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與都市55:近代建築遺產的復興》是2014年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建築與都市》中文版編輯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建築與都市55:近代建築遺產的復興
- 作者:《建築與都市》中文版編輯部
- 譯者:陳賀昌
-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7月15日
- 頁數:128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68001199
- 外文名: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Revitalization of Modernazation Heritage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序言,
內容簡介
幾乎每座位於舊工業區的城市都面臨著如何解決工業時代廢棄遺址的問題。當這些曾經布局規整、功能良好的近代工業與製造業建築變得日漸過時,復興、恢復、復原、重複使用、(改造)再利用和再開發這類與“復”或“再”字組成的詞就與這些轉換成新用途的舊建築聯繫在一起了。今天,環境保護、歷史保護、城市更新、都市性和文化認同是指引這些舊建築改造的主要力量。改造再利用工業建築與景觀已經變成了主流建築實踐,並且在定義可持續發展的新理念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近代工業與文化的發展留下了許多具有時代特徵的建築。隨著相關工業的衰落和其後人口的變遷,這些建築已經喪失了原本的用途。許多舊建築經過活化改造後成為區域復興的基礎,而不是拆毀和新建。本書介紹了近代建築遺產復興的實例,那些源於舊建築用途的系統被賦予了適應時代的新角色。 本書收錄的作品包括海岸邊的船塢、小鎮上的工廠、鐵路樞紐和軍事基地。這些在近代化過程中建造的建築曾推動了區域發展,影響了城市肌理的形成。它們接下來的角色是成為新城市肌理的中心。當代建築的用途已經轉向軟的一面,例如人或者場所,這些基於使用功能而建造的近代建築遺產如何去適應新的需要呢?書中的作品因應其特定的地理位置提供了多種改造策略。
圖書目錄
論文:超越單體建築設計的城市復興
爾格·蘇爾壽
BIG
丹麥國家海事博物館
拉卡東與瓦薩爾建築師事務所
北加萊海峽省的FRAC
海梅·J·費雷爾·福雷斯
坎·里巴斯
坎納塔與費爾南德斯建築師事務所
景觀實驗室
史蒂芬·泰勒建築師事務所
肖特威爾農場
論文:作為畫布的後工業建築遺址
加布里埃拉·坎波尼里
霍沃斯與湯普金斯建築師事務所
紅棚
克魯茲與奧爾蒂斯建築師事務所
新國家博物館
曼努埃爾·奧卡納
地中海中心總部
雅各布+麥克法蘭
FRAC中心
HLPS建築師事務所
瓦爾帕萊索文化公園
作者簡介
《a+u(建築與都市)》編輯部於1971年成立於日本東京,致力於以權威的視角和中立的姿態介紹世界範圍的新銳建築作品。
序言
毫無疑問,弗蘭克·蓋里設計的古根海姆博物館提高了西班牙城市畢爾巴鄂的形象。然而,在與城市傳統肌理結合方面,這座蔚為壯觀的建築無疑是相當自閉的。因為沒有與城市歷史發生任何可識別的關係,所以它幾乎可以被建造在任何一座城市中。這種建築策劃並不能創造可持續的城市復興。無數的城市受到誘惑,企圖複製這個聲名狼藉的“畢爾巴鄂現象”。他們相信,一座明星建築師設計的、刊登於眾多建築雜誌專欄、吸引眼球並看上去獨一無二的建築可以提升城市長遠的社會和經濟狀況。我們現在知道,這種窮奢極侈的建築可能會迅速過時,瞬間喪失魅力。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座城市因為建造這種建築而破產,但是它們不得不背上沉重的運營負擔。那些財政能力有限的城市因而被迫疏忽了社會責任。
近些年來,恰切地與歷史元素髮生聯繫、通過設計智慧提升價值的優秀建築改造案例浮現出來。這些案例提供了開創性的建築思維,與歷史遺產發生深度對話並與舊建築或舊建築群慎重地聯繫起來。然而,這些案例仍然過多地把注意力放在獨棟建築身上,缺乏與歷史城區發展的有機關聯。
面向未來的城市復興思維與上述基於對象的建築設計態度不一樣。它更傾重於城市發展各個層面的歷史文脈。復興意味著創造能夠留在人們記憶中的新建築和城市肌理。復興應該在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更新與城市遺址保護的文脈中定義。復興包括了歷史街區與公共城市空間保護、更新和復興的各個方面。
歐洲城市的可持續復興意味著在被遺忘的城區重建能夠被記住的建築群落。那些“陌生”的歐洲城區和毫無特色可言的房子,特別是建造於20 世紀60 年代到70 年代之間的,需要一步一步重建為具有可識別性的、能夠留在人們記憶里的城市街區。只有這樣,才能長遠地給市民提供可識別的城市形象。在全球化加速的時期,生活於“陌生”城市裡面的市民倍感失落,在歷史城區改造的時候保留和創建可識別性變得尤為可貴。過去60年的建築歷史中,這一點並沒有獲得足夠的重視。城市復興遠不是策劃單體建築,不是明星建築師專注於自我的建築,也不是歷史遺產的慎重增建。可持續的城市復興應該把焦點放在城市發展各個層面的歷史文脈上面。
這需要新的明星建築。它們要特別敏感,特別有感情,這樣才能相容於歷史城市文脈,或者在城市街區創建出帶給人們記憶的場所。它們要與城市空間和建築建立細緻的、創造性的對話。城市的復興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它必須具備可持續性,在城市改造中創建可識別的形象,在城市街區裡面創建獨一無二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