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都論

建都論

《建都論》是明代陳建論述都城選址的一篇議論文,論述的古代都城選址的各項條件,即“夫建都之要,一形勢險固、二漕運便利、三居中而應四方,必三者備,而後可以言建都。”通過“古今天下四大都會”的對比,陳建認為“惟洛陽三善鹹備”,定都選址時“時宜地勢、盡善全美則皆不如洛陽”。之後,作者又結合明朝定都燕地(北京)的實際,引出了當時的種種的隱憂。

早在西周初,周公就認為建都洛邑“天下中,諸侯四方納貢職,道里均矣”。隋煬帝又將營建東都和開運河連為一體。同於大業元年(605)三月開工,運河以東都為中心,東都以運河輸漕南糧為生命線,使洛陽“三善鹹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建都論
  • 屬於:議論文
  • 作者:陳建
  • 年代:明代
介紹,作者簡介,

介紹

按古今天下大都會有四:曰長安、曰洛陽、曰汴、曰燕。四者自昔帝王建都之地也,然論時宜地勢、盡善全美則皆不如洛陽,何也?夫建都之要,一形勢險固、二漕運便利、三居中而應四方,必三者備,而後可以言建都。長安雖據形勢而漕運艱難;汴居四方之中而平夷無險,四面受敵。惟洛陽三善鹹備,故宋范仲淹深欲營都,而時憚興作識者恨焉。國初,懿文太子受命歷相都邑,亦以洛陽為上,使懿文不早世,遷都必矣。幽燕形勢自昔稱雄、會通漕運,今日頗便建都宜矣。然北太近□、南太遠越。北距塞,不二百里無藩籬之固,而天子自為守;南距珠厓、六詔,殆萬里而遙,非所謂居中而應四方矣。使吾中國武備常如祖宗之盛,猶之可也,苟邊圉不固,則胡騎疾馳自潮河川、古北口,一日可至城下。且近日紫荊諸關往往失守,則形勢失矣。黃河遷徙,衝決不常,而轉漕幾於不便。每秋高馬肥,□兒輒起搶黃裏之思□(人稱京城為黃里),所幸者國家福祚無彊,而□人惟利抄掠、倐來忽去,無爭王競帝之志耳。設或如邱文莊所慮,虜騎疾馳,進據臨清咽喉之地,則形勢與漕運並失之矣,可慮不尤甚乎?祖宗之時,只知其甲兵之強、國勢之盛,都南都北無所不可;而不知強弱無常形、盛衰無定理,創業方興之勢與承平恬熙之世固倍蓰什百,不侔也。今嘉靖聖天子勵精圖治而醜虜猶時肆憑陵□,馬直抵近郊,京師九門為之晝閉,昌平陵寢為之震驚,居庸、紫荊為虜坦途,良鄉通州為虜外府,數十年後,吾不知其所終,杞人之憂,日深耿耿。
五都薈洛五都薈洛

作者簡介

陳建(1497—1567),字廷肇,號清瀾,東莞人。年23補弟子員,試輒居首。嘉靖七年(1528年)中舉人。以後兩次會試,皆中副榜,選授福建侯官縣教諭,時年36歲。在任期間,與督學潘潢論朱陸異同,作《朱陸編年》二編,與巡撫白賁論李東陽《西涯樂府》,作《西涯樂府通考》二卷,督學江以達命校《十三經註疏》,書成,朝廷頒行天下。七年任 滿,遷江西臨江府學教授,集編《周子全書》,又為《程氏遺書類編》。在兩任期間,曾受聘為江西、廣西、湖廣、雲南的鄉試。循資升山東信陽縣知縣,著《國小古訓》。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以母老,力告請養,時年48歲。歸後,銳意著述,隱居不出。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修改《朱陸編年》,成《學蔀通辨》前後續終四編共十二卷。又為《治安要議》六卷,《皇明通紀》,凡二十四卷,為著作明史之先鋒。尚有《經世宏詞》、《明朝捷錄》、《古今至鑒》、《濫竽錄》、《陳氏文獻錄》等。今傳的有《學蔀通辨》、《治安要議》、《西涯樂府通考》、《皇明通紀》。清乾隆間,《皇明通紀》列為禁書,因此,其名不甚為世人所知。嘉慶間修的《東莞縣誌》,不敢道陳建一字,陳伯陶修《東莞縣誌》始為其立傳。
陳建學術上的最大貢獻,是對朱子的學問思想的先後次序的闡明,並說明朱學和陸學的不同之處,辨明王守仁《朱子晚年定論》中根本上立論的錯誤。粵東有陳獻章:世稱新會之學;有湛若水,稱增城之學;至建書出,有稱為東莞之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