為有所表識。所謂楬櫫也。故有物掛之。又若舟之??亦是。所以繫舟也。故用𠂆為合體之象形。與職切。

康熙字典

《唐韻》與職切。《集韻》《韻會》逸職切。𠀤音翊。《玉篇》:繳射也。《韻會》:弋,繳射飛鳥也。《周禮·夏官·司弓矢》:矰矢、茀矢,用諸弋射。《冬官·考工記》:弓人為弓,往體多,來體寡,謂之夾庾之屬,利射侯與弋。《詩·鄭風》:弋鳧與鴈。疏:弋謂以繩系矢而射也。《列子·湯問篇》:蒲且子之弋也,弱弓纖繳,乗風振之,連雙鶬於靑雲之際。註:蒲且子,古善弋射者。
又左弋,官名。《前漢·百官表》少府屬有左弋,太初元年更名為佽飛,掌弋射。
又《韻會》:弋,取也。《書·多士》:非我小國,敢弋殷命。註:弋,取也。疏:弋,射也。射而取之,故弋為取也。
又《玉篇》:橛也。所以掛物也。《爾雅·釋宮》:雞棲於弋為榤。疏:弋,橜也。《玉篇》:一作杙。
又《釋宮》:樴謂之杙。註:橜也。
又黑色。《前漢·文帝紀》贊:身衣弋綈。註:如淳曰:弋,皁也。師古曰:弋,黑色也。
又水名。《隋書·地理志》:鄱陽郡弋陽縣舊曰葛陽,有弋水。
又縣名。《後漢·郡國志》:北地郡弋居縣。
又國名。《前漢·𨻰湯傳》:南排月氏、山離烏弋。註:山離烏弋,去中國二萬里。揚雄《長楊賦》:登南山,瞰烏弋。
又《後漢·西域傳》:栗弋國屬康居,出名馬,蒲萄酒特有名焉。
又無弋,羌部名。《後漢·西羌傳》:羌無弋爰劒者,秦厲公時為秦所拘執,以為奴隸。後得亡歸,羌人以奴為無弋,以爰劒嘗為奴隸,故因名之。
又姓。《姓苑》:出河東。今蒲州有弋氏。《詩·鄘風》:美孟弋矣。註:弋,姓也。
又與㚤通。《韻會》:㚤,婦官。通作弋。漢有鉤弋夫人。《前漢·外戚傳》:孝武鉤弋趙倢伃,武帝巡狩過河閒,使使召之。旣至,女兩手皆拳,上自披之,手卽時伸。號曰拳夫人。居鉤弋宮。

書法字形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字形對比圖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字形對比圖

書寫演示

弋(漢語漢字)

書法欣賞

(書法來源:

音韻匯集

字頭
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韻目
韻部
聲調
四呼
韻攝
上古音系
廣韻
與職
職開
三等
入聲
開口
洪武正韻
夷益
七陌
入聲
分韻撮要
第七英影應益
陽入
(音韻資料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