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物與像》是2007年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和生。書中集中討論了在當代符號消費的環境下,建築的存在方式如何從直接在場轉化為遠程在場,建築的重心如何從“物”轉化為“像”,以及相應的影像邏輯如何作用於建築創作和建築觀念的問題。
基本介紹
- 書名:建築物與像
- 作者:趙和生
- ISBN:9787564107376
- 頁數:313頁
- 出版社:東南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第1版 (2007年1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 叢書名:中國城市規劃建築學園林景觀文庫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建築物與像:遠程在場的影像邏輯》是國內第一部針對建築與電影以及新媒體影像之間的關係進行系統理論分析的論著。《建築物與像:遠程在場的影像邏輯》全書內容分為上下兩編。上編通過分析影像滲透當代建築領域的各種現象,提出建築在光電子時代的“透鏡傳播模式”。並深入分析了玻璃與影像在“透明性”上的同構關係,從而對應於幾何光學下的“近程在場”,引人大光學下的“遠程在場”,為建築影像確立了“遠程在場的建築”的身份。下編通過精選的電影和現當代藝術作品,結合可比照的建築案例,分別從虛擬與實體、鏡頭與視點、運鏡與路徑以及空間序列上的蒙太奇與超連結等角度,具體分析由遠程在場建築帶人建築學的影像思維邏輯。《建築物與像:遠程在場的影像邏輯》是建築學與電影學、傳播學之間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成果。書中收集了大量的建築影像資料·在向讀者展示影像邏輯如何逐層深入地影響建築學的同時,發展了有關空間的動態圖像分析方法。《建築物與像:遠程在場的影像邏輯》可供建築與城市規劃專業的高等院校學生學習和認識影像語言在建築學中的套用·為職業建築師和建築理論工作者在設計實踐和理論研究中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路,同時對電影學和傳播學專業的理論工作者也有研究上的參考價值。
目錄
上編 從物到像——透鏡模式中的遠程在場
1建築的影像趨向
1.1 建築創作
1.1.1物質世界中的建築創作
1.1.2虛擬世界中的建築創作
1.2建築保護
1.2.1對保護的紀錄
1.2.2虛擬遺產
1.3建築批評
1.3.1文本的影像化
1.3.2隱喻與批評
1.4建築影像市場的繁榮
1.4.1建築動畫市場
1.4.2專業紀錄片市場
1.4.3建築電影節
2建築傳播的屬性
2.1演繹性的複製
2.1.1符號媒介和物質媒介
2.1.2同質性複製與演繹性複製
2.2藝術傳播的結構
2.2.1建築元傳者
2.2.2建築繼傳者
2.2.3建築受傳者
2.3大眾傳播的效應
3建築傳播的透鏡模式與影像透明性
3.1傳播模式概述
3.1.1拉斯韋爾的5w模式
3.1.2施拉姆的編碼一解碼模式
3.1.3施拉姆的大眾傳播模式
3.2建築傳播的透鏡模式
3.2.1光學成像模式
3.2.2建築傳播模式
3.2.3從“物”到“像”的轉移
3.2.4建築虛像的意義
3.3建築影像的透明性
3.3.1材料透明與信息透明
3.3.2影像信息的透明性
3.3.3建築的影像傳播模式與效應
3.4影像漫遊者
3.4.1人與建築的關係
3.4.2影像漫遊者的特性
3.5巴黎·透鏡中的城市
4透鏡作用下的“遠程在場建築”
4.1從“直接在場”到“遠程在場”
4.1.1“在場”的哲學
4.1.2具有啟發意義的幾個理論
4.2遠程在場的內在動力:體驗、詮釋與身體
4.2.1體驗:感覺與知覺
4.2.2詮釋:符號與實在
4.2.3身體:圖式與辨認
4.3遠程在場的時空知覺
4.3.1被壓縮/延伸的時空
4.3.2疊合互滲的時空
4.3.3對焦不準的透明
4.4電子複製時代的遠程在場建築
4.4.1對空間障礙的取消
4.4.2對線性時間的超越
……
下編思維的轉向——遠程在場建築的影像邏輯
5虛構與實建:未建成的建築史
6鏡頭與觀點:《沿H步行》的上帝之眼
7運鏡與路徑:《間》的游式體驗
8從蒙太奇到超連結:《立方體》的超序空間
參考文獻
參考影片目錄
主要人名、術語譯名對照索引
後記