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弁南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政府駐地:塘口
- 地理位置:湖州市區西北
歷史沿革,農業概況,革命遺址,
歷史沿革
1949年10月,該轄區為弁南、康靜兩鄉,隸屬吳興縣妙西區,1950年6月劃歸城南區,1956年3月併入龍溪鄉。1958年10月,鄉建制撤銷,設弁南管理區,隸屬道場公社。1963年7月,稱弁南公社。1984年2月,實行政社分設,稱弁南鄉。1961年7月至今,鄉域不變。2001年6月,部分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撤銷弁南鄉、龍溪鄉,合併設立楊家埠鎮,轄27個村,鎮政府駐楊家埠村。
農業概況
弁南鄉水果種植歷史悠久,其中以桃子聞名。原楊莊、凡洋湖、黃芝山等村,南、中、北片均有大面積種植。鄉果木園自1985年起,引進“崗山沙子”、“雪雨露”等早、中熟水蜜桃當家品種,連片栽種面積達230多畝。由於水蜜桃具有個大、汁多、鮮甜、早市等優點,產品遠銷浙江、上海、江蘇、安徽等地,成為城鄉居民一飽口福的搶手貨。1996、1997年兩年連獲豐收,平均畝產3000斤,總產量達350噸,經濟收入近100萬元,戶均收入近3萬元。1998年果木園被確定為城區水果種植基地。
革命遺址
郎部公墓坐落在弁南鄉潘店村南金斗山北麓。郎部是鄉民對郎玉麟部隊的簡稱。抗日戰爭初期、上海淪陷前夕,中共上海市委派青浦中心縣委書記王文林和長征幹部彭林,輾轉來到吳興潘店,與郎玉麟共同組建抗日游擊部隊,番號為吳興縣抗日游擊大隊,成立於民國27年(1938)元旦。抗戰8年,始終堅持在天目山以北廣大地區,歷經艱險,英勇殺敵,給日寇及漢奸汪偽組織以沉重打擊。民國30年(1941)冬,該部將當時先後為國捐軀的黨支部書記王文林等15位烈士的忠骸遷集營葬於此,命名為郎部公墓。民國32年(1943)重修,1963年再次修葺,“文化大革命”中被毀。1985年,對被破壞的郎部公墓按原樣加以重建,原國防部長張愛萍為之題詞,同時,將該部抗戰後期為國犧牲的烈士及曾在該部任職而後於解放戰爭和革命鬥爭中殉難的烈士一併移葬於此。同年10月,郎部公墓被列為湖州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