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建鼓
- 古稱:足鼓、晉鼓、楹鼓
- 性質:棰擊膜鳴樂器
- 流行於:內蒙古、遼寧、吉林
建鼓,古稱足鼓、晉鼓、楹鼓、植鼓、懸鼓。蒙古、滿、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曾為歷代宮廷所用。流行於內蒙古、遼寧、吉林、青海等省區的喇嘛寺院及漢族廣大...
詞語讀音建鼓 jiàn gǔ ㄐㄧㄢˋㄍㄨˇ1引證解釋(1).古時軍隊作戰,立晉鼓以指揮進退,謂之建鼓。 《左傳·哀公十三年》:“日旰矣,大事未成,二臣之罪也...
建鼓舞是一種擊鼓而舞的傳統舞蹈,漢代“百戲”的節目之一。其舞具為建鼓,建鼓又名“楹鼓”,傳始於商代。建鼓舞的特點是講究技巧性,也十分注重技巧與藝術相...
春秋青銅大建鼓座,也稱“龍虎四環銅鼓座”、“四環形器”。一級甲等國寶。一九八○年九月,安徽舒城九里墩春秋墓出土一件青銅鼓座,器壁的上口外沿和下口外沿...
此展品為東周(戰國早期)文物。通高54厘米,重192.1公斤。這件建鼓座是承插建鼓的底座,由8對大龍簇擁著中心圓柱,大龍身上盤繞著數十條小龍,變幻莫測,生動有序...
曾侯乙建鼓底座屬於世博八件國寶之一,曾侯乙建鼓底座、針灸銅人將在中國館展出。曾侯乙建鼓底座是青銅冶煉巔峰之作,由八對大龍和數十條糾結纏繞的小龍構成,龍...
蟠蛇紋建鼓座,戰國時期文物,國家一級文物。...... 蟠蛇紋建鼓座,鑄造工藝精良,紋飾精美華麗,立體感強,保存完整,是全國現已出土的體積最大、最重的青銅建鼓座...
戰國青銅曾侯乙建鼓底座,出自中國戰國時期,其由八對大龍和許多的小龍相互糾結盤繞而成。該青銅底座採用傳統的范鑄法製作,並非一次澆鑄完成,而是分段鑄造,然後焊接...
此展品為戰國中期文物。通高17.2厘米,腹徑38.6厘米。座呈半球體,座頂中心為承插鼓楹的直頸圈。腹下部直壁,座口沿內折呈尖唇一周,中空。座的頂面及腹部...
鞞鼓起源於中國民間,很早就傳入宮廷,作為官樂,始於漢、興於宋、盛於明。漢章帝曾親自創作五篇《鞞鼓曲》。曹植《鼙舞歌》:“樂人舞鼙鼓,百官雷林贊若驚。...
小軍鼓(Snare drum,別稱小鼓、響弦鼓),是一種具有響弦(Snare)橫置在鼓面的打擊樂器。 常出現於軍樂隊、管弦樂團等,以一線或者低音譜記譜。小軍鼓在各類樂隊中...
戰國鑲嵌獸首形鼓座銅飾(圖1),1978年出土於淮陰高莊戰國墓。...... 淮陰高莊墓鑲嵌獸首形銅飾是建鼓鼓座銅飾,這樣的鼓座銅飾是先秦考古中首次發現,從而為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