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項目環評

建設項目環評

建設項目環評就是我國對領域內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和環境質量評價的一種行政審批程式。 從廣義上說,建設項目環境評價是對擬建項目環境系統狀況的價值評定、判斷和提出對策。

建設項目環境質量評價實質上是對環境質量優與劣的評定過程,該過程包括環境評價因子的確定、環境監測、評價標準、評價方法、環境識別,因此環境質量評價的正確性體現在上述5個環節的科學性與客觀性。常用的方法有數理統計方法和環境指數方法兩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建設項目環評
  • 類型:一種行政審批程式
  • 含義:擬建價值評定、判斷和提出對策
  • 包括:評價標準、評價方法、環境識別
環評定義,環評制度,環評法規,環評內容,環評審批,問題改進,

環評定義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廣義指對擬建項目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包括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也包括對環境的有利影響)進行分析、論證的全過程,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採取的防治措施和對策。狹義指對擬議中的建設項目在興建前即可行性研究階段,對其選址、設計、 施工等過程,特別是運營和生產階段可能帶來的環境影響進行預測和分析,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為項目選址、設計及建成投產後的環境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環評制度

環境影響評價是我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中的一項重要制度。所謂環境影響評價是對可能影響環境的工程建設和開發活動,預先進行調查、預測和評價,提出環境影響及防治方案的報告,經主管部門批准後才能進行建設的法律制度。
建設項目環評審批流程圖建設項目環評審批流程圖
環評審批鳥瞰圖-滿川藝術設計環評審批鳥瞰圖-滿川藝術設計
凡領域內設對環境有影響的建設項目都需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環境影響評價不是一般的預測評價,它要求可能對環境有影響的建設開發者,必須事先通過調查、預測和評價,對項目的選址、對周圍環境產生的影響以及應採取的防範措施等提出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經過審查批准後,才能進行開發和建設。在我國的環境保護法和各種污染防治的單行法律中,它是一項決定建設項目能否進行的具有強制性的法律制度。例如,環境保護法規定,建設污染環境的項目,必須遵守國家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的規定。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必須對建設項目產生的污染和對環境的影響作出評價,規定防治措施,經項目主管部門預審並依照規定的程式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環境影響報告書經批准後,計畫部門方可批准建設項目設計任務書。

環評法規

根據我國環境保護法律和有關行政法規的規定,建設項目對環境可能造成重大影響的,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對建設項目產生的污染和對環境的影響進行全面、詳細的評價。具體建設項目大體上包括:一切對自然環境產生影響或排放污染物對周圍環境產生影響的大中型工業建設項目;一切對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產生影響的大中型水利樞紐、礦山、港口、鐵路、公路建設項目;大面積開墾荒地和採伐森林的基本建設項目;對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嚴重影響,甚至造成滅絕的大中型建設項目;對各種生態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和有重要科學價值的特殊地質、地貌地區產生嚴重影響的建設項目等。建設項目對環境可能造成輕度影響的,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表,對建設項目產生的污染和對環境的影響進行分析或者專項評價;建設項目對環境影響很小的,也需要填報環境影響登記表。

環評內容

環境影響評價的內容大體包括以下六個方面:一是建設項目的基本情況;二是建設項目周圍地區的環境現狀;三是建設項目對周圍地區的環境可能造成影響的分析和預測;四是環境保護措施及其經濟、技術論證;五是環境影響經濟損益分析;六是對建設項目實施環境監測的建議;七是結論,包括下列問題:對環境質量的影響;建設規模、性質;選址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環保要求;採取的防治措施經濟上是否合理,技術上是否可行;是否需要再作進一步評價等。

環評審批

審批程式
環境影響評價的審批程式大體上是:首先由建設單位或主管部門通過簽訂契約委託具有相應資格證書的評價單位進行調查和評價工作;評價單位通過調查和評價製作環境影響報告書(表),評價工作要在項目的可行性研究階段完成,建設單位在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報批,但鐵路、交通等建設項目經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可以在初步設計完成前報批;建設項目的主管部門負責對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表)進行預審;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由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批准。
建設項目環評審批用圖-滿川藝術設計建設項目環評審批用圖-滿川藝術設計
審批許可權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審批許可權是:核設施、絕密工程等特殊性質的建設項目,跨省級區域的建設項目和國務院審批的或者國務院授權有關部門審批的建設項目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審批。其他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審批許可權由省級人民政府規定。對環境問題有爭議的項目,提交上一級環保部門審批。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環境影響報告書之日起60日內、收到環境影響報告表之日起30日內、收到環境影響登記表之日起15日內,分別作出審批決定並書面通知建設單位。
審批意義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推行,收到了明顯效果。第一,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是我國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控制新污染的兩項主要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特別在保證建設項目選址的合理性上起了突出作用。因為,評價結果證明雖然投資效果好,但由於布局不合理,嚴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而影響長遠發展的項目,就不能同意建設,必須另選地址。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還可以對開發建設項目提出防治污染的措施,控制新污染。第二,實施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步驟和程式都貫穿在基本建設各個階段,使計畫管理、經濟管理、建設管理都包含環境保護的內容,從而把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納入國民經濟計畫軌道,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好環境,促進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第三,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可以調動社會各方面保護環境的積極性,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如,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由於具備較齊全的實驗測試條件,容易保證評價的科學性;工程設計單位由於熟悉國內外該類工程項目的發展水平和發展趨勢,能有針對性地提出綜合治理對策,做到技術、經濟上的可行、合理;而管理單位則熟悉各種法規,就便於組織協調和監督。

問題改進

目前,我國在推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過程中存在如下一些問題。
(1)時間滯後。往往由於建設項目所在地的環境質量現狀、污染等背景資料欠缺,需要做大量的調查、收集和測試工作,就得花費較長時間。
(2)由於工程建設進度快,在環境影響評價中提出的環境保護措施得不到落實,使環境影響評價失去了指導作用。
(3)由於許多地方城市功能分區不明確或沒有功能分區,合理布局問題得不到落實。
(4)由於一些項目的評價質量不高,常常帶來不應有的糾紛或損失,使提高評價質量成為改進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關鍵環節。
(5)讓公眾參與是提高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途徑,但目前這一問題尚未引起各地的充分重視。
為解決上述存在的問題,首先要明確環境影響評價的目的、性質和作用。環境影響評價的目的在於控制新污染,避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彎路,做到防患於未然,是貫徹預防為主方針的重要途徑。所以,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必須對工程建設起指導作用,否則將事倍功半。如果有了科學的區域(或城市)規劃,有了合理的經濟區劃,就可以給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提供翔實的背景資料,使評價工作加快進度,提高質量,既可以提高環境質量,又可以為國家節省開支。
環境影響評價是項法律規定的制度。為維護法律的嚴肅性無論建設單位或評價單位都要按契約辦事,對違反契約的行為都要按規定進行必要的經濟制裁或其他處理。
在環境保護工作中,對污染進行治理只是一種“亡羊補牢”的行為,真正的保護應該是預防。環境影響評價就是一種較為有效的預防手段。
環境影響評價又稱環境影響分析,它是指對建設項目、區域開發計畫及國家政策實施後可能對環境造成影響進行的預測和估計。影響評價的對象包括大中型工廠,大中型水利工程,礦山、港口及交通運輸建設工程,大面積開墾荒地、圍湖圍海的建設項目,對珍稀物種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嚴重影響或對各種自然保護區和有重要科學研究價值的地質地貌產生重大影響的建設項目,區域的開發計畫以及國家的長遠政策等。
我國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借鑑國外,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逐步發展起來的。1969年,美國首先提出“環境影響評價”這個概念,並在《國家環境政策法》中將它定為制度,隨後西方各國陸續將這項制度推廣開。我國在1979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中首次規定了這項制度。國務院有關部門於1981年頒布的《基本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和1986年的修改補充檔案中,還對我國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作了具體的規定:凡從事對環境有影響的建設項目,都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實行環境影響報告書或報告表的審批制度;未經審批的項目,一律不準上馬。
實踐證明,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在社會和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l)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對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改革。在傳統的經濟發展中,往往考慮直接的、眼前的經濟效益,沒有或很少考慮環境效益,有時甚至為獲取局部的暫時的效益,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結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環境污染和破壞,導致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尖銳對立。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能有效地改變這種狀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過程,是認識生態環境與人類經濟活動相互依賴和相互制約關係的過程,認識的提高和深化,有助於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統一,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2)環境影響評價為制定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提供科學依據。在傳統的發展中,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由於缺乏社會的、經濟的、特別是環境的綜合分析評價,盲目性很大,往往造成畸形發展,出現資源和環境的嚴重破壞和污染。通過環境影響評價,掌握區域的環境特徵和環境容量,在此基礎上制定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劃才能符合客觀規律並切實可行。
(3)環境影響評價是為建設項目制定可行的環境保護對策、按行科學管理的依據。通過環境影響評價,可以獲得應將建設項目的污染和破壞限制在什麼範圍和程度才能符合環境標準要求的信息和資料,據此,提出既符合環境效益又符合經濟效益的環境保護對策,並在項目設計中體現。使建設項目的環保措施和設施建立在較科學可靠的基礎上,同時也為環境管理提供了依據。
總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正確認識經濟、社會和環境之間關係的重要手段,是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係的積極施措,推行這一制度,對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都有著重大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